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
双减作业本:黄土高原
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区域认知)
2. 根据景观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区域认知)
3. 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综合思维)
4. 探究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后果,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措施。(人地协调观)
5. 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区域认知)
6. 掌握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综合思维)
7. 运用资料,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色。(区域认知)
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炼铝业基地。图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 )
A.陕、鲁、冀三省交界处 B.陕、晋、豫三省交界处
C.陇、鲁、豫三省交界处 D.陇、晋、冀三省交界处
2.该地区发展炼铝业的主要优势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铝土资源丰富④内河航运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该地区发展炼铝业应关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土壤碱化 C.草场退化 D.水土流失
1.B 2.A 3.D
【解析】1.读图可知,黄河金三角位于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外交界处,也就是陕、晋、豫三省交界处,故选B。
2.读图可知,该区域煤炭资源丰富,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水能丰富,故①②项正确;读图可知,该区域铝土资源丰富,故③项正确;该区域位于内陆地区,河流稀少,内河航运并不发达,故④项错误。故选A。
3.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炼铝业需要开采煤炭及铝土矿,会破坏植被,容易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和土地盐碱化不是该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故选D。
山、川、塬、梁、沟、峁、壑……黄土悠悠百万年,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已然碧水蓝天,草木葱郁。鱼鳞坑是在黄土高原山坡上修筑的半圆形或月牙形蓄水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用以植树种草。图为鱼鳞坑示意图、鱼鳞坑景观图和当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①一④处适宜植树种草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修筑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御台风灾害 B.美化乡村环境 C.增加有效光照 D.加强水土保持
6.修建鱼鳞坑的时间最好避开( )
A.5—6月 B.7—8月 C.9—10月 D.11—12月
4.C 5.D 6.B
【解析】4.图中①-④均位于山坡,山坡由于坡度较大,容易水土流失。③位于鱼鳞坑中,鱼鳞坑可以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增加蓄水量,植被更容易成活,C正确;①、②、④不位于鱼鳞坑中,水土容易流失,不适宜植树种草,ABD错误。故选C。
5.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D正确;防御台风灾害、美化乡村环境、增加有效光照不是鱼鳞坑的建造目的,ABC错误。故选D。
6.读当地气候资料图可知,当地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不适宜修建鱼鳞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黄土高原( )
A.主要分布北方地区,秦岭以南 B.位于第二级阶梯,太行山以西
C.年降水量大于800mm D.铁矿丰富,被称为“乌金高原”
8.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
A.制止滥垦滥伐 B.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
C.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 D.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有的传统的地域文化。下列传统文化不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
A.陕北腰鼓 B.信天游 C.京剧 D.秦腔
7.B 8.D 9.C
【解析】7.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是在秦岭以北,而不是秦岭以南,A错误;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太行山以西,B正确;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400 - 800mm之间,其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乌金高原”,并非铁矿丰富,CD错误;故选B。
8.制止滥垦滥伐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不是中心任务,A错误;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如果不注重水土保持,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这不是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B错误;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之一,并非中心任务,C错误;黄土高原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D正确;故选D。
9.陕北腰鼓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展现了当地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特点,A不符合题意;信天游是流传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词质朴、情感真挚,B不符合题意;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并非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文化,C符合题意;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戏曲,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儿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该民歌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下图为该地区景观图(图1)和羊肚子手巾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羊肚子手巾”可以防风防晒,反映了该地( )
A.海拔较高,气温低 B.土质紧实,空隙少
C.降水均匀,少暴雨 D.气候干燥,风沙大
11.上述民歌反映出该地区的地表形态特征是( )
A.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12.为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治理措施合理的是( )
A.推广天然放牧 B.缓坡修建梯田 C.坡脚种植牧草 D.陡坡筑拦土坝
10.D 11.C 12.B
【解析】10.由图可知,“羊肚子手巾”描述的是黄土高原,防风防晒说明该地区气候干燥,土质疏松,空隙大,风沙大,海拔较高,气温低描述的是青藏高原,与降水均匀,少暴雨无关,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1.“羊肚子手巾”流行于陕西、山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正是因为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便出现了“一个在山上一个在那沟”这样的一沟之隔,见面容易交流难的现象,故C正确;地形平坦,一望无际指内蒙古高原,雪上连绵,冰川广布指青藏高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指长江中下游平原,故ABD错误,故选C。
12.图示为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特点,这是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我们要采取措施防止其水土流失,可以在坡地修挡土坝、护坡;陡坡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缓坡地修建梯田,适当发展种植业等措施,推广天然放牧会导致该现象更加恶劣,ACD错误,B正确;故选B。
鱼鳞坑是在坡面上修筑类似鱼鳞状的半月形坑穴,用于植树造林。图左示意黄土高原范围,图右示意鱼鳞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3.黄土高原位于(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B.第三级阶梯
C.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 D.太行山脉以东
14.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平坦开阔 B.山水环绕 C.千沟万壑 D.草原广布
15.在黄土高原的坡面上修建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湿度 B.美化环境 C.保持水土 D.种植作物
13.A 14.C 15.C
【解析】13.秦岭 - 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黄土高原位于该线以北,A正确;黄土高原位于第二级阶梯,而不是第三级阶梯,B错误;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并非下游,C错误;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不是以东,D错误;故选A。
14.平坦开阔一般是平原的特征,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并非平坦开阔,A错误;山水环绕一般形容的是东北地区等区域,不符合黄土高原特征,B错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的侵蚀使得地表千沟万壑,C正确;草原广布一般是草原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草原灌丛等为主,草原广布不是其突出地表特征,D错误;故选C。
15.在坡面上修建鱼鳞坑对增加整个区域湿度效果不明显,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虽然鱼鳞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环境有美化作用,但在黄土高原这种生态脆弱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主要目的并非美化环境,B错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坡面上修筑鱼鳞坑可以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C正确;修建鱼鳞坑后植树造林,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保持水土,不是单纯为了种植作物获取经济效益,D错误;故选C。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这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对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下图为黄土高原简图和某地理小组对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究实验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仔细观察实验,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坡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B.沙土比黏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较严重
C.降水强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D.植被覆盖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2.该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陡坡地带可大力开荒②沙土地掺加黏土可提高保水能力③缓坡可适度开发梯田④植被茂密的地方可大力砍伐林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C 2.B
【解析】1.观察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地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缓坡比陡坡的水土流失较轻;土壤越松散,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植被覆盖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植被越密,水土流失越轻。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2.该实验主要探究了坡度、土质、降水强度和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陡坡地和沙质土壤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植被覆盖较少也会增加水土流失。由此得出,②沙土地掺加黏土可提高保水能力,③缓坡可适度开发梯田是合理的解决方案;而①陡坡地带不应大力开荒,④植被茂密的地方不应大力砍伐林木,均不利于防止水土流失。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
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头市),南至咸阳,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如图是秦直道周边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秦直道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黄土高原 B.经过地区冰川广布,风沙弥漫
C.九原郡位于黄河“地上河”河段 D.是连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4.目前图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①洪涝灾害 ②土地荒漠化 ③无节制采煤 ④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该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正确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 ②控制牲畜数量 ③全面禁采矿产 ④加固河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A 4.C 5.A
【解析】3.读图可知,秦直道经过的主要地形是黄土高原,A正确;秦直道经过地区并不存在冰川广布的情况,B错误;九原郡位于黄河的上游河段,黄河“地上河”河段主要在下游,C错误;秦直道主要是连接关中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重要通道,D错误。故选A。
4.图示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部分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高原部分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②④正确;该地区总体降水不是特别多,且多集中在夏季,并非经常发生洪涝,①错误;无节制采煤是该地区存在的问题,但不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它属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③错误。故选C。
5.对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植树种草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①正确;控制牲畜数量可以防止过度放牧,有利于保护草地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的压力,②正确;全面禁采矿产不符合实际情况,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并做好相应的生态恢复等工作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全面禁止,③错误;加固河堤主要是针对河流洪涝等问题,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作用不大,④错误。故选A。
冯家峁村坐落于黄土高原,夏季相对凉爽,冬季较为寒冷,降水较少,光照强。该村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合中药材远志生长,黄土高原的“沟峁峁”里,长出了生钱的“绿芽芽”。图1为黄土高原地貌图,图2为中药材远志。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冯家串村所在地形区的地貌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重峦叠嶂 B.沃野千里 C.雪山连绵 D.千沟万壑
7.据材料分析,中药材远志的生长习性为( )
A.喜炎热,耐干旱 B.喜冷凉,耐干旱 C.喜严寒,耐低温 D.喜湿润,耐高温
8.该地为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引进优质电商平台②科技强农,培育优良品种③不断扩大种植面积④优化种植,改进栽植技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D 7.B 8.C
【解析】6.由材料可知,冯家峁村位于黄土高原,读图1可知,该地的地貌千沟万壑,ABC错误,D正确,故选D。
7.由材料可知,中药材远志适合在冯家峁村生长,该村所在地自然环境特征为夏季相对凉爽,冬季较为寒冷,降水较少,光照强,故推断中药材远志的生长习性为喜冷凉,耐旱,ACD错误,B正确,故选B。
8.为实现中药材远志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措施有:引进电商平台,可以多渠道销售药材,扩大市场,①正确;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培育优良品质,提升药材品质,②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大面积开荒种植中药材,③错误;优化种植,不断积累种植药材的经验,改进种植技术,提升药材品质,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带领我们共同回顾长征历程,铭记长征精神。下图为长征路线简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长征路线从瑞金至延安吴起镇( )
A.主要位于季风区
B.经过自然环境最干旱的地区
C.经过秦岭和淮河
D.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出发,从第二级阶梯沿途至第三级阶梯
10.红军在吴起镇会师,地处黄土高原,该地( )
A.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D.地形崎岖,森林茂密
9.A 10.B
【解析】9.由图可知,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以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以东一线为界,以东为季风区,长征路线主要位于季风区,A正确;我国自然环境最干旱的地区在西北内陆的沙漠地区,长征路线没有经过,B错误;长征路线没有经过秦岭和淮河,C错误;长征路线从位于江南丘陵的瑞金出发,从第三级阶梯至第二级阶梯,D错误。故选A。
10.陕北吴起镇位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特点,B正确;“辽阔坦荡, 草地广布”是内蒙古高原的特点,A错误;“地势高峻,雪山连绵”是青藏高原的特点,C错误;“地势崎岖,森林茂密”是云贵高原的特点,D错误;故选B。
1.【地理研学】
主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下面是研学小组收集的黄土高原示意图(图1)及黄土高原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
资料二:据报道,到2023年初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监测以来最严重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3.13万平方公里,区域已经历史性实现了主色调由“黄”转“绿”。
(1)结合资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结合资料一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3)根据资料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土高原由“黄”转“绿”。请你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1)北起长城,南达秦岭,东至太行山脉,西抵乌鞘岭
(2)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沟壑纵横,坡度大。
(3)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等等
工程措施:缓坡耕地修梯田;沟壑区打坝淤地;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利工程;等等
农业措施:合理放牧;改变牲畜放养方式;改变耕作方式;等等。
【分析】本大题以实践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为材料,涉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等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详解】(1)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大致北起长城,南达秦岭,东至太行山脉,西抵乌鞘岭。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等地区,涉及多个省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黄土高原的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这种特性使得黄土在遇到水流冲刷时,极易被侵蚀,土粒容易随水流失;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地表裸露,缺乏植被的保护。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植被的缺失使得雨水直接冲刷地面,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资料中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短时间内大量的降水形成强大的地表径流,对地表的冲刷能力极强,能够迅速带走大量的土壤;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在重力作用下,坡面的土壤本身就具有向下滑动的趋势,加上水流的冲刷,水土流失现象就更加严重。
(3)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在黄土高原的山坡、沟谷等地大力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树木和草类,如刺槐、柠条、沙棘等,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对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工程措施:缓坡耕地修梯田:在缓坡地带修筑梯田,通过改变地形,降低坡面水流速度,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同时还能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沟壑区打坝淤地:在沟壑中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使泥沙在坝内淤积,形成肥沃的坝地。这既可以减少泥沙对下游的危害,又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冲击和对地表的侵蚀。灌渠则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减少因干旱导致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农业措施:合理放牧:根据草地的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载畜量,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改变牲畜放养方式:变放养为圈养,减少牲畜对草地的直接践踏和破坏,有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改变耕作方式:采用轮作、间作、套作等合理的耕作制度,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抗侵蚀能力。
2.河流改道是指河流改变原来路径而沿着新路径流动的现象。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历史上黄河下游曾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图为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诗句中“天上”指的是 山,“海”指的是 海。“奔流到海”过程中,黄河是下游 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2)说出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并简析原因。
(3)分析黄河下游河段“善淤”的原因。
(4)推测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均绕过甲区域的原因。
2.(1) 巴颜喀拉 渤 华北
(2)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从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4)甲地地势较高,难以冲刷形成河道。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为材料,共分为四道小题,涉及黄河的概况、治理与开发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详解】(1)由所学可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受地势影响,曲折东流,向东注入我国的渤海,所以此诗句中“天上”指的是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黄河是下游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因此华北平原又称为“黄淮海平原”。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该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所以黄河下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大增,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容易堵塞河道,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4)由图例可知,甲区域颜色较深,地势(海拔)较高,难以冲刷形成河道,所以黄河多次改道均绕过了甲区域。
学习目标
核心巩固
素养提升
自我超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
双减作业本:黄土高原
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区域认知)
2. 根据景观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区域认知)
3. 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综合思维)
4. 探究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后果,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措施。(人地协调观)
5. 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区域认知)
6. 掌握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综合思维)
7. 运用资料,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色。(区域认知)
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炼铝业基地。图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 )
A.陕、鲁、冀三省交界处 B.陕、晋、豫三省交界处
C.陇、鲁、豫三省交界处 D.陇、晋、冀三省交界处
2.该地区发展炼铝业的主要优势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铝土资源丰富④内河航运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该地区发展炼铝业应关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土壤碱化 C.草场退化 D.水土流失
山、川、塬、梁、沟、峁、壑……黄土悠悠百万年,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已然碧水蓝天,草木葱郁。鱼鳞坑是在黄土高原山坡上修筑的半圆形或月牙形蓄水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用以植树种草。图为鱼鳞坑示意图、鱼鳞坑景观图和当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①一④处适宜植树种草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修筑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御台风灾害 B.美化乡村环境 C.增加有效光照 D.加强水土保持
6.修建鱼鳞坑的时间最好避开( )
A.5—6月 B.7—8月 C.9—10月 D.11—12月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黄土高原( )
A.主要分布北方地区,秦岭以南 B.位于第二级阶梯,太行山以西
C.年降水量大于800mm D.铁矿丰富,被称为“乌金高原”
8.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
A.制止滥垦滥伐 B.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
C.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 D.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有的传统的地域文化。下列传统文化不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
A.陕北腰鼓 B.信天游 C.京剧 D.秦腔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儿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该民歌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下图为该地区景观图(图1)和羊肚子手巾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羊肚子手巾”可以防风防晒,反映了该地( )
A.海拔较高,气温低 B.土质紧实,空隙少
C.降水均匀,少暴雨 D.气候干燥,风沙大
11.上述民歌反映出该地区的地表形态特征是( )
A.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12.为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治理措施合理的是( )
A.推广天然放牧 B.缓坡修建梯田 C.坡脚种植牧草 D.陡坡筑拦土坝
鱼鳞坑是在坡面上修筑类似鱼鳞状的半月形坑穴,用于植树造林。图左示意黄土高原范围,图右示意鱼鳞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3.黄土高原位于(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B.第三级阶梯
C.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 D.太行山脉以东
14.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平坦开阔 B.山水环绕 C.千沟万壑 D.草原广布
15.在黄土高原的坡面上修建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湿度 B.美化环境 C.保持水土 D.种植作物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这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对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下图为黄土高原简图和某地理小组对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究实验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仔细观察实验,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坡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B.沙土比黏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较严重
C.降水强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D.植被覆盖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2.该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陡坡地带可大力开荒②沙土地掺加黏土可提高保水能力③缓坡可适度开发梯田④植被茂密的地方可大力砍伐林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头市),南至咸阳,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如图是秦直道周边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秦直道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黄土高原 B.经过地区冰川广布,风沙弥漫
C.九原郡位于黄河“地上河”河段 D.是连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4.目前图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①洪涝灾害 ②土地荒漠化 ③无节制采煤 ④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该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正确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 ②控制牲畜数量 ③全面禁采矿产 ④加固河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冯家峁村坐落于黄土高原,夏季相对凉爽,冬季较为寒冷,降水较少,光照强。该村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合中药材远志生长,黄土高原的“沟峁峁”里,长出了生钱的“绿芽芽”。图1为黄土高原地貌图,图2为中药材远志。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冯家串村所在地形区的地貌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重峦叠嶂 B.沃野千里 C.雪山连绵 D.千沟万壑
7.据材料分析,中药材远志的生长习性为( )
A.喜炎热,耐干旱 B.喜冷凉,耐干旱 C.喜严寒,耐低温 D.喜湿润,耐高温
8.该地为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引进优质电商平台②科技强农,培育优良品种③不断扩大种植面积④优化种植,改进栽植技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带领我们共同回顾长征历程,铭记长征精神。下图为长征路线简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长征路线从瑞金至延安吴起镇( )
A.主要位于季风区
B.经过自然环境最干旱的地区
C.经过秦岭和淮河
D.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出发,从第二级阶梯沿途至第三级阶梯
10.红军在吴起镇会师,地处黄土高原,该地( )
A.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D.地形崎岖,森林茂密
1.【地理研学】
主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下面是研学小组收集的黄土高原示意图(图1)及黄土高原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
资料二:据报道,到2023年初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监测以来最严重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3.13万平方公里,区域已经历史性实现了主色调由“黄”转“绿”。
(1)结合资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结合资料一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3)根据资料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土高原由“黄”转“绿”。请你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河流改道是指河流改变原来路径而沿着新路径流动的现象。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历史上黄河下游曾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图为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诗句中“天上”指的是 山,“海”指的是 海。“奔流到海”过程中,黄河是下游 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2)说出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并简析原因。
(3)分析黄河下游河段“善淤”的原因。
(4)推测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均绕过甲区域的原因。
学习目标
核心巩固
素养提升
自我超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