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45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45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5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5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日照二模)美国学者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
A.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2.(2024广东韶关二模)1890年,对于参与同盟,英国政治家的想法与美国孤立主义者一样,不感兴趣。然而,到20世纪初英国抛弃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工业化浪潮导致英国经济衰落
B.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
C.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觉醒
D.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
3.(2024山东青岛一模)某学者在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指出,“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该学者意在(  )
A.全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B.反思民族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劝导各国政府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思考民族与全人类之间的辩证关系
4.(2024山东聊城一模)1914年,飞机多用作侦察敌情,时速仅为80千米—115千米,4年后却升至180千米—220千米。在此期间,飞行高度也从200多米提升至8 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千米扩大到400多千米;到1918年,机枪已是战斗机标配,机重也大大增加。这主要源于,当时(  )
A.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推进
B.技术革命的进行
C.军备竞赛的加剧
D.飞机性能的提升
5.(2025湖南长沙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编造胜利的“捷报”,有关敌军伤亡的数字完全是闭门造车;德国则在纽约出版《祖国》周刊,动员德裔知识分子等发表著述、演讲等,进行宣传; 英国政府派遣国会议员、小说家吉尔伯特·帕克爵士赴美组织宣传机构。据此可知(  )
A.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
B.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的发展走向
C.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
D.夸大胜利成果是各国惯用伎俩
6.(2024浙江模拟)1916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知,美国参战的主要动因是(  )
A.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B.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C.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D.帮助协约国赢得战争
7.(2024山东青岛二模)1917年,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
8.(2025福建福州月考)1914—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 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用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 000人。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
B.战争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经济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D.思想解放激发女性就业热情
9.(2024安徽期中)巴黎和会上,英国代表坚决反对波兰领导人德莫夫斯基提出的大波兰领土要求。早在出席和会前,英国政府告诫英国代表团:“波兰只能由纯血统的波兰人组成。”英国意在(  )
A.保持波兰族群关系和谐
B.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C.限制德国势力过快恢复
D.落实民族自决原则
10.(2024河北模拟)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  )
A.正确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
B.促使民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进行反思
C.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到来
D.意在否认挑起世界战争的责任
11.(2024山东潍坊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12.(2024安徽安庆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欧洲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许的狂热……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柏林、汉堡都建立了苏维埃,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人们所接受。这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统治秩序受到民众质疑
B.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区域
C.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不满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3.(2024湖南一模)《凡尔赛条约》将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唯一责任方,有学者认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责应由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四国承担;也有学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
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 235万
德国 10 1 307万
比利时 1 1 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 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材料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编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材料四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罪责的争论,上述四则材料可以各自用来论证各方观点,请将对应的材料序号填入表格中,并简要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6分)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国论”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2)针对“谁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问题的各方争论,请择其一,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12分)
第45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C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展开了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故选C项;材料所述为西方主要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法德矛盾,排除A项;美国与欧洲之间没有因为争夺中心地位直接爆发激烈竞争,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识形态对立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排除D项。
2.D 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加强,如英国为了和俄国争夺亚洲地区,与日本结盟,所以出现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是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D项正确。
3.B 材料反映该学者反思民族主义对社会的作用,因此B项符合题意;“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是阐述民族主义的影响,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阐述的是民族主义而不是民族,D项错误。
4.A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推进,导致了战争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武器和设备,以适应战场环境和取得战争优势,故选A项;相关历史资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技术革命的进行对飞机性能提升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军备竞赛的加剧不是此期间飞机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飞机性能有所提升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5.C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法国、德国和英国都在打宣传战,可见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舆论宣传,没有提到舆论宣传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舆论宣传的方式不仅仅是夸大胜利成果,排除D项。
6.B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管理这个世界”,意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B项正确;“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并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题干信息显示了美国“管理这个世界”的企图,排除C项;“帮助协约国赢得战争”并不是美国参战的主要动因,排除D项。
7.D 美国此时正在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机构的成立和法律的制定,是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动员,是美国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的表现,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政权全面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直接反映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行为或意图,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时间“1914—1918年”可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材料中女汽车驾驶员的数量和工厂雇用女工数量的急剧增长,体现了在战争期间,男性大量进入战场,女性在劳动力结构中所占比例上升,B项正确;材料中女性就业机会增加的原因是战争,并非工业革命,排除A项;此时推动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的原因是战争期间劳动力的缺乏,并非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激发女性的就业热情,排除D项。
9.B 英国不同意大波兰领土要求,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造成欧洲大陆上法国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B项正确;英国的政策主要是为了自身利益,排除A项;拒绝波兰的过多领土要求,目的是保留德国的力量,排除C项;英国在波兰领土问题上的政策不是为了落实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
10.D 德国政府宣传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自卫,德国政府的宣传是在推脱战争责任,D项正确,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排除A项;这些言论不足以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到来,排除C项。
11.D 材料说明美国只参加对其有利的会议,显示出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故选D项;国际联盟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冲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排除C项。
12.A 材料体现了欧洲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追逐美国和苏俄的体制,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欧洲旧体制有了质疑,故选A项;美苏争夺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还是世界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丧失这一地位,排除C项;材料“民主愿望”“布尔什维主义”等都与国内体制相关,世界格局更强调世界各国间的关系,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
观点 材料序号 说明
“罪在德 国论” 四 德国希望凭借军事实力争夺世界霸权
“四国罪 责说” 一、四 英德矛盾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罪责皆 有论” 二、三、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在全球抢占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示例
认识:我赞成“罪责皆有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它们均应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
论述:19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飞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最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就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以英德矛盾为首。
英国、德国基于自身利益,各自协调矛盾以寻找盟友,逐渐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这种同盟体系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后,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投入战争。
结论: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均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