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2讲 现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东北三省5月联考)1967年,14个拉丁美洲国家在墨西哥城签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拉丁美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核区。1970年9个拉丁美洲国家发表了《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表示坚决维护200海里海洋权,反对超级大国对海洋资源的掠夺。上述现象表明(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B.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C.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D.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2.《布雷顿森林协议》明确固定汇率条件下货币的可兑换,同时又规定,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可以变更汇率和取消货币的可兑换。这( )
A.彰显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
B.反映了国际收支失衡随时发生
C.助力战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
D.揭示了体系内在矛盾不可调和
3.(2024山西临汾二模)下表是1980—1992年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 )
币种 1980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美元 56.4 56 47.9 47.6
德国马克 13.6 14.0 6.1 15.3
法郎 6.2 6.2 6.3 6.5
英镑 6.5 6.5 5.5 5.7
日元 2.1 2.0 4.0 4.8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B.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4.瑞典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20世纪70年代以后,瑞典出台了提高福利待遇的领取资格、增加领取福利的等候时间、取消社会公共服务的中央集中管理、由地方政府承担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等举措。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负担较重
B.国家治理能力减弱
C.移民数量逐渐增多
D.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
B.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
C.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极度短缺
D.粮食出口扩大使得内需不足
6.当前,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通过投资审查和出口管制等手段让政府介入商业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国际贸易秩序。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快了区域内规则的建设。这些举动表明当今世界( )
A.贸易保护主义危害世界的稳定
B.各国均跨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新技术革命加剧了全球竞争
7.1985年到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本地劳动力每年增长3%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工业国每年增长仅1%,日本等国几乎停滞,德国等西欧国家还有所减少。由此可推知,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
B.导致西欧国家竞争力急剧衰退
C.拉大了南北国家的经济差距
D.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8.(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难民是指以种族、宗教、国籍、社会或政治原因不能或不愿受本国保护而留在本国之外的人;或不具有国籍而由于上述原因不能或不愿返回其常住国的人。因此,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这表明,当时( )
A.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
B.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
C.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不断加剧
9.(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二模)有学者认为,对非西方的民族国家来说,文化寻根可视为对全球化的逆向反应,用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的术语,又可称为“全球地方化”的具体表现。这个词由“全球化”与“地方化”两个词组合而成,浓缩了相辅相成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具有辩证的说服力,可以避免单向思维的偏执和盲视。据此判断,该学者主张( )
A.抵制全球化以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
B.逆全球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当代文化发展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
D.全盘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
10.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一个名单,被列入该名录的遗产地如果保护措施不尽如人意,可能会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就曾决定,把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从《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在( )
A.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B.促进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C.肯定世界遗产的价值
D.对破坏世界遗产进行警醒
11.(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2024 年 3 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主题为“打破僵局:重塑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合作”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 2023—2024 年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正在让最贫困的群体进一步掉队,这种现象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该报告旨在( )
A.强调重塑国家之间的合作
B.主张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
C.加强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2.(2024江西南昌高三一模)拉丁美洲是现代化的“实验室”。在第三世界中,拉丁美洲国家是最早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阿根廷是重要代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是阿根廷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时间 主要大事件
1816年 7月 “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
1853年 5月 制订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成立了新的联邦共和国
1862年 10月 米特雷当选为联邦总统,先后平息了两次叛乱,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
19世纪 70年代 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带来“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农牧产品的出口”
19世纪 90年代 小麦、玉米、蓖麻等农作物的出口迅速发展,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还推动了早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加工工业
20世纪 30年代 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1946— 1955年 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基本掌握了钢铁、石油、公共交通等关键部门
20世纪 70年代 到90 年代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政府以私有化、美元化、贸易自由化等为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经济改革。通过了《国家改革法》
——摘编自钱乘旦、韩琦《世界现代化历程·
拉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并指出阻碍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8分)
第52讲 现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1.D 拉丁美洲国家签署禁止核武器和200海里海洋权公约,反映了国际法领域的扩展,即拉丁美洲国家开始在国际法框架下维护自身权益,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拉丁美洲国家对部分国际问题的态度,不能反映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情况,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和国家独立上,而非核问题和海洋问题,排除B、C两项。
2.C 《布雷顿森林协议》既提供了稳定的汇率环境,又保留了在必要时调整汇率的灵活性,这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C项;调整汇率的灵活性不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也不是内在矛盾不可调和,是必要的应急措施,排除A、D两项;“随时发生”表述不当,排除B项。
3.B 全球出口贸易中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其他计价货币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在逐渐上升,这冲击了美元的地位,体现了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B项正确。
4.A 材料中瑞典的举措,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瑞典减少福利开支等举措,是国家治理能力较强的表现,排除B项;高福利造成了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与移民数量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与这些调整福利政策的举措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排除D项。
5.B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主要是居民追求食品多样化,故选B项;A、C、D三项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不是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下降的原因,排除。
6.D 美国政府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干预、欧盟在规则方面的建设表明新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国际贸易秩序,也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D项正确;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国家干预政策在技术和规则方面的表现,没有涉及贸易保护主义,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了美国和欧盟在特定领域的行动,无法反映所有国家都已跨入知识经济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政府介入商业活动,无法表明国家干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7.A 材料中第三世界国家劳动力快速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增长缓慢或停滞,这种劳动力供需的不平衡容易促使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流向发达国家,故选A项;材料中发达国家人口减少与国家竞争力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是南北国家的劳动力增长差异,而非经济差距,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问题,排除D项。
8.B 通过材料可知,对难民的界定受两极格局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政治难民,即东欧国家的问题,但忽视了南美洲的难民问题,表明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法受到挑战,排除A项;材料表明联合国未充分解决难民问题,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难民问题,而非两大阵营对峙,排除D项。
9.C 该学者主张在支持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地方化,故选C项;材料中该学者是支持全球化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逆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并非全盘接收西方文化,排除D项。
10.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利物浦海上商城意在促进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人们要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引起关注,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是肯定世界遗产的价值,更是强调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破坏世界遗产,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分析,2023—2024年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正在让最贫困的群体进一步掉队,这种现象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突出重塑世界各国的合作,A项正确;“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项;材料不只是强调加强经济上的依存度,排除 C项;材料没有突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D项。
12.参考答案 (1)背景:阿根廷取得民族独立;结束动乱,实现统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
(2)特点:起步晚,发展迅速;阶段性特征明显;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自我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利用西方科技革命成果;注重立法保障。从强化国家干预到增加市场调节;逐步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
阻碍因素: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历史问题;政治局势不够稳定;经济基础薄弱;国际经济旧秩序;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