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3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3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辽宁鞍山一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是(  )
A.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C.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D.促进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
2.(2024山西太原一模)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3.(2024陕西渭南一模)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适应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C.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D.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
4.(2024北京怀柔一模)中共二十大的报告提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实际指出了(  )
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意义 
B.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预见性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至关重要  
D.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5.(2024北京昌平一模)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的成就体现了(  )
A.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
B.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C.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
D.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
6.(2024河北保定二模)自2021年起,贵州省教育厅指导相关基地分期分批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并将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和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纳入贵州省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做法(  )
A.显著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
B.旨在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
C.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有助于巩固教育普及成果
7.(2024湖南衡阳联考)下面是2016年农民画家陈少元创作的宣传画《肩挑勤与善,日子好如歌》(又名《瑶家女》),画中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肩挑着稻草,四周被螺旋状排列的鸭群所环绕,鸭群奔向的远处有着密集的建筑物。从创作背景来看,这一画作(  )
A.寄托了全面小康的愿景
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迁
C.表达了脱贫攻坚的决心
D.营造了健康的道德风尚
8.(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1986年至2016年的30年间,“863”计划从定位“瞄准前沿,积极跟踪”到强调“自主创新,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开发”,推动中国高技术研究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有机衔接,说明了(  )
A.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
B.制度的优越性持续彰显
C.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深入推进
9.(2024山东泰安二模)调查显示,我国2010届本科生毕业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而2019届本科生月收入最高的行业则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前我国(  )
A.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B.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C.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D.基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0.(2024山东临沂一模)2013年,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的新思路,这使我国外交主基调由此前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调整(  )
A.使周边外交成为外交中心
B.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宗旨
C.反映了外交自信的增强
D.推动了世界反霸权斗争
11.(2024山东聊城一模)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习近平还代表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并表示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据此可知,当前中国正致力于(  )
A.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
B.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C.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伟大复兴
D.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教材等整理的“新时代十年”大事件(部分)。
年份 进程
2012年 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3年 习近平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1年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2022年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材料二 2018—2022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除美国等发达国家外,“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东欧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踊跃参展。……以“综合展、专业办”的理念吸引科技前沿展商展品参会,并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契合。五届意向成交额共高达3 458.2亿美元,其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额最高。五年来扩大开放举措已基本落实……引导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开放之诺,推动各国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摘编自依绍华《践行“进博之诺”成效》
(1)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材料一概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18—2022年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共二十大报告(2022年10月)
归纳材料的观点,并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3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范畴,C、D两项错误。
2.B 2017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收入、相对公平的教育等等,B项正确。“新阶段”含义笼统,与材料信息无关,A项错误。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需要完善,C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D项错误。
3.D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6—2017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即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矛盾,故选D项;目前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侧重国内矛盾的变化,并未涉及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根本”一词过于绝对,我国社会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C项。
4.A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际指出了与中国实践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项正确。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非具体的教条,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也无法预测当前中国的情况,B项错误。C、D两项重复了材料的观点,没有回答问题,错误。
5.B 脱贫攻坚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其成就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故选B项;大量脱贫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排除A项;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的意义,排除C项;精准扶贫是脱贫的方法之一,D项材料无法体现。
6.D 贵州省加强语言工作力度,其目的是通过政府语言政策来巩固教育普及成果,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实行后的结果的信息,无法得出“显著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贵州地区对教育普及的重视,与经济领域的脱贫攻坚无关,且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该画作以少数民族农村姑娘为主角,呈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双双获得丰收的场面,表达了农民画家对全面小康的期盼,故选A项;该画作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与“社会矛盾”“脱贫攻坚”无关,排除B、C两项;“营造了健康的道德风尚”为该画作的意义,与材料“创作背景”不符合,排除D项。
8.C 材料说明“863”计划从跟踪到强调自主创新,反映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明显增强,C项正确。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中国的制度优势一直存在,无法解释“变化”的原因,B项错误。材料没有教育改革的信息,D项错误。
9.B 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最高行业从金融、银行等产业到信息技术服务业,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故选B项;产业转型是指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进,排除A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不等于所有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排除C项;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带动基础产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基础产业发展良好,排除D项。
10.C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外交主基调由“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反映了我国外交自信的增强,故选C项;周边外交只是全方位外交的一部分,不是“外交中心”,排除A项;“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都强调“合作共赢”,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排除D项。
11.D 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建立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全球发展理念,并且以行动履行大国责任,彰显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努力,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非仅仅强调与邻国的友好交往,“睦邻友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C项。
12.参考答案 (1)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2)特点:规模大(或参展国多);成交额大;科技含量高;与国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原因:改革开放深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政府重视科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理念)。
13.参考答案 观点: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世纪初,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中共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对党和国家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大会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新征程目标。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我国庄严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总之,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为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