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周末练习十三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自在奔走于自然山川。在黄河壶口,看那畅快驰骋的河水、沟底飞转的漩(wō)_____;在各拉丹冬,看那疏松的冰面、漫(yì)_____的流水;在勃朗峰,看那色彩斑斓、彩霞漫天的峰(diān)_____,无穷变幻、 甲 的特色美景;在丽江,看那放牧着牛羊的草甸、晶(yíng)_____夺目的玉龙雪山。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开阔眼界,使我们的心灵在自然中飞扬, 乙 ,让我们的灵魂在人文中徜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漩(wō)____ ② 漫(yì)____③ 峰(diān)____ ④ 晶(yíng)____
(2)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捉摸不透 B.神机莫测 C.瞬息万变 D.日新月异
(3)根据语境,在文中“乙”处仿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端居耻圣明。(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柳宗元《______》)
(3)《子衿》中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心理情绪表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名著阅读。
(1)“框”搭建了人物的生活、工作场所,暗示了人物的人生困境。请你结合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谈谈保尔的人生之“框”及“破框”之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二者皆可抛。”有人改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诗句来描述保尔的一生,你认为合适吗?结合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华社珠峰重测直播节目中提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学生小越看后产生疑惑:汪洋大海是怎么变成世界屋脊的?依据下面四幅图,按要求写一段话,帮他解惑。
[要求]① 语言得体,条理清晰;② 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 120字左右;④ 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 书怀
[唐]雀 涂
迢递② 三巴③ 路,羁危④ 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⑤ 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① 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③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④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⑤ 孤烛: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一人独照,更感到是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5.下列是小组成员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颔联“夜”字点明了时间,“乱山”“残雪”之景,表现了羁旅之苦。
C.颈联中“骨肉远”“僮仆亲”表现出诗人远离亲人,更显思乡之切。
D.全诗的核心是“悲”,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6.苏苏认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两句中“乱”和“残”用得巧妙,但又说不出妙在哪里,请你为他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你分析后同小组成员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却金亭记
[明]吴 鼎
嘉靖① 七年正月,余杭知县王确②始得任,询俗于父老,父老曰:“浮里界里长孙棨③ ,素号良民。往岁,他众纵烧安溪④ 官民庐舍,辞诬及棨。按狱者锻棨罪死。屡自诉,移狱留台,犹未能白。方安溪纵火,棨家居,适以是日,宴客可验。”王确闻之,未遽信也。后访之贤士大夫如诸父老言,亦未信也。躬自火所博诹,密采诸所睹记之言,咸如向所闻。乃谓同事曰:“是诚冤狱矣,盍平反之?”或曰: “其如原问官司何?棨以多财闻,为之求生,人且疑鬻⑤狱。”王确弗自顾,竟以实报。命下,缘是棨竞得减死。未及释,而王令以忧⑥ 去,棨母怀白金百,敬请助丧役。令曰:“令知民冤,民顾不知令志耶! ”固却之。越二载,棨始获宥⑦ 归,追思王令公之恩,乃构亭“却金”。
(选自《余杭县志》,有删改)
[注释]① 嘉靖:明世宗年号。② 王确:安微颖上人,明嘉靖年间任余杭县令五年。③ 浮里界里长孙棨(qǐ):就是浮里界的里长孙棨。里,相当于现在的村。④ 安溪;地名,即今良渚街道安溪村。⑤鬻(yù):卖。⑥ 忧:指父母的丧事。⑦宥(yòu):宽恕、原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棨曾经和别人一起聚众烧毁官舍和民宅,在别人的供词中他被揭发。
B.安溪纵火案发生时,孙棨正在自己家里,那天恰巧他家宴请客人。
C.有人提醒王确,孙棨是有钱人,让他起死回生,会被怀疑是你收取贿赂释放了他。
D.孙棨免死但还未释放之时,王确因母亲去世要回乡,孙母就怀揣金钱前去感谢。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屡自诉,移狱留台,犹未能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棨以多财闻,为之求生,人且鬻赏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如何看待县令王确这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① 新华社 加拿大蒙特利尔12月13日电(记者郭爽 林小春)联合国1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宣布,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② “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会同多家国际组织共同评选,经“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执行委员会最终审定。首批入选的十个旗舰项目致力于恢复总面积超过6800万公顷的区域,并创造近1500万个就业机会。入选后,这些项目将有资格获得联合国的宣传推广、建议和资助。
③ 中国政府推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④ 中国自然资源部固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当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这一项目已在“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实施44个山水工程项目,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50多万公顷,目标在2030年恢复1000万公顷自然生态。这一项目入选“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表明,中国正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⑤ 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还包括:旨在恢复覆盖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森林生态的“大西洋森林三国公约”;已恢复约7500公顷沿海生态的“阿布扎比海洋恢复计划”;印度政府投资高达42.5亿美元的“恒河复兴”项目;由非洲联盟于2007年发起的“绿色长城修复与和平计划”;旨在恢复塞尔维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干达和卢旺达山地生态系统的“多国山地假议”;重点关注瓦努阿图、圣卢西亚和科摩罗独特生态系统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项目”;旨在于2030年恢复10万公顷土地并创造5000个永久性工作岗位的“中美洲干早走廊计划”项目;为扭转中亚地区广阔草原等衰退趋势创建的“阿尔滕达拉草原保护倡议”;旨在为红树林自然复兴创造条件的“印尼自然建造项目”。
(选自《新华网》2022年12月14日版)
材料二:
旅游资源“挤兑”严重
①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被‘挤死’在真江南。”春季旅游火爆的同时,多地旅游资源也出现了产重“挤兑”,随之而来的是游客体验感的下降和本地居民不适感的上升。“何园的玉兰花是美,但游人太多了,拍个照都不方便。“宋女士向记者抱怨道。
② 不仅“赏花”变成了“观人”,吃、住、行更是要靠“抢”。宋女士告诉记者,她因行程变化,需要在扬州多待一天,结果原房型已经被预订完了,只能降格到普通房,价格却比原来的贵了200元。同样来扬州游玩的上海游客代先生抱怨也颇多:“大明寺出来打车根本打不到,最后顶着太阳走了十几分钟,好不容易碰到一家叫‘扬州宴’的饭店,结果告诉我号已取完、恕不接待。”而在300公里外的上海,南京游客房先生也是有苦说不出,周六一大早便赶去迪士尼,看着人山人海的入园队伍,不得不放弃游玩计划。
③ 资源挤兑之下,抱怨的不只有游客,不少本地居民也是怨声载道。扬州市民高先生告诉记者:“最近周末游客太多了,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想和朋友下个馆子都找不到地方,到处都在排队。而且你看看东关街旁边的解放路两边停了多少旅游大巴,我们扬州本来就堵,这下还怎么走。“不过高先生也坦言,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游客对扬州经济发展很重要,关键需要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
④ 不少旅游业人士也指出,今年春季旅游大热对行业来讲是好事,但过度拥挤的旅游现状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对很多旅游景点也会产生很大破坏。有从业者跟记者打了个有趣的比方:“现在的旅游业像刚从ICU抢救过来又被送去蹦迪的病人,景区、旅游企业、消费者都还没准备好,出现种种不适是必然的。“旅游资源挤兑的本质还是资源的稀缺,如果消费者有更多差异化产品可选择,便能起到分流作用,缓解部分景区游客扎堆的压力。对此,北京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肖建议,旅游企业应认真分析不同地域消费市场的特点、特色,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选自《江苏经济报》2023年03月22日版)
材料三:
让山水是山水
① 当今时代,面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永远不要只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而是要更加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根据自然内在价值观念,重视真正有深度,且符合自然自身利益的审美价值概念。只有这样自然审美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美学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
②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大兴安岭, 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人类真正开始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水青山也开始反哺人类,变成了金山银山。
③ “让山水成为山水”,尊重大自然独立的审美价值,将成为人类自然审美的共同追求。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4月23日)
12.阅读完以上媒体报道,小相有了自己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表明中国正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B.目前拥挤的旅游现状是不利于旅游行业长远发展的,但整体对很多旅游景点不会产生很大破坏。
C.面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人们不能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要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
D.“让山水成为山水”应该成为人们自然审美的共同追求,只有人们开始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才会反哺人类。
13.面对旅游资源“挤兑”严重的现象,请你结合材料二内容提出具体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城认为,在自然中,我们总能找到精神寄托,因此我们要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歇羊渡
①歇羊渡是村头渡口的名字。村子不远处有条河,虽远无浪奔千里之磅礴,也无波吞八荒之雄奇,但在村子里的人看来,拥有百十来米宽的河面,就的确该是一条大河了。
②放羊,或是耕作、商贸、上学、走亲戚、娶媳妇、嫁闺女、进县城,哪怕只是稍稍挪下窝,都得渡船而过,歇羊渡就是这么形成的。说是渡口,其实只是在岸边水深处稍作修整,或添一块石,或垒几块砖,或砌一两级台阶,便于停靠渡船罢了。而那渡船,既无遮蔽,也无风帆,只两根长篙,透着油光。
③渡船代代相传,传到了雷显忠、雷应春父子这儿。
④儿子雷应春在前头撑篙,看似十分吃力,以至于动作夸张变形,看来让人揪心。其实那只不过是下蛮力罢了,不需要太多的技艺和经验,大凡愣头小伙子都能胜任。父亲雷显忠在后头撑篙,用的是巧劲,控制着渡船的走向、进退与快慢,只有富有经验的老船家才能担此大任。有一说法:这渡船啊,若是父子渡,子前父后;若是兄弟渡,弟前兄后;若是师徒渡,徒前师后……这是规矩,船家不敢逾越。
⑤记得初次上船摆渡时,儿子雷应春十分奇怪,问雷显忠道:“爹,这船为什么不直着向对岸驶去,却七扭八拐的,走了多少冤枉路啊,力气也‘嗖嗖地耗没了。”
⑥坐过渡船的都知道,渡船从来不是直直地驶向对岸,总是有些曲折。有时看似顺流而下,却又隐约上溯;有时看似争流直上,却又顺势回转。可就在这曲曲折折、扭扭拐拐中,渡船顺顺利利地靠岸了,羊去人来,风雨不歇。
⑦雷显忠很轻蔑地笑笑,然后满脸的不屑,他用教师爷的口吻回答道:“那是因为山有山形,水有水势。依形顺势,这就是道,就是前行的路。”
⑧有人怀疑这话被后来的文人修饰过。雷显忠就一船夫,一辈子没上过对岸的船夫,哪里能讲出这般充满哲理的话。可他一定是回答了,意思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话糙得没有边际,文人看不下眼,就任*地修饰了一下。不想这一天翻地覆的修饰,对渡船而言,硬生生被赋予了难得的品格——曲而通达、婉而有致。
⑨过了很多年,雷显忠年纪大了,撑不动篙了,索*洗脚上岸,将“接力棒”传给了孙子雷炯。现在这船还是父子渡,只不过父亲雷应春,成了富有经验的老船家,后面撑篙掌舵;儿子雷炯,愣头小伙子,前面撑篙使力。雷显忠退休了,可并没闲着,他用毕生摆渡的积蓄,在渡口建了座风雨亭,供坐船的人歇脚之用。
⑩历史有轮回。雷炯初次上船摆渡时,也十分奇怪,问雷应春道:“爹,这船为什么不直着向对岸驶去,却七扭八拐的,走了多少冤枉路啊,力气也’嗖嗖地耗没了。”雷应春回答得干脆利落:“哪里有路,就向哪里走呗。”这话不文艺,却很哲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自古顺天应地都是大智慧。
又过了好多年,雷显忠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仿佛有预知能力,那天,他觉得自己寿之将尽,将儿子雷应春、孙子雷炯叫到跟前,吃力地说:“你们为我摆次渡吧。”雷应春、雷炯觉得很奇怪,自己天天摆渡啊,不曾停歇过,什么叫“摆次渡”?
雷显忠痛苦地摇了摇头,拼尽力气喊道:“为我摆次渡,为我!”看似拼尽力气,其实声若蚊蝇。幸好,这回雷应春、雷炯侧着耳朵,连猜带蒙,总算听明白了。原来,雷显忠想坐他们的渡船去趟对岸。摆了那么多年的渡,他还没上过对岸呢。
那天,下着细雨,也有凄凉的风。雷应春、雷炯抬着雷显忠,从歇羊渡口的风雨亭出发,将雷显忠稳稳地放在渡船里。雷炯在前面撑着篙,蛮劲张扬,力贯双臂,又透过竹篙,在水里,在河道,荡起阵阵涟漪;雷应春在后面撑着篙,巧劲舒展,不显山、不露水,却牢牢地把着船前行的方向,一时船疾如飞,航道不偏分毫。
船堪堪碰到了岸,雷应春、雷炯就抬着雷显忠,三两步上了对岸。爬上一段不长的河堤,雷显忠倏地看到的,是群山巍峨,是沃野千里,是万马奔腾……
其实,对岸就几只歇着的羊,懒懒地,悠悠地。
(有删减)
15.小说写了雷显忠相孙三代渡船的经历,你觉得文中的雷显忠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的心理。
雷显忠病苦地摇了摇头,拼尽力气喊道:“为我摆次渡,为我!”看似拼尽力气,其实声若蚊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江对文章结尾提出如下疑问,请你结合对主题的思考,为他解疑。
小江:小说结尾处,雷显忠看到对岸“群山巍峨,沃野千里,万马奔腾”的景象,但其实对岸只歇着几只羊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