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对于中国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当时日本政界认为它是“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该事件发生当天,《大公报》有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等。据此可推知,该历史事件(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
2.(2024江苏南通一模)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写道:虽然自1916年以来就有意主张白话文学,但白话文真以“一日千里”之势传播,是在1919年以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忽然办了约400种白话报刊。胡适的描述反映出( )
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觉醒
B.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学兴起
D.各地报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3.(2024山东潍坊三模)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4.(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1915年,陈独秀十分推崇西方民主,他说:“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可是到1919年,陈独秀却呼喊人们要觉悟起来,抛弃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B.列强在华的争夺加剧
C.北洋政府实行反动统治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5.(2024江西南昌二模)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节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C.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6.(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多以犁头、锤子、镰刀等简捷有力的劳动工具为象征物,如犁头“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连根铲除”“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犹如莠草,势在铲除”。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
A.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
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C.尝试开展工农联合的革命运动
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
7.(2024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8.(2024河北联合调研)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同时规定,在政治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
A.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9.(2024陕西渭南三模)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了调整
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
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
10.(2024浙江名校联考)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为此,孙中山( )
A.开始实施政党政治的尝试
B.提出文官考试的指导思想
C.致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领导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
11.(2025河北沧州高三期末)1924年12月,正定直隶省立七中中国共产党支部成立。1925年3月,中国共产党人在裕华鞋庄建立了正定县首个工人党支部;次年3月,在正定县建立了石家庄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人的上述活动(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反映了民主革命中心的转移
C.促进了人民革命政权建立
D.适应了国民革命斗争的需要
12.(2024内蒙古赤峰二模)1926年12月,毛泽东说:“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各被压迫的民众,不止是解放农民,我们岂可以只顾到农民的解放吗 是的。不过农民解放是一个枢纽。农民的解放如果实现,其实也就是各阶级的利益。”这一言论旨在( )
A.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强调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山东日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
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五类(下表所示)。
类别 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 代表团体
第一 类 具有“不满于现状、要创造一个新局面”的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多空谈少实行”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强调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对于“人”的生活的革新,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与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
第二 类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以“教育”作为“社会进化的工具”,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作为真正民治的基础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
第三 类 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第四 类 以合作主义为改造中国的方法 平民周刊社
第五 类 延续民初以来刘师复等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北京的实社、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
——摘编自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与结社
——对五四时期小团体的整体考察》
知识分子的抉择学生易趋向革命,但浪漫而摇动,中国不会是我们几个学生所能救治的,我们必须农工平民大家都站起来。群众的集合才是改造旧社会惟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
——摘编自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
同人进一解》(1922年)
(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4分)
(2)以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为代表的一批最有觉悟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什么共同的抉择 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10分)
第24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C 据材料“排日”“请释被拘学生”可知,该历史事件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波及全国,涉及社会各阶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白话文的传播,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性质始终未发生改变,反帝反封建始终是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爆发于1915年,排除C项;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
3.B 李大钊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变革指明了新方向,故选B项;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人类的新精神,排除A项;李大钊认识到劳工阶级的重要性,但未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且材料并没有体现农民的作用,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C、D两项。
4.A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西方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导致陈独秀从推崇西方民主转变为呼吁人们抛弃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故选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陈独秀对西方国家的评论,并不涉及北洋政府,排除C项,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认为劳动人民起着伟大历史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故选B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西局部地区的情况,不能说明“普遍”,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排除D项。
6.A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使劳动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以及自身与剥削阶级的对立,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A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上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非“革命运动”,C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以后,不属于“早期”,D项错误。
7.C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工人学校和刊物,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无关,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8.C 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故选C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才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问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排除D项。
9.B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不断发生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了调整,故选B项;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排除C项;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未做到“独立自主”,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此话应发表于1924年,此时孙中山在寻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项;辛亥革命后,宋教仁成立国民党,尝试政党政治,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就已提出文官考试思想,排除B项;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定发动群众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国民革命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D项正确;“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土地革命时期,A项错误;当时,民主革命的中心在广州,B项错误;成立党支部并非为了建立人民革命政权,C项错误。
12.D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利益紧密相连,农民阶级的解放是推动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条件,故选D项;1924年1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A项;“工农联盟”是新中国政权的特点,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C项。
13.参考答案 (1)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2)抉择:五四之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
时代意义: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