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聊城三模)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2.(2024山东日照一模)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3.(2024山东济南期末)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书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文教、法律和行政管理等。此书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这折射出当时( )
A.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B.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C.变革呼声日渐高涨
D.专制皇权根深蒂固
4.(2024甘肃高三联考)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5.(2025河北唐山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提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否则就要亡国灭种,符合进化思想。1903年康有为表示“有竞争则不能平等,则人人不能皆强……于是有弱者矣,于是有危者矣”。由此可知( )
A.维新变法运动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B.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具有局限性
C.这些主张推动了政治变革
D.自然科学得到广泛传播
6.(2024山东济南二模)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2024福建莆田二模)1900年,清廷宣布为光绪帝立储,即“己亥建储”。对此,民间社会反应强烈,一些地方督抚持暧昧不明的态度,列强则介入立储事务。这说明( )
A.清廷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接受了国际外交惯例
8.(2024北京昌平二模)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9.(2024湖北武汉一模)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促进了维新启蒙思想的传播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10.(2024云南大理一模)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C.刺激士大夫阶层支持维新运动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1.(2024北京东城一模)1898年,清廷正式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 “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局,望严饬司领秘密为要。”这反映了( )
A.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
B.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12.(2024山西大同一模)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山东济宁三模)审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静态看对义 和团的态度 动态看对义和团的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内部在讨论义和团问题时出现了以下意见: (太常寺卿袁昶)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军机大臣刚毅等)义民可恃,其术甚神。 (侍读学士刘永亨)乱民当早除,不然,祸不测。 (端郡王载漪)义民起田间,出万死不顾一生,以赴国家之难,今以为乱,欲诛之,人心一解,国谁与图存 评价一 1899年,御史黄桂鋆上奏:“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藉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藉以捍卫身家。” ——摘编自《义和团档案史料》 评价二 义和团……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谓今后各国对待中国,应尊重而不可卑视……中国终将成为强国。处理中国问题必须慎重,使中国将来感激而不致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作为史料,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对研究19世纪的晚清政局有何史料价值 (6分)
(2)指出评价一和评价二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何明显异同,并结合材料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8分)
第20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A 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培养新式人才,故选A项;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经世致用在明清之际便已有之,排除C项;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是手段,当时的核心问题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项。
2.C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突出“民”字,使用白话文等通俗语言,有助于民众接受宣传信息,唤起民众觉悟,进而助推政治革新,故选C项;改革报刊只是手段,并非目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报刊具体宣传的内容,体现不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排除B项;使用通俗语言照顾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但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并非其目的,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文教、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思想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社会民众的积极响应,说明当时变革的呼声高涨,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改良道路,排除A项;1898年时洋务运动早已破产,且张之洞的思想不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排除B项;当时统治危机日益深重,统治者也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戊戌维新时,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但《申报》发表时评,对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明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故选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申报》只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不是持反对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有《申报》一家报刊评论,而且关注的是科举改制而非废除科举的问题,排除D项。
5.B 严复提出“自强保种”,康有为提出“弱肉强食”,都没有认识到进化论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存在局限性,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A项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变革的必要性,并未具体到政治变革,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启蒙思想,并非自然科学,D项错误。
6.C 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一方面反映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故选C项。
7.A 针对清廷立储,地方督抚、民间以及列强态度不同,反映了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减弱,民间不满、列强干预,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剧,故选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维新思想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清廷立储是清政府的内政,与国际外交惯例无关,排除D项。
8.D 据材料信息可知,瓦德西的话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彻底阻止”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思想,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救亡运动,对义和团运动影响有限,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排除C项。
10.D 根据时间可以判断,材料中的“行动”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D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A项错误;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维新运动主要是在19世纪末进行,排除C项。
11.C 据材料信息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A项中“开始”说法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督抚的关系,不是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的惩罚性、预防性措施主要是列强在国际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不是列强的主要目的,排除。
13.参考答案 (1)从史料是研究晚清政局的第一手史料的角度作答;从史料反映出清王朝面临危机加剧的角度作答;从史料反映出清王朝内部对解决危机途径出现不同认识(对义和团态度出现分歧)的角度作答。
(2)异:从评价一重在强调义和团兴起的合理性,评价二重在强调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角度作答。
同:从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动机具有合理性的角度作答。
主要因素:从观察者观察的时间或时代不同(材料一是时人观察的结果,当时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而材料二是后人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从中国近代发展的视角观察的结果)的角度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