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苏扬州一模)阿拉伯帝国的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又特别重视设立市场。另外,政府修建许多重要商道,鼓励自由贸易,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货币流通体制。这些举措( )
A.便利了商业活动开展 B.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完善了商业经营方式 D.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2.(2024湖南模拟)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为商业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
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3.(2024江苏如皋高三一模)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4.(2024江西新余一模)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雅利安进入北部地区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5.(2024湖南岳阳一模)公元603年,摄政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公元604年,又制定“十七条宪法”,强调“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号召贵族百官“以和为贵,以礼为本”。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大化改新的政治意图
B.意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D.使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6.(2025河北唐山高三期末)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本有一群被称为“御家人”的人,凭借抵御“夜袭”、追捕“强盗”的警察权,率领武士管理土地、维持庄园治安、征收租税和军粮,武力镇压抗交租税和军粮者。由此可知,当时日本( )
A.幕府对地方加强管控
B.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
C.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天皇的权威有所增强
7.(2024安徽皖豫名校联盟)16世纪中后期,丰臣秀吉征用地方武士和豪农组建自己的武力支柱,将自己的亲族和心腹武士提拔为大名。通过大名的配置原则、变大名的领地为丰臣秀吉的“恩领”。这一举措( )
A.为侵朝战争积蓄了力量
B.导致中央集权制瓦解
C.扩张了德川幕府的势力
D.意在削弱天皇影响力
8.(2024浙江宁波联考)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
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
C.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9.(2024海南海口一模)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佚名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
10.(2024安徽黄山二模)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11.(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12.(2024辽宁大连一模)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使用着约2 000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一现象( )
A.印证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B.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
D.折射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2024四川雅安“零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遣唐使和大多数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回国后都作出了贡献。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的出现,就是在高向玄理等遣唐学生推动下进行的。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新的名称的由来。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太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
——摘编自孙宏《简论日本遣唐使》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革新的内外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6分)
14.(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而随着新商路的开辟,来自不同文明的个体愈发频繁地踏上彼此的版图,文明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动力。区域文明间的互联互通,全球文明间的包容并蓄为新思维、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推动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
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第3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1.A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重视设立市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这便利了商业活动的开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在政策层面重视商业发展,无法得出商人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不属于商业经营方式,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境内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故A项正确。
3.B 在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不仅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与建设,说明该时期的宗教政策相对宽容,故选B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政策,未涉及奥斯曼帝国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政府的宗教政策宽容,不能得出各教派均势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戒日王朝实行领主分封制,表明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形态,故选C项;雅利安人在约公元前1500年进入印度,排除A项;领主分封制应该为封建制度,排除B项;封建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说明印度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圣德太子通过制定新的官阶晋升机制打击氏族豪强,同时借助法律手段树立君主的统治权威,体现了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故选B项;大化改新开始于公元646年,由孝德天皇领导,排除A项;圣德太子只是借用了部分儒家思想用于巩固统治秩序,并未确立其正统地位,排除C项;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6.A 这里的“御家人”实际是与幕府将军形成主仆关系的各级武士,“御家人”群体的形成加强了幕府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御家人”阶层的形成是天皇的权威受到削弱、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的产物,B、D两项错误。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17世纪开始的德川幕府时代,C项错误。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丰臣秀吉不断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同时强化对地方大名的控制,为发动侵朝战争积蓄政治和军事力量,故选A项;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已开始瓦解,排除B项;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才建立德川幕府,排除C项;在幕府体制下,天皇只享有名义上的权力,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班图人手工业相互交换现象比较常见,说明当时班图人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品的交换,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革新,排除A项;班图人的手工业生产服务的对象是自己和周边部落,范围有限,“垄断”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行业种类不同,未涉及生产同一产品的分工,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阿克苏姆王国是否受希腊文化影响,排除A项;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但是,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尚没有达到东非,C项错误;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不能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国是西非的马里,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故选A项;1324年,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到开罗后,他分发黄金,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排除B项;南非津巴布韦国家都城是以石块垒砌而建成,排除C项;马里为西非国家,疆域未曾扩张到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
11.B 材料中的举措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促进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人民对印加帝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B项正确。较好的生产条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确保”表述绝对,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制,C项错误。印加帝国未能有效抵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D项错误。
12.C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差异明显,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文字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洲文明的封闭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参考答案 (1)措施: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参考唐律颁布律令;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
内因:日本发展落后;外因:中国唐朝社会文化先进,并接纳了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2)特点: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
作用: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
14.参考答案 示例
标题:文明以多种形式发展与延续。
论述:有的文明通过战争的形式不断地扩展影响,如亚历山大远征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哲学、艺术和科学在被亚历山大征服的地区得以传播和吸收,这对希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有的文明本身就是通过汲取外来文明而形成的,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后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的文明在原有地理区域的基础上,先是受外来强势文明的入侵,后与外来文明相融合,形成新的文明类型,如拉丁美洲文明。
因此,“文明不是死物件”,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