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37讲 古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37讲 古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7讲 古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安徽马鞍山一模)亚里士多德指出,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机会。他描述的政体应是(  )
A.雅典城邦民主   B.斯巴达寡头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马其顿君主专制
2.(2024广东东莞一模)中古时期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古时期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来源于中古时期神法权威
B.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3.(2024山西太原一模)中古时期封建法规定,当封臣权利受到国王的非法侵害而又无法获得司法救济时,封臣可以“撤回效忠”,解除封建契约关系。如果仍不能阻止国王的违法侵害行为,封臣可以采用武力反抗方式,夺取国王的城堡和土地财产,但不得伤害国王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身体。据此可知,中古时期的封建法(  )
A.有效阻止了国王滥用权力
B.蕴含近代西方法律精神
C.保障了西欧封建统治秩序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2024天津河东一模)庄园是中古时期欧洲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在当时的英国,庄园管理包括耕种敞田、向领主缴纳租税、解决法律纠纷等,当庄园内部出现纠纷时,由庄园法庭进行裁决。这说明庄园(  )
A.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B.具有基层治理功能
C.加重了对农奴的剥削
D.体现封闭性、自给性
5.(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13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城市,公证人阶层兴起。他们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商业合同、汇票、期票、信用证,以及与保险、利润和损失有关的详细法律条款,并将其登记入册。这直接说明当时意大利(  )
A.公证人阶层贵族化
B.商业诉讼的激增
C.经济高度依赖信贷
D.商业贸易规范化
6.(2024陕西咸阳一模)据史学家考证,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当地原始居民最早依靠采集、狩猎为生,形成半地穴式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之后,扩展成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屋也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一变化表明(  )
A.地理因素导致文明发展
B.农业革命改变生活方式
C.人口增加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最早人类文明
7.(2024山西运城一模)下图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阿拉伯帝国的金币。这种金币(  )
A.反映了东西贸易往来的频繁
B.可以用来佐证中外商业贸易情况
C.说明了唐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见证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8.(2024安徽皖北联考)据记载,古巴比伦时期,借贷活动的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神职人员、政府官员,以及贫困自由民等各种人群都积极参与到借贷活动中。古巴比伦时期活跃的借贷活动,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B.全民逐利增财的价值导向
C.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D.生产要素组合趋向多样化
9.(2024天津北辰一模)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它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之后其他地区也存在。这些定居点是指(  )
A.村落
B.集镇  
C.市场
D.城市
10.(2024浙江湖州一模)语言学家注意到,欧洲、西南亚和印度的很多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表现出这种相似性的古代语言包括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历山大远征
C.丝绸之路开通
D.罗马帝国衰亡
11.(2024辽宁协作体联考)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推动了区域间文化交流
12.(2024北京西城一模)11世纪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后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学校,师生自行设置课程,学校逐渐成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中古时期的世俗学校(  )
A.体现出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C.成为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
D.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2024云南文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重视基层治理,建立起了县乡两级的基层行政系统,创造了与法吏并行的基层文官体系,西汉的“举孝廉”为基层寒士打开进入上层政治的通道,在基层创设了“刺史制度”以约束文官,“六条问事”不定期巡查郡县,从汉武帝开始创制了“宏观调控”中央财经体系,实行盐铁官营、均输法、平准法、统一币制“五铢钱”。汉朝文教事业深耕基层、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中国以人文理性立国,是罕见的不以宗教做根基的古代文明。
材料二  自罗马共和国成立以来,统治者重视上层架构,始终没有建立基层行政体系。中央政权与行省建立联系,但行省之下是一堆拥有自治权的王国、城市、部落。文官制是贵族与财产者的结合。罗马依靠发达的私法体系来规范并调节个体间的经济关系,商品经济日渐发达,交易信贷迅速发展,出现了西方早期的市民社会。屋大维曾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在地方行省,贵族和官僚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皇帝最终从基督教那里寻求合法性,政教相互依赖是西罗马的选择,政教合一则成了东罗马的传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
中西治理的文明基因比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国与罗马在社会治理上的主要差异。(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时期中国和罗马的社会治理对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
14.(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37讲 古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
1.B 由“君王”“城邦”“长老院”“监察制”可知,材料中的政体指的是斯巴达的寡头政治,故选B项;雅典城邦民主下,并不存在君王和长老院,排除A项;罗马共和政体下,不存在君王,排除C项;马其顿君主专制下,不存在长老院,排除D项。
2.D 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力量,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源自古罗马时期,A项错误。中古时期限制王权的贵族和教会势力也都是封建专制的组成部分,B项错误。中古时期的限制王权与近代的宗教改革无关,C项错误。
3.B 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封建法中蕴含着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的一些原则,这些都属于近代西方法律的精神,因此,中古时期封建法蕴含近代西方法律精神,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封建法的规定,没有涉及封建法产生的结果,排除A项;中古时期后期,西欧封建统治秩序逐渐崩坏,排除C项;封臣要效忠封君,材料没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
4.B 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具有基层治理功能,故选B项;题目强调了庄园内部的管理,未提及自治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奴的剥削问题,排除C项;题目强调的是庄园内部的管理,而非其经济模式的封闭性和自给性,排除D项。
5.D 材料说明,公证人负责为商人和金融从业者书写商业合同、汇票等法律文件,这有助于规范商业活动,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可靠性,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公证人阶层的身份或社会地位,A项错误;规范的商贸活动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不一定与商业诉讼相关,B项错误。高度依赖信贷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6.B 随着农业的发展,居民从采集、狩猎转变为定居,形成了规划整齐的村落,并有能力建造更复杂的房屋,故选B项;材料未明确提及地理因素对文明发展的直接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提及人口增加是房屋变迁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阿布胡赖拉遗址是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不能据此得出叙利亚是最早人类文明,排除D项。
7.B 唐朝墓葬中出土有阿拉伯帝国的金币,说明唐朝时期与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频繁”指贸易往来密集,次数较多,这些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中国与外国之间贸易量的对比,无法得出“占据优势”,排除D项。
8.A 古巴比伦时期活跃的借贷活动通常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密切相关,商业活动需要资金的流动和借贷来支持其运作,故选A项;贫困自由民的借贷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而非逐利增财,排除B项;古巴比伦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排除C项;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出现之后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在居住区逐渐形成村落,故选A项;集镇是在用于交换的聚居区为保障工商业者生命财产安全进行筑垒设防的区域,是村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排除B项;市场是用于商品交换的场所,排除C项;城市是聚落发展的高级阶段,排除D项。
10.A 随着印欧人的迁徙,亚欧大陆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了明显的相似性,材料涉及的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故选A项;亚历山大远征对梵语影响有限,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罗马帝国衰亡主要影响的是罗马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可知,南、中、北三条商路连通着亚欧两洲,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进而推动各地区文化交流,故选D项;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日本、朝鲜等地区,其范围并未沿这些商路向西扩展,排除A项;蒙古西征发生于公元13世纪,这些商路并未因此中断,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路与汉代中国开辟的丝绸之路吻合,排除C项。
12.C 中古时期世俗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学术活动逐渐从教会中分离出来,这类学校成为非宗教学术交流与传播的中心,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选C项;11世纪时,学校还未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化和大众化特征,排除A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B项;近代以后,国民教育制度确立,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主要差异:中国重视基层治理,形成基层文官体系;罗马重视上层架构,未建立基层行政体系。
中国加强地方约束巡查,设立官吏管辖;罗马地方行省拥有自治权,行省之下不设官僚。
中国工商业发展受限,尚未形成市民社会;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出现早期市民社会。
中国用儒家文化凝聚民心,形成文化共同体;罗马用传统美德凝聚人心,文化认同有限。
中国以人文理性立国,不以宗教做根基;罗马依赖宗教维护统治,实行政教合一。
(2)影响
中国: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创制了国家财经体系;强化了中华民族政治认同;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罗马:维护帝国统治秩序;帝国扩张促进了各地区文明交流;促进西方早期市民社会出现;罗马文化遗产助推西方近代法治文明建设。
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经贸文化联系;促进了亚欧大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14.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变革。
论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包括协作与对抗两种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强,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触,有的因经济上的互补而结成密切协作的关系,有的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差异而相互对立,但人类始终能在碰撞中,参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自我革新。
以丝绸之路为例,公元前4—前3世纪,亚欧大陆上形成了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汉帝国等疆域辽阔、力量强大的大帝国,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相互之间的商业合作能够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奢侈品,西亚的特产传入中国得到广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对抗也在所难免。13世纪,蒙古帝国凭借自身军事实力征服了包括东亚、西亚和欧洲在内的广大地区,这一过程中,蒙古帝国与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发生了冲突和对抗,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
文明的碰撞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进步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伴随革新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吸取对方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对抗中掠夺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但总的来看,文明间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从而发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助力人类的共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