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12: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阜平,红色晋察冀最富标志性意义的地名坐标。有人把阜平地名转化为文学经典形象。在《山地回忆》里,孙犁赋予老伯穿的土靛( )染粗布裤褂的浅蓝色一个好听的名字——“阜平蓝”。在创作《白洋淀纪事》时,他又把自己得到阜平老乡帮助和关怀的经历剪cái( )到小说《邢兰》中,阜平地名“三将台”也化作了文学作品中的“鲜姜台”。历史把阜平的光荣_______(铭刻 雕刻)在岁月深处,让这片曾经干瘪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厚重。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剪cái( ) ②土靛( )
2.文段中的“瘪”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该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创造了端午的浓厚氛围,让市民感受到岭南龙舟文化魅力。
B.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使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C.数字技术应用于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和高效管理。
D.专家指出,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C.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D.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6.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孤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 ① _________ 。虹的宽度色彩与雨滴的大小有关。雨滴愈大,虹带愈窄, ②_________ ;雨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
7.阅读名著,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如《骆驼祥子》,我们可以借助两种策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策略一:借助作者自述。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要让祥子“活”起来,要“以他为主,以其他人物为宾”,通过写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① ,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
② ,诈骗祥子的 ③ ,对祥子进行烘托,突出祥子形象特征。要求:请在空格处填入相关人物的名字。
(2)策略二:借助作者评论。老舍先生在小说结尾评论祥子“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要求: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学习《山地回忆》后,班级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设方案】仿照示例,设计活动方案。
示例方案一:爱国诗词朗诵 会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对联】活动中,为了凸显爱国主题,学校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战士青春洒热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是( )
A.处世无奇但善良 B.情系边关显本色
C.英雄肝胆壮河山 D.做人有道惟诚信
(3)【说主题】有同学准备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活动的备选背景图,请你帮他选择一张图片来烘托活动主题,并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尿,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嘛,什么卫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儿,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1949年12月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B.小说记叙了抗战时期敌后的军民生活,通过“女孩子”和“我”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10.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小说分析“女孩子”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把炒米
(1)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2)已经第七天了。
(3)这七天,三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4)此时,三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5)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6)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7)昨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8)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9)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
(10)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
(11)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12)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13)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14)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15)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16)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17)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和其他战士一起把二人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18)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2.三个战土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些困难是为了突出什么
13.小说安排了两个小战士两次“抢米”的细节,老班长的两次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这两处细节描的作用是什么
14.你认为文段(9)中的划线句子,是老班长说的真话吗 谈谈你的看法。
15.文段(12)中写小战士“流着泪”,结合全文思考一下,小战士为什么流泪
16.你认为小说最为震撼我们的是第几段 结合全文,从结构上谈谈这一段的作用。
17.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和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写“我”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既体现了我的革命工作警觉,又为黄新特殊党费的出现设置了特殊场景。
B.白匪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严肃果断地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C.“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结尾处魏政委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因为他意识到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1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托付缴党费,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作了铺垫。
C.“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一个农村女党员特有的身份出发,调动生活细节和突发危机,表现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选材构思不落俗套。
20.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说用细节刻画黄新人物形象时三次写到眼睛的动作,请简要分析其心理状态。
答案
1.①裁 ②diàn 2.疒 10 3.铭刻 4.D 5.B 6.①. 示例:就能看到完整的彩虹 ②. 示例:色彩愈艳丽。7.(1)①刘四(或刘四爷) ②虎妞 ③孙侦探
(2)示例1:这句话是小说主人公祥子一生的写照。祥子为了实现梦想拼命拉车,在现实的苦难中慢慢沉沦,最后堕落成“野兽”。祥子来到北平一无所有,他凭着勤劳努力,两三个星期就成了高等车夫。后来,个人主义让他贪图金钱享受,变得自私狡猾恶劣,为了60块钱出卖了阮明。
示例2:这句话是小说主人公祥子一生的写照。祥子为了实现梦想拼命拉车,在现实的苦难中慢慢沉沦,最后堕落成“野兽”。祥子拉车三年,为了买车省吃俭用,凑足100块钱,买了第一辆车。他在虎妞、小福子死后变得自私懒惰,不肯吃一点亏,为了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只能在仪式上抢轻活,与老人妇孺抢旗和挽联。
8.(1)示例:爱国名言展示会;爱国诗画欣赏会。
(2)C
(3)示例一:图A。长城代表祖国的山河,我们为之描画为之歌咏,正是爱国的体现。示例二:图B。甲骨文,代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我们为之沉醉为之感动。示例三:图C。“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学习。
9. B
10. ①使情节更加连贯、完整,与上文女孩子在缺布的条件下给“我”做袜子的情节相呼应;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女孩子的勤劳能干;③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深厚感情。
11. ①勤劳能干。女孩子冒着严寒辛苦淘洗杨树叶做早餐;买织布机学习织布。②淳朴善良。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和大伯背枣去卖,她给我们做好吃的。③拥军支前。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袜子;买织布机学习织布。④心直口快,泼辣直爽。女孩子看到“我”在上游洗脸就直言不满。
12.“没有突围出去”“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七天,艰难咽下唾沫”“嘴很大地张着” 13.“谁动我就崩了谁”“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鼻子上”作用是为了表现老班长舍生忘死的无私形象。 14.应该不是真话。老班长肯定知道自己和孩子等不到营救的那一刻。 15.一是因为父亲打了他;二是对父亲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感到不理解、委屈。 16.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出乎意料的情节出现,使上文老班长的种种行为有了感情基础,让人顿感老班长形象的高大。 17.老班长舍弃自己儿子而把炒米和生的希望让给一个大个子战士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忘我的牺牲精神。
18.B 19.C
20.①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21.①孩子吃腌豆角,她“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②“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③最后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