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题(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 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 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
④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晚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培养文化和艺术人才 B、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C、培养图书管理人才 D、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宋元时期
6.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7. 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8、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某同学要研究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的发展情况,可作为史料的是
A.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B.江南制造总局C.汉阳铁厂D.同文馆
10、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
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实质上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1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封建制度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科技 D、实现富国强兵
1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与生产结合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 D、洋务企业的诱导
14、洋务运动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 )
A、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D、近代军事工业
1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膨胀的资本是:( )
A、买办资本 B、日本资本 C、民族资本 D、官僚资本
1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7、.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
变是A. 管理方式B.分配方式 C.资源配置方式 D.审批方式
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农村 B、沿海城市 C、城市 D、国营企业
19、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A. 特殊的经济政策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特殊的地理位置 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20、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
A、市场 B、行政手段 C、国际环境 D、人民自觉
二、材料题:(40分)
21、 材料一:(20分)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
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
(2) 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6分)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4分)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1952年到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
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
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
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
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
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
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两个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
(4分)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2分)这一
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D
B
D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A
D
A
C
A
A
B
二、21. 题: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2)1895--1900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6分)
(3)战争、日本侵略、官僚资本压迫(4分)
(4)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2分)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标志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分)
22. (1)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东北重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武汉长江大桥;青藏铁路;(4分)(2)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6分)
(3)地区:沿海地区(4分)。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