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0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广东湛江三模)恩格斯认为,1689年,英国议会把“‘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家庭,其条件是充分照顾金融的、工业的和商业的中等阶级的经济利益”。在恩格斯看来,此时的英国议会( )
A.具有明显的政治妥协特征
B.满足了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C.体现了民主发展的渐进性
D.为资产阶级掌权奠定了基础
2.(2024江苏淮安二模)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布特的亲信格兰威尔伯爵却说:“这位先生谈到对人民负责,这是下院的惯用语。他忘记了在内阁中,他只对国王负责。”这反映出( )
A.议会政党权力竞争激烈
B.君主在国家政治中作用明显
C.“光荣革命”成果付诸东流
D.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
3.(2025湖北荆州高三期末模拟)1765年英国《印花税法案》通过后,几乎所有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抗议性文件均未纠缠税额是否合理以及征税带来的经济后果,而是直接把它归为自由和权利问题。英国根本无权向殖民地征税,如果强行征税,就是对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必将导致自由的丧失。这表明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 )
A.较少遭受英国的经济掠夺
B.民主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C.未能看清殖民侵略的本质
D.深受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
4.(2024河北衡水模拟)1963年,美国国会颁布《清洁空气法》。根据该法案,联邦政府只有在州长提出要求的前提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之后,才能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且向州和地方政府提出不具有约束力的建议。这体现了美国( )
A.州权主义严重泛滥
B.联邦宪法的约束力小
C.文官制度弊端明显
D.联邦与地方实行分权
5.(2024河北保定二模)法国大革命期间,共和国政府拟定了《关于最高主宰崇拜和国家节日法令草案》,规定法兰西共和国将每十天举办一次节日。这些节日包括法国人民节、热爱祖国节、憎恨暴君和叛徒节、勇敢节、诚实节、英雄主义节等36个。这一举措旨在( )
A.丰富法国人民的娱乐生活
B.增进民众对共和政体的认同
C.批判封建专制思想的残余
D.充分地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6.(2024福建泉州模拟)法国大革命期间,上尉鲁热·德·利勒创作出旋律激昂、充满爱国精神的《马赛曲》。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激励下一次又一次顶住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家园。由此可见,《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的主要原因是( )
A.传播革命思想 B.彰显民族精神
C.打击教皇权威 D.促进社会转型
7.(2024山东青岛高三开学考试)1793年,法国颁布宪法,承认国家有责任担负基础教育和公共救济的费用,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和济贫是国家应负的义务,为法国国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据。这反映出( )
A.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
B.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
C.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
D.法国大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2025山东泰安阶段性检测)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可以看出( )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民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美国全境禁止奴隶制促进南北统一
9.(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开学考试)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对英国封锁了法国占领下的欧洲大陆,但英国对欧洲大陆出口总量却从2 200万英镑增至4 500万英镑。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税收收入总额高达12亿英镑,此外,还有从货币市场举借的4亿多英镑。这则材料有助于说明( )
A.法国与英国的贸易规模庞大
B.英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拿破仑帝国败亡的经济原因
D.英国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低
10.(2024山东青岛高三月考)恩格斯在谈到16世纪德国社会时曾说:当“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成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时,德国“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作者意在强调( )
A.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英法工商业的发展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工商业发展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
D.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政治分离
11.(2024山东济南高三开学考试)7世纪,日本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19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三大政策。这两次变革都( )
A.确立了幕府政治体制
B.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C.源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缘于对外来文明的鉴别取舍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2.(2024江西鹰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霍布斯阐述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之时,英国已经处在对君主制的持续不断的反抗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君主能满足包括罗马天主教徒、苏格兰长老会教友、清教徒和教友会教徒在内的不信奉国教者与英国国教教徒之间相互冲突的意愿。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和他的儿子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控制的政府把海军和军事部门的钱都用完了,被迫召开议会要求得到更多的资金。议会的很多成员——地主、日益变富的城市商人、律师、清教徒和其他不信奉国教的教会成员,也包括国教的神职人员——都不愿意上缴国王强征的钱。当查理一世欲在未经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赋税时,1640年议会势力向他发起了战争。最终,他被克伦威尔(护国公)领导的议会势力所处死。
——摘编自[美]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典范,它们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光荣革命”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结束王权专制并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在随后的工业大革命中提供了政治保障;法国大革命虽然吹响了世界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的号角,赢得了现实,却输掉了历史。人们自以为打破了旧制度,但在虚幻的新制度中过着旧制度的生活却不自知。
——摘编自蒋娅芳《英国“光荣革命”的渐进性与
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比较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的社会政治及思想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与妥协”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8分)
13.(2024北京东城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世纪法国历史学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开始重点关注“民族”,米什莱和拉维斯是民族历史研究的两座高峰。
米什莱被誉为“法国历史学之父”。在其编著的《法国史》中提出,法国人从百年战争中开始具有国籍意识,到大革命与特权阶级的对抗中,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整合,以此教育人民建构法兰西民族的自我认同。他始终认为法兰西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是引领世界走向自由,通往繁荣之路的灯塔。他的观点成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的主流。
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割地赔款,知识分子的民族优越感被击碎。第三共和国的史学家拉维斯主编27卷的《法国史》,提出历史上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各地人民都是法国人,尊崇共同的祖先、共有的英雄人物。他高度赞扬共和国,对国歌、国庆日、纪念仪式等各种“被发明的传统”进行历史性阐释,传播共和主义精神,将殖民扩张视为开化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特殊使命。以此“向法国青年人说明,为什么他们应当为组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自豪”。拉维斯被19世纪末法国史坛誉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
——摘编自王玮、吕一民《拉维斯与19世纪晚期
法国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等
围绕“历史书写与民族认同”,评析19世纪法国历史学的发展。
第40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A 英国议会把俸禄和官职给了大地主家庭,体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议会向封建势力地主阶级妥协,A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发展的渐进性,排除C项;英国议会把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不能为资产阶级掌权奠定基础,排除D项。
2.D 英王乔治三世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但首相皮特要将战争进行到底。该事件中首相不听从国王的命令,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和完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政党权力竞争,排除A项;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B项;“光荣革命”成果一直存在,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D 根据材料可知,英属北美殖民地认识到英国根本无权向殖民地征税,如果强行征税,就是对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必将导致自由的丧失。这表明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深受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通过税收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权利意识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侵犯了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利和自由权利,殖民地人民看清了英国侵略的本质,排除C项。
4.D 联邦政府只有在州长提出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调查,体现了联邦与地方实行分权,D项正确;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基本上解决了州权扩张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联邦宪法的约束力大小问题,排除B项;文官制度的弊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共和国政府设立多个具有鲜明共和主义和反封建色彩的国家节日,这些节日设计的目的是强化公民对新生共和政体的忠诚和认同感,B项正确;娱乐活动并非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题干表明设立节日深层次的目的是通过批判封建专制来建立对共和制的认同,排除C项;设立节日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塑造和宣传,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马赛曲》成为法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敌的爱国歌曲,增强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排除A项;材料指的是反抗外来侵略,而不是打击教皇权威,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法国民族精神的增强,排除D项。
7.A 材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拿破仑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对政府职能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表明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法错误,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北方的胜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助推了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并未使农奴获得完全自由,排除A项;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未实现民主政治,排除C项;“全境禁止”说法错误,排除D项。
9.C 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在拿破仑战争中得以获得最终胜利,与英国强大的国力为反法联盟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援助有重要关系,这有助于说明拿破仑帝国败亡的经济原因,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与法国间的贸易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英国地位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排除D项。
10.C 英法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各利益集团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强调工商业发展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排除A、B两项;“导致政治分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D 7世纪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对中国隋唐文明的鉴别取舍,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进行改革;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对西方文明的鉴别取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改革,D项正确;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排除A项;7世纪的大化改新没有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7世纪的大化改新并非源于严重的民族危机,排除C项。
12.参考答案 (1)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天主教、清教与英国国教的冲突;社会契约论等启蒙思想的传播发展。
(2)示例
认识:革命与妥协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英国在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后,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实现英国政治、经济迅速近代化;法国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方式,虽然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始终未能进入最发达国家行列。所以,把握好革命与妥协的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3.参考答案 示例
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开始重视本民族历史研究,米什莱通过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歌颂民族的伟大和荣耀,从而激发民族认同感。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民族情感遭受重创;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共和制确立。拉维斯在书写法国历史中,强调法兰西民族是高度统一的,通过阐释纪念仪式和节日的历史,彰显共和主义和民族精神,从而创建统一的民族认同,重建民族自信心,但其书写内容同时也存在对殖民侵略的美化。
综上所述,历史书写成为构建民族认同的手段,构建民族认同成为历史学家的使命。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致力书写符合国家现实需要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但也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