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一、阅读下面这段话,根据语境写出词语。
1.黄昏,太阳轻轻悄悄地nuó yí( )了,洒下一片余晖。老屋内,老人fān xiāng dǎo guì( ),嘴里不停地niàn dao 着( )什么。突然,他似乎jué chá ( )到什么,动作tíng dùn( )了一下,从箱子里拿出一把旧吉他,轻轻地qīn wěn( )了一下,一边用手bō nòng( )琴弦,一边哼起熟悉的曲子。
二、选择题
2.下面词语读音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旋转(zhuàn) 依偎(wēi) B.徘徊(huí) 泪潸潸(shān)
C.缥缈(miǎo) 急遽(jù) D.惆怅(chóu) 一声不吭(kēng)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皇 消逝 蹲下 掩面哭泣
B.旋转 依偎 绽放 追悔莫及
C.蒸溶 聪明 拔弄 虚无缥缈
D.哪吒 模胡 华侨 一视同人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B.“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线上教学是否高效,关键是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罪行滔天的犯罪分子最终将执行死刑,真是死得其所。
B.“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火的一种线上销售模式,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多实践我们才能知道事物真正的规律。
D.“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地涌现。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我爱热闹,也爱安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不要紧,”小公鸡说:“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
C.这种糕点是用花生,榛子,蜜枣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D.如果你还想知道鲁滨逊的其他故事,就去读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吧。
7.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比喻)
B.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C.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润物的细雨。(设问)
D.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夸张)
三、填空题
8.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①全神( )( )②一视( )( )③千门( )( )
④骄阳( )( )⑤热泪( )( )⑥( )( )叨叨
(1)上面词语中含有比喻义的是 (填序号),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与词语⑥结构相同的四字词语。
①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 。
②这条街道白天很热闹,晚上却是 。
四、文言文阅读
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③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④,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①节选自《颜氏家训》。②专利:专一而敏锐。③固:所以。④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
9.七岁时所学和二十岁以后所学,会有什么不同呢?请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10.翻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11.下面诗句表达的意思和选文所讲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匆匆》选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一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2.选文的作者是 ,这段文字紧扣“ ”两个字,细腻地刻画了 。
1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 等一系列寻常的小事中,形象地写出了 。
14.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写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15.选文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6.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作答。(选择题均为单选)
老师的温度
①一个夏日的午后,炙热的阳光下只有浓浓的睡意。那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编剧课中的“人物弧光”。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起我的小学班主任,当时她四十岁左右,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姓齐。齐老师教我们语文,如今回想起来,齐老师的语文课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给我留下特别的记忆。她管教我们的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表扬好的同学,批评淘气的同学,对那些格外淘气的男生,她爱说的口头禅是:“你再气我,我就叫你家长来!”这句话的威慑力非常大,但齐老师从没因此叫过任何同学的家长,被淘气的男生气得不行时,她就非常忘我地使劲儿地批评他们。班里的男生是因此忘不了齐老师吗?
②当我这么问自己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其他画面。放学的时候下暴雨,齐老师陪我们留在教室里等雨停。后来我们知道她自己的孩子因冒雨回家冻感冒了。班里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冬天的棉衣很旧,不保暖了。齐老师带给他一件棉衣,说是自己儿子穿着小,不嫌弃就收下。那个男生偷偷告诉我们,棉衣是新的。我记得大家听后既羡慕又有点嫉妒,但老师的温暖我们都感受到了。
③记得小时候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要生炉子取暖。有一个冬天,班委会要做墙报,几个同学放学后留在教室一直忙到了天黑。我们快离开教室时,齐老师领着自己的小儿子来了。她担心我们灭不好炉子出问题,特意来检查。开运动会时,齐老师自己带一些好吃的,每个有项目的同学比赛回来,她都给点儿什么……
④这时,我发现坐在对面的那个女生眼睛里含着泪水,她的泪水也引出了我的泪水。是啊,那些当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穿过几十年的光阴重新浮现在眼前,我们才发现它们是那么不同寻常。
⑤前不久,一位同事和我谈起“有温度的教育”,我再一次想到了齐老师。她让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温暖,她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
⑥“现在,我们回到这节课要讲的‘人物弧光’上。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做出了超出常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了不起的事情。‘人物弧光’在影片中往往是剧情的高潮,是令人感动、激动之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人物烘托到能产生弧光的程度呢?”
⑦“去写他的细微之处?”一个男生试探地以问作答。
⑧“对,一个人的细微之处,一点一滴地积聚,到最后,他的亮光才会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唤起光明。否则,你的人物就只是一个物,而非鲜活的人。即使你赋予他‘人物弧光’的高度和亮度,他也只能让观众觉得刺眼,觉得不舒服,不会令人心动、感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第①段“班里的男生是因此忘不了齐老师吗?”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A.齐老师的严厉批评
B.齐老师的口头禅
C.齐老师表扬好的同学
D.齐老师的言而无信
(2)“我”为什么要在编剧课上与同学们回忆齐老师的往事?
A.“我”突然思念起齐老师,情感难以自抑。
B.为了帮助同学们驱散夏日午后的浓浓睡意。
C.用齐老师的故事帮助同学们理解上课的内容。
D.分享“我”对“有温度的教育”的独特见解。
(3)文中哪些寻常事穿过几十年的光阴重新浮现在眼前时,让“我们”觉得不同寻常?请概括其中的两件。
事件一:
事件二:
(4)齐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5)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位老师让你感到温暖?试着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半瓶阳光
①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睛,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②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③“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④“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⑤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⑥“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⑦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⑧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⑨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⑩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书桌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7.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18.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表现了女儿 的心情。
19.短文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我”感受到阳光。这样写的好处是 。
20.对太阳落山,女儿和“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
①女儿的理解:
②“我”的理解:
21.结合全文,怎样理解“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
六、书面表达
22.习作。
请以“忘不了的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择一件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来写;要能体现真情实感;重点写出人物的感觉、感受和心情变化;注意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言之有物。
参考答案
1. 挪移 翻箱倒柜 念叨 觉察 停顿 亲吻 拨弄
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本题“挪、移、翻、箱、倒、念、察、停、顿、吻、拨”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项:徘徊pái huái。
3.B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A.惊皇——惊惶;
C.蒸溶——蒸融,拔弄——拨弄;
D.模胡——模糊,一视同人——一视同仁。
故选B。
4.D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本题语义不清,“线上教学是否高效”是一个两面的表述,即线上教学可能高效,也可能不高效。但后面的“关键是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只对应了“高效”这一面,没有涵盖“不高效”的情况,所以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
故选D。
5.B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该成语和句中“罪行滔天的犯罪分子”意思不符。故使用错误。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与句中“只有多实践我们才能知道事物真正的规律”意思不符。故使用错误。
D.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该成语和“涌现”重复。故使用错误。
故选B。
6.A
本题考查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B.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小公鸡说”后面用逗号;
C.并列词语间用顿号,故句中“花生 榛子 蜜枣”间用顿号;
D.书名要用书名号,“鲁滨逊漂流记”为名著,应为《鲁滨逊漂流记》。
故选A。
7.A
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题干的内容,可以得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成人来写。
B项:三句相同的句式,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C项:有问有答,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D项:“雷鸣般的掌声”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8. 贯 注 同 仁 万 户 似 火 盈 眶 念 念 ④ 恩重如山 空空落落 冷冷清清
本题考查补全词语以及填空。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平等对待。
千门万户:形容殿宇深广或形容人户众多。
骄阳似火:形容太阳灼热地照射着。
热泪盈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非常感激或高兴。
念念叨叨:啰嗦,不停地念叨。
(1)含有比喻义的词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骄阳似火”,将太阳比作火。
含有比喻义的词语:归心似箭、守口如瓶、恩重如山、冷若冰霜、如雷贯耳、呆若木鸡、骨瘦如柴、胆小如鼠、挥金如土、如坐针毡。
(2)“念念叨叨”的结构是AABB。
①从“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可知院子空旷而冷清,填空处应填“空空落落”。
②从“白天很热闹”“晚上却”可知街道在晚上的时候不热闹,填空处应填“冷冷清清”。
9.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10.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 11.B
译文: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12. 朱自清 匆匆 时间的无声流逝和作者对这种流逝的感慨 13. 排比 洗手、吃饭、沉默 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逝 14.漫步的时候,日子从脚步间溜走;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页间滑落;聊天的时候,日子从话语中飘散;当我回过神来,一天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15.选文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迅速流逝,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匆忙和无情。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匆匆》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段文字紧扣“匆匆”两个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洗手、吃饭、默默思考等,作者巧妙地展现了时间如何在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溜走,以及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1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句子“于是一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洗手、吃饭、默默等一系列寻常的小事中,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无处不在,以及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和无奈。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作者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易逝,从而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14.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对时间的流逝的感慨即可。
如:漫步在林荫道上,时间从脚下轻快的步伐中溜走;翻阅书页时,时间从指尖滑过的墨香中逝去;沉思冥想之际,时间从思维的缝隙中悄然流逝。
15.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句子“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可知,句中“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的情形。
16.(1)B
(2)D
(3) 冬天,齐老师给兄弟姐妹多的学生送新棉衣。 放学后,齐老师特意来教室检查炉子是否灭好。
(4)齐老师的严厉,尽职尽责做好分内之事;齐老师默默保护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对孩子无私关爱;齐老师责任感极强。
(5)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让我感到温暖的老师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李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经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耐心倾听并给予帮助。李老师的教诲和关心对我影响深远,让我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1)考查文章重点字词理解。
结合文中第①段“她爱说的口头禅是:‘你再气我,我就叫你家长来!’这句话的威慑力非常大,但齐老师从没因此叫过任何同学的家长”可知,“此”指代的是齐老师爱说的口头禅“你再气我,我就叫你家长来!”
故选B。
(2)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⑤段提到“前不久,一位同事和我谈起‘有温度的教育’,我再一次想到了齐老师”,这说明“我”回忆起齐老师是因为想到了“有温度的教育”,而在课堂上讲述齐老师的往事也是为了分享“我”对于“有温度的教育”的见解和感受,通过齐老师的具体事例来阐释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弧光”这一具体的课程内容。
故选D。
(3)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事件一:结合文中第②段“放学的时候下暴雨,齐老师陪我们留在教室里等雨停。后来我们知道她自己的孩子因冒雨回家冻感冒了。班里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冬天的棉衣很旧,不保暖了。齐老师带给他一件棉衣,说是自己儿子穿着小,不嫌弃就收下。”可知,齐老师陪“我们”等雨停、为贫困学生准备新棉衣却谎称是儿子穿小的。这些事看似平常,但其中蕴含着老师对学生自尊心的呵护以及深深的关爱,多年后回想起来,这种充满善意和温暖的举动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人觉得不同寻常。
事件二:结合文中第③段“我们快离开教室时,齐老师领着自己的小儿子来了。她担心我们灭不好炉子出问题,特意来检查。”可知,齐老师担心“我们”灭不好炉子,特意来检查。这种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体贴就显得格外温暖和不同寻常。
(4)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第②段“放学的时候下暴雨,齐老师陪我们留在教室里等雨停。后来我们知道她自己的孩子因冒雨回家冻感冒了。班里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冬天的棉衣很旧,不保暖了。齐老师带给他一件棉衣,说是自己儿子穿着小,不嫌弃就收下。”能体现她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照顾,有爱心且考虑周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从第③段“我们快离开教室时,齐老师领着自己的小儿子来了。她担心我们灭不好炉子出问题,特意来检查。开运动会时,齐老师自己带一些好吃的,每个有项目的同学比赛回来,她都给点儿什么……”可知,她非常关爱学生。
综上所述,齐老师是一位关爱学生、有爱心且细心、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5)考查思维拓展。
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老师,选取其中一位给自己留下温暖印象的老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位老师做的让自己感到温暖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表达出对这位老师的感激之情。
示例:在我的成长中,小学的李老师让我感到格外温暖。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答错问题很沮丧,李老师微笑着鼓励我,说犯错是成长的机会,让我不要气馁。她的话语和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当时有些黯淡的心情。李老师,感谢您在我迷茫时给予的温暖鼓励,您的善良和耐心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17.烘托了环境的美好,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句子生动、形象,为下文女儿捉阳光作铺垫。 18. 动作 语言 紧张 19. 女儿捉阳光的过程 详略结合,使女儿的童真更加突出 20. 把太阳看作一盏灯,认为太阳落山就是灯灭了。 太阳就是正常的落山了。 21.儿童的天真无邪给成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成人感受到了真、善、美。表达了父亲对女儿丰富想象力的由衷称赞。
17.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睛,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中的“露珠眨着眼睛”“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可知,句中把“露珠”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早晨美好的一面,渲染了环境的美好,从而为下文描写阳光做铺垫,从而引出下文。
1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可知,这是女儿说的一句话,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慌忙止住我”可知,这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从“慌忙”一词可知,这写出了女儿此时的紧张心情。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赏析。
通过阅读可知,短文的第②— 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女儿在捉阳光的过程;第 自然段写了“我”对阳光的感受。故详写了“女儿捉阳光的过程”,略写了““我”感受到阳光”,这样写的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我”与盲童的交往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感受到阳光的美好和温暖,但又不会过于冗长,使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第 自然段中“‘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可知,女儿对“太阳落山”的理解为:阳光是灯,此时是灯灭了。
②结合第 自然段中“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可知,“我”的理解为:太阳是真的落山了。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第⑧自然段中“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第 自然段中“‘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可知,女儿是一位充满童真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结合第 自然段中“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可知,“我”被女儿的童心所感染,认同了女儿的想法。“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出表达出了“我”对女儿的赞扬之情。
22.例文:
忘不了的那次教训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快乐的。但在这金色、美好、快乐的童年里,也总会有一些教训和痛苦。这些教训有的会让你饱尝苦头,不过同时也会让你明白一点道理。我就有那么一次深刻的教训。
记得有一次英语考试,老师一再叮嘱:“过几天就要考试了,你们回家要好好复习,准备迎考。”我听了不以为然,心想:英语是我的强项,我只要稍稍看一看就行了!回到了家,我只是把做过的练习题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遍,就“罢工”了。等爸爸妈妈回来问我:“你复习好了吗?”我大声地回答:“没有问题!”
到了考试的那天,我不以为然。拿到试卷,我浏览了一遍。“嗬!题目如此简单!”我便毫不在意地做了起来。做了一会儿,我突发奇想:这么简单的题目,我何不交头卷呢?于是,我又急忙做了起来,很快就做完了,心里高兴地想:可以交头卷了。我迫不及待地交了卷。到了发考卷那天,我见到了考卷,顿时傻了眼,只有94.5分,有好几个以前成绩都低于我的同学都比我考得好。卷中绝大部分的错都是因为我粗心大意所导致,这是爸爸妈妈最不能容忍的低级错误。当时我真是痛苦极了。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没有责骂,要我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其实在我心里比遭骂还难受。对这件事我反省了好长时间,得出的结论“我太骄傲了”“我太轻‘敌’了”。对于考试,我没有牢记老师们的淳淳教导。教训是深刻的!现在我认识到了做任何事情,不管困难和容易,都必须认真对待。
本题考查习作能力。
本题是半命题习作,要求以“忘不了的_____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审题的着眼点是“忘不了”,选择一件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来写;要能体现真情实感;重点写出人物的感觉、感受和心情变化;注意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言之有物。
开头:用抒情的方式,引出下文自己要描写感受深刻的事情。
中间: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写出人物的感觉、感受和心情变化。
结尾:总结全文,通过这件感受深刻的事情,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