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3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3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1949—1966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如《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等。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积极阅读,将之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或辅助书籍。这有利于(  )
A.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B.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C.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体系   
D.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2024浙江百校调研)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C.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3.(2024天津和平一模)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  )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孕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萌芽
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5.(2024安徽六安二模)安徽省委要求六安地委1961年全区应压缩城镇人口8.55万,1963年全区应减少职工2.1万人。安徽省委作出这一要求旨在(  )
A.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D.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6.(2024河北沧州监测)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并颁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必须认真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避免社员和社员之间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生产队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中共中央此举旨在(  )
A.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B.推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展
C.加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步伐
D.加速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7.(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五”和“二五”计划(1953—1962年)期间,我国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但“三五”和“四五”计划(1966—1975年)期间,加强农业发展、强化国防建设以及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等渐渐成为建设的主要方向。这表明了(  )
A.国际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C.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8.(2024湖南九校联盟联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构筑起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改善了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
D.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9.(2024安徽合肥一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十万人,齐集黑龙江,在一片过去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荒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经过军民数十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北大仓”的形成(  )
A.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属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
C.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10.1956—1962年,西方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外国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  )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B.旅游事业最先对外开放
C.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11.(2025江苏盐城名校联考)下图为华君武作于1960年1月的漫画《叶落而知秋》,图中落叶上的文字是“支持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建立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B.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C.得到了不结盟运动的支持
D.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高
12.(2024云南大理统测)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报告时提出,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是(  )
A.第三世界的崛起
B.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自身实力的增强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生活账本
张健民,1938年入党,曾任山西省常委、副省长。从1952年起,他事无巨细地记录了41年的家庭生活账。下表节选了其中部分支出记录。
时间 部分支出
1955年6月4日 12月20日 买六月份面粉、粗粮、油等共支洋19.04 元 大礼堂开工商业改造会议伙食10天洋5.1元
1956年8月23日 9月13日 往工学院听邓初民报告三轮车费0.25 元 郭通同志借去洋60元
续表
时间 部分支出
1957年9月1日 10月21日 买《八大文件合订本》支洋3.5元 买省府礼堂戏票两张支洋0.6元
1958年3月2日 买《工业成就展览》门票2张支洋0.04元
1959年1月13日 付元月份水电、家具、卫生等费洋9.59元
1960年4月26日 支公共汽车票、游公园门票洋0.08元
1961年7月14日 11月12日 修鞋跟支洋0.40元 赠与三姐生活补助洋15元
1962年4月27日 买《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分析》等4本2.51元
1963年5月8日 买《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0.68元
1964年2月5日 2月8日 修旧水桶、补袜子支洋4.4元 买永久自行车一架支洋194元
——摘编自刘涛、张宏伟《健民的账本:
1952—199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第30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B 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出版,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有利于他们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早已开启,A项错误;通俗读物的普及不能完善学科理论体系,C项错误;当时还未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项错误。
2.D 1957年,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D项;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该讲话发表于1957年,社会主义过渡已完成,排除B项;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
3.A 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A项;“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左”倾错误,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没有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描述,排除D项。
4.C 据材料“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可知,人民公社具有政治职能,据材料“下辖生产大队”可知,人民公社具有经济职能,说明其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无法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巩固,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照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C 1959—1961年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1961年1月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与材料中提及的措施相吻合,以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故选C项;“恢复”不符合史实,应为“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措施出于缓解经济困难,不是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B项;“全面纠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B 面对1959—1961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材料纠正人民公社体制的平均主义、调动社员积极性相符合,故选B项;中共中央的目的是解决经济困难,而不是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排除A项;中共中央此举旨在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D项。
7.A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导致“强化国防建设以及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等”成为建设的主要方向,表明国际环境影响社会发展,故选A项;这一时期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三五”与“四五”计划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第一要务,排除C项;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业化进程并非日益加速,排除D项。
8.C 据材料“在西部的十余个省”可知,三线建设侧重西部工业建设,有利于改善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故选C项;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A项;三线建设重点发展国防工业,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不大,排除B项;三线建设未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且此时中苏关系已恶化,排除D项。
9.A 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十万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这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A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排除B项;“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从1963年到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人数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我国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问题,正在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外交政策,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
11.D 材料说明支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国家越来越少,间接说明当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阴谋即将破产,故选D项。1960年,中国并没有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排除B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排除C项。
12.B 据材料“造了美国的反”可知,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破产,资本主义阵营分化,故选B项;英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属于第三世界,排除A项;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内部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示例
张健民的生活账本展现了一个党员干部家庭的生活图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家庭生活的变迁,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段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缩影。
生活账本反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衣食住行、勤俭节约、热爱学习等生活细节,承载了张健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家庭的勇于担当,对同志的革命情谊,勾勒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和家国情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太原地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文化生活等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生活账本见证着太原城市建设的进步。生活账本通过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也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张健民的个人账本作为一手史料,记载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变迁,以及山西太原地区的经济史和社会史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