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26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26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辽宁大连二模)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我们希望以对外的“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2.(2024山东潍坊一模)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从“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下图是1936年12月《上海漫画》刊登的一幅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片面抗战路线引发民众抗议
D.汪伪政权镇压抗日活动
4.(2024湖南岳阳一模)1943年4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召开秘密会议,会上有人汇报:(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日军1855部队)生产跳蚤100克,老鼠1 000只,12月末可以生产100公斤(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但所需老鼠急待补充供应。这则史料(  )
A.可说明沦陷区内暴发大规模瘟疫
B.呈现了“华北事变”爆发的缘由
C.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
D.反映了日本对华经济统制政策
5.(2024湖北武汉一模)全国抗战时期,众多青年学生不去投奔战时陪都重庆,而从天南海北争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出现了“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的景象。“延安热”形成的原因在于(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C.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成为广泛共识
D.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
6.(2024山东日照一模)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  )
地区 投降地点 军队人数
华北 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 328 040
华东 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 346 200
华中 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 276 100
华南 广东广州和汕头 88 350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
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7.(2025甘肃教研室诊断)1943年1月25日,福建南平举行全县各中学兵役讲演竞赛,讲题为《学生服兵役的理论与实际》《女子服兵役的理论与实际》《党员、公务员、士绅子弟服兵役的理论》。据此可知,这一讲演竞赛(  )
A.完善了公务员选拔制度
B.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
C.创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8.(2024江西南昌一模)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38年2月公布了调剂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的《减租减息条例》。3月,公布了《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实行了普遍的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些举措旨在(  )
A.完善苏维埃政权的治理
B.调动民众边区建设热情
C.加强民主政权法制建设
D.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9.(2024山西太原一模)1936年中共中央计划出版《长征记》。由于人手有限,毛泽东专门致信要求亲历者就“自己所经历……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务必保证出版。1937年初,《长征记》编定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不准公开出版。这是由于(  )
A.出版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B.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初现
C.国共两党消除争端团结抗敌
D.中国共产党意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
10.(2024湖南岳阳一模)下面是1941—1943年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富余人员分流渠道示意图。
图中的人员分流举措(  )
A.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积累了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经验
D.增加了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11.(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广播电台是中国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占全国总功率的40%,电波遍及整个东半球,其“新闻汇述”栏目以北方官话、广州话、潮州话、厦门话、客家话,以及英、法、日、越、缅、泰、马来等语言播报中国抗战情形。此举旨在(  )
A.创新电台的播报形式
B.寻求国际的同情支持
C.凝聚广泛的抗日力量
D.提高云南的抗战地位
12.(2024安徽蚌埠三模)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C.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湖南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当时住在汉口万民后街,21岁,听说黄埔军校在武昌招生,就和表姐、同学4个人一起去报考,也不管家里同不同意。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报考时被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怕死么 你们想发财不 怕死的、想发财的就莫来。”我们4个怀着一腔报国热情,毅然决然报了名,参加了考试。记得当时考试时有80架日本的飞机在头顶轰炸。报考军校的所有学生仍继续坚持在考场镇静考试,为了能考上军校,为了能为国抵抗外敌入侵,哪怕炸死也心甘!
材料二  1938年,我进入武汉空军第九总站工作,我们同苏联空军并肩战斗。报到后,我们住进机场左边营房中,差不多天天有警报。我们来参加空军作战的,不能躲警报,只能站在作战一线,好在苏联派来了援华自愿军和我们一同作战。苏制飞机的性能很好,士兵士气也很高昂,他们是支援中国的飞虎队。他们比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更早来到中国,为保卫中国跟日军浴血长空。他们中有200多人永远留在了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不被中国的大多数人所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中国人献身的苏联英雄。
材料三 衡阳这一仗惊动了全世界,我们以少胜多,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打了40几天,本来只能维持最多7天半个月,结果维持了40几天,所以是打得最激烈、最惨的一仗。日军10多万人,我们只有1万多人,我们的武器也比他们差,但我们中华民族确实不畏强暴,不怕死地干到底,民族很强硬,很强大的。当时我们的士兵没饭吃,生活非常艰难,幸亏衡阳城里还留了几千青中年给我们送饭,送菜,送东西来吃。如果说没有当年的老百姓,军民联合来送军粮,那肯定是没有被打死就被饿死了。那个时候真的是弹尽粮绝,没有吃的,也没有子弹。
材料四 打日军,主要靠的就是坚强,毅力,决心,血和肉,就像我们现在唱的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的弹药、飞机、火药都不如日军强大,却战胜了日军。打日军我们死了很多很多人,包括老百姓,大概有2 000万人牺牲了。我们是一个被欺负被压迫的民族,从甲午之战开始,这都八九十年了。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打我们,这一次是最后的胜利,彻底战胜了日军。我恰好碰到了这次胜利,这是联合抗日的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第26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B 据材料可知,这篇文章希望国民政府对内结束内战,对外团结御侮,是对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批判,B项正确。材料回应的是日本侵华,而不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排除A项;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是一二·九运动,排除C项;奠定抗战胜利精神基础的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排除D项。
2.C 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放下两党恩怨,与国民党携手抗日,故选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的表现之一,不是“原因”,排除A项;“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不会影响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也是“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引起的,排除D项。
3.B 漫画中作者借用诗词讽刺国民政府对民众抗日救亡呼声的打压,间接反映了民众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B项正确。1936年12月,全国抗战尚未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片面抗战路线尚未形成,汪精卫尚未叛国投敌,排除A、C、D三项。
4.C 据材料“携带鼠疫杆菌”可知,日本在中国实施了细菌战,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日本实施细菌战,并未说明是否暴发了大规模瘟疫,排除A项;华北事变是日本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的,排除B项;经济统制政策的目的是掠夺中国丰富的经济资源,与细菌战无关,排除D项。
5.D 全国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战的中枢,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得到了青年学生的拥护,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战场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是青年学生积极奔赴的结果,排除B项;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于抗战胜利之后,且“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6.B 日本的“中国派遣军”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日军对抗的地点,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选B项;材料未将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进行对比,排除A项;持久作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中国军队数量信息,无法得出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排除D项。
7.B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43年中学演讲竞赛的情况,根据时间和内容判断这些竞赛有利于动员民众入伍参战,服务于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公务员选拔无关,A项错误。发动群众入伍参战不是“创新”,福建地区不是“敌后”,C、D两项错误。
8.B 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土地政策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民主政治建设,目的在于调动民众边区建设的热情,巩固和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B项;苏维埃政权出现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A项;该举措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加强民主政权法制建设,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9.D 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于1937年9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记》中关于国共矛盾的记述不适合此时团结抗战的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据材料“亲历者”可知该书的内容真实性较强,排除A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初现,排除B项;全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争端没有消除,排除C项。
10.C 据图片信息可知,陕甘宁边区对精简的机关和军队人员实行退休、转业、培训等不同形式,为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积累经验,故选C项;精简人员中只有部分人员转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大生产运动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B项;精兵简政有利于减少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广播针对的不仅包括国内各阶层、各地区的人民,也包括国际社会力量,以凝聚国内外的抗日力量共同抗日,C项正确,B项片面。当时,电台播报宣传不是新形式,A项错误;电台虽然位于云南,但是,电台服务于整个抗战,D项错误。
12.A 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故选A项;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是在1949年,排除B项;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的是解放战争的胜利,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中国主权走向独立。
论述:从中国内部来看,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争取民族独立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深刻体现了民众毅然参与抗战的决心与团结抗战的精神。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20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高潮达到顶点,正是靠这样的凝聚力,中国打败侵略者,首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关系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在抗战期间,中国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战后,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收复了被日本侵占的全部国土,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取得了决定国际事务的发言权。
总之,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主权独立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