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类比阅读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孙权劝学》类比阅读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09: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4《孙权劝学》类比阅读题
一、(2024·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往事耳 见:
(2)及鲁肃过寻阳 及:
(3)肃意尚轻蒙 轻:
(4)遂往诣蒙 诣:
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肃于是越席就之。
4.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 ”;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 ”。
5.【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二、(2024·山东德州·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选自《孙权劝学》
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节选自《秦观劝学》)
材料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减)
6.下列画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作《师说》以贻之愿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C.结友而别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D.而常废于善忘 而寒于水
7.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8.下列画线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功在不舍 舍生取义 舍本逐末 不舍昼夜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大有裨益 开卷有益 集思广益
C.学不可以已 赞叹不已 壮心不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蒙辞以军中多务 万死不辞 不辞而别 义不容辞
9.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
10.通过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分别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三、(2024·甘肃武威·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①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②,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③。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壮岁:青壮年的时候。②茂才: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③高第:成绩都在优等。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②及鲁肃过寻阳 及:
③壮岁犹不知书 犹:
④此未足为我学也 足: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13.【甲】【乙】两文吕蒙和苏洵的学习经历对你有哪些启发?
四、(2024·山东东营·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清)刘开《问说》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涉猎:
②及鲁肃过寻阳。 过:
③而或不达于事。 达:
④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
15.[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16.简要说明两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
【答案】5. 了解 到,等到 轻视,看不起 拜访 6.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7.(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2)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8.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
9.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二、
【答案】56.B 57.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58.D 59.如果只是偶尔尝试一下就放弃,那么即便是腐朽的木材也无法被雕刻;但是,如果持续不断地努力,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够被雕刻成功。 60.材料一得到的启示: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材料二得到的启示:要趁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不要荒废了时光,荒废了学业,荒废了自己。材料三得到的启示:学习贵在积累、坚持和专心。
材料二;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材料三: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三、
【答案】17.推托;到,等到;还,仍然;值得
18.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吴下的阿蒙了!
②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氏三人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称为“三苏”。
19.①学习不分早晚,只要认真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②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开卷有益。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⑤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⑥潜心积蓄,才能厚积而薄发。
⑦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⑧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乙】眉山的苏洵,年轻时不喜欢学习,到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参加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考中。他说:“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烧掉自己的文章,关起门来读书,五六年的时间,就对《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嘉佑初年,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朝廷,士大夫们争着传阅他的文章,他的两个儿子考进士也都成绩优异。在这时,父子三人的名声震动京城。而苏氏父子的文章也在天下享有盛名,人们把他们称作“三苏”,大概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四、
【答案】35.①涉猎:粗略地阅读②过:到 ③达:通晓,通达 ④就:靠近
36.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37.①内容上,甲文侧重强调“学”的重要性,乙文侧重在强调“问”的重要性;②写法上,甲文以叙述(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乙】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