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50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50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0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西一模)1953年,苏共对于农民个体副业生产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  )
A.推动了农业改革不断深化
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D.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
2.(2024山东新高考高三12月联考)下表是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该表说明苏联(  )
单位:%
项目 1961—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 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仍未根本突破传统体制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满足
D.经济改革政策持续
3.1988年12月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联大发表演讲,强调国际关系应该从意识形态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的共同价值应该被置于优先地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使用武力剥夺他国的选择自由。这一讲话(  )
A.捍卫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重塑了美苏双边关系
C.强调了美苏冷战的终结
D.助推东欧剧变的发生
4.(2024辽宁抚顺一模)陈之骅等主编的《苏联兴亡史纲》中描绘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全民性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退休养老制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延长了妇女产前、产后的假期;特别是基本上保持着全民就业。这表明(  )
A.苏联社会福利世界领先
B.苏联模式为福利制度提供保障
C.苏联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5.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颁布《行动纲领》并强调:生产结构必须多样化,就像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服务领域中可以有“小私有企业”的地位,因为同世界市场长期隔绝,已使国内价格结构和国际价格脱节。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B.借鉴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C.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D.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6.(2024河南高三联考复习模拟考试)20世纪后20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  )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B.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普京的民族主义国家道路
7.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8.(2024广西桂林5月联考)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发生的边界冲突有30起以上,其中中非1起,尼罗河谷1起,北非3起,南非4起,东非6起;西非冲突最多,共有8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成为冷战对峙的焦点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
C.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
D.《非战公约》的效力弱化
9.下图为1965—1995年发展中国家部分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情况(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  )
A.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高
C.对世界市场的依赖上升
D.经济仍受制于发达国家
10.1957年加纳独立后,政府成立国营航空公司,制定五年发展计划,实行国营经济、外国资本经营的经济、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的政策。这体现出加纳(  )
A.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谋求调整国民经济体系
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
D.积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11.(2024山东名校联盟高三4月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与西欧分别提出了“拉丁美洲的欧洲选择政策”和“西欧重返拉丁美洲”的政策,双方接触和往来频繁;都想利用对方的经济优势来为己方经济发展服务,到20世纪70年代末,欧共体已成为拉丁美洲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表明(  )
A.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拉丁美洲意图摆脱美国控制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拉丁美洲更加依赖外来资本
12.(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1994年,卢旺达曾发生约100万人惨遭屠戮的事件。这发生在讲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的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它与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将长期共同生活的胡图人和图西人定义为不同种族紧密相关。由此可知卢旺达(  )
A.并没有实质上赢得独立
B.西方霸权主义导致内部纷争不断
C.自古以来存在种族对立
D.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的结局。欧洲对殖民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但还没有遭到彻底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了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选择一个区域或一个时期,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材料中关于“欧洲的统治”加以阐述。(要求:选择的区域或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第50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C 材料中苏共对农民个体副业的政策摇摆不定,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故选C项;政策的摇摆不定无法推动农业改革的深化,排除A项;政策摇摆不定不会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也不会都能满足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排除B、D两项。
2.A 表中1966—198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反映经济下滑的困境,故选A项;1976—1980年与1961—1965年相比,各项指标都下滑,并不是发展缓慢,排除B项;表中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总体是减少的,居民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排除C项;表中数据无法显示改革政策是否持续,排除D项。
3.D 1988年戈尔巴乔夫强调“从意识形态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东欧松绑,加速了东欧国家的剧变进程,故选D项;人类的共同价值不是靠讲话来捍卫的,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强调国际关系中人类的共同价值,并未直接针对美苏关系,排除B项;美苏冷战的终结是在1991年,排除C项。
4.B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当时世界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为苏联福利制度提供保障,故选B项;材料并无苏联福利制度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苏联福利制度的情况,未涉及综合国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排除D项。
5.D 《行动纲领》强调“生产结构必须多样化”,承认“小私有企业”的地位,都是为了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以适应市场需求,故选D项;虽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了改革措施,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开辟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B、C两项内容,排除。
6.C 根据材料中“20世纪后20年”可知大致在1980年之后,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期也是取得重大成绩的时期,挫折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A、B两项最后均失败,排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属于20世纪后20年社会主义事业开辟的新道路,故选C项;D项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排除。
7.B 材料中的经济交往反映了经互会国家经济往来的特点,相互以优惠的价格进行经济交往,是东欧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仿了苏联的建设模式,一直受其束缚,A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控制,与改革成效、产品竞争力无关,C、D两项错误。
8.C 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迎来了大量国家独立,新独立的国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争夺、领土争端等因素频繁发生边界冲突,这些冲突多数与殖民时期的划分和遗留问题有关,故选C项;冷战对峙的焦点在欧洲,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更多地体现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不是导致内部冲突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非战公约》更多地是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但并不能直接解决非洲国家之间的具体争端,排除D项。
9.B 图中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中,工业品所占份额大幅提高,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原料产品大幅下降,这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在世界的经济竞争力提高,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出口农产品的占比情况大幅下降,而不是农业生产总量大幅减少,所以数据不代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排除A项;图示未提到进口商品数量是否有变化,不能据此得出其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上升,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经济仍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
10.C 材料中加纳采取多种经济并存的政策,这明显是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经济,排除A项;经济体系涉及农、工、商业等,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外贸情况,排除D项。
11.B 拉丁美洲与欧共体贸易增强,体现拉丁美洲意图摆脱美国控制,故选B项;材料体现拉丁美洲、欧共体、美国外贸关系,与A项无关,排除;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于苏联解体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D 材料中卢旺达的图西人和胡图人冲突的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将他们定义为不同种族,二者矛盾并非自古就存在对立,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卢旺达是否独立问题,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西方殖民者,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B项。
13.参考答案 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掀起新高潮,被欧洲殖民统治的印度、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均实现了独立,欧洲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近代,非洲几乎全部沦为欧洲的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大多数国家实现独立,欧洲国家在非洲的殖民帝国逐渐崩溃。亚非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彻底瓦解了欧洲的殖民体系,使“欧洲的统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结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