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历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2 14:06:13

文档简介

万州二中高2023级高二下期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邮票主题为中国先秦货币。其中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等农业区域;刀币形如工具“刀”,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圆钱则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是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
A.早期铸币形制反映社会生产
B.农耕经济发展推动货币产生
C.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D.各国借助发行货币推广农具
2.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和封泥。这些遗物载有:“产巴郡江州”“滇池(县名,文书发送目的地)以亭行”等文字,其中有两枚残片所书文字分别为“季氏旅于(泰山)”和“能救与对曰不”,属《论语·八佾》中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
A.国家治理体系向边疆延伸B.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
C.利用文书来强化行政管理D.西南边疆与中原开始交流
3.北魏时,大臣钳耳庆时因触怒孝文帝,失去了改汉姓的资格。后来宣武帝在位期间,由于建筑才能,求得宣武帝同意,改为王氏,成功跻身世家大族行列。杞氏家族由于过错,被统治者剥夺汉姓,恢复旧姓。材料体现了( )
A.民族交融减轻了姓氏汉化的阻力 B.北魏皇帝通过汉姓的授夺控制贵族
C.姓氏汉化客观上巩固了封建秩序 D.孝文帝改革受到鲜卑旧贵族的阻挠
4.宋廷对马匹的需求数量很大,通过正常的金属货币来购买马匹对于宋廷本已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宋廷急需一种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来与西部少数民族各部(主要以乳肉为食)进行马匹交易活动的物品。这种交易物品是( )
A.交子 B.丝绸 C.茶叶 D.瓷器
5.《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影响了建筑布局 B.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
C.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 D.祖先崇拜决定了宫室功能
6.明清时期、徽州布商活跃于广大江南棉布市镇,经过踹染加工的青、蓝布匹主要销向北方,其运销线路,“溯淮而北走齐鲁之郊,仰给京师,达于九边”。当时,山陕商人、洞庭商人、福建商人等也活跃于江南塞北。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乡村依靠加工棉布致富 B.商帮带动边关市镇兴起
C.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D.商业发展环境尤为宽松
7.从1912年南北和谈后产生的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起,到1928年总理一职被行政院长取代,十余年间共产生了32位总理(代总理)。其中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6天;“三造共和”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则五次出任总理一职,但任期短则10余日,最长也不过11个月。材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议会内部党争激烈
C.文官升迁依靠功绩 D.责任内阁有形无实
8.1933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第六次糖税则修改案,大幅提高进口糖的税率,与第一次提高糖税则相比,这次白糖税率提高了13倍多,红糖提高了11倍多,冰糖提高了16倍多。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关税已基本自主B.有利于促进官僚资本的形成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相关产业D.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
9.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 )
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 B.见证了中共早期的民族政策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10.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11.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
A.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 B.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 D.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12.诺曼征服后,英国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文。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议会已着手将英文作为法律用语,1362年法务大臣首次在议会中用英文致开幕词。这一变化( )
A.使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 B.助推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C.导致宗教神权遭到了挑战 D.基于重商主义发展需要
13.“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材料描述的物种( )
A.传入美洲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原产美洲后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D.光绪年间引入中国广泛种植
14.1780年,加特莱特重新解释了他于1771年发表的《工业阶级公约宣言》,其要点是:各选区平等,下院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废除财产资格和其他限制,议员一律领取薪金,并不得兼任国家官职等。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党政治的建立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民主政治的完善 D.工业革命的发展
15.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可见( )
A.纸币的发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B.货币体系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
C.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 D.世界大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至隋唐治水活动的地理分布统计表(部分)单位:次
地区 秦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唐
北方五省 48 15 7 4 120
南方五省 7 8 8 15 131
注:北方五省分别为: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
南方五省分别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1分)
材料二 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使苏区水利建设进入了恢复整修与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央苏区翻身农民踊跃投入兴修水利工作中,他们以党的政策为导向,在各级水利机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充分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水利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摘编自李安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水利建设实践与经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水利建设的意义。(6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明确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1985年,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转变为有偿供水。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相继颁布施行。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水资源的经济资源属性日益凸显。这一时期,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问题得以解决。
——摘编自《党领导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6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30年以后,欧洲进入了所谓“宗教战争”时代,各国新兴君主为广开财源以宗教信仰为借口对土地和黄金等财富展开激烈争夺。罗马天主教会操控的世界体系已被彻底粉碎,近代国家观念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神学家维多利亚继承了古罗马法律思想,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为了趋利避害、生存繁衍,人们本能地组织在一起,相互扶持,促成国家的建立。他创造性地将万民法的范围扩展到远远逾越其传统界限的领域。正是依靠他的理论,所谓“国际法之父”雨果·格劳秀斯才建构起“富有灵感的体制”。因此,与格劳秀斯相比,维多利亚更有资格被视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者”或“先驱者”。
——摘编自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近代国际法概念演进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多利亚法学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并分析其意义。(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嬗变的转折点。随着人类历史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发生于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具有了时代象征意义。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礼俗到法理、从神圣到祛魅的文化现代化转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6页,共6页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1页万州二中高2023级高二下期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5 AABCB 6—10 CDCBC 11—15 CBCDC
16.(1)趋势:①修建数量有波动,但总体上升;②由重北轻南逐渐转向重南轻北。(3分)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②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现实需要;③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④南方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水利工程数量减少,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任答四点8分)
(2)意义:①改善了水利基础落后的面貌,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③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巩固苏维埃政权;④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水利建设积累了经验。(3点6分)
(3)特点:①讲求经济效益,水资源利用市场化,建立了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机制;②水利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③注重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6分)
17. (1)背景:①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长期隔绝状态,国家间联系增多;②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各国间战争频发;③欧洲有大量古罗马时期的法律遗存,古罗马法律思想的影响;④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君主势力快速上升;⑤民族国家的诞生,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⑥文艺复兴运动提升人的地位,重视现世生活。(4点8分)
(2)新发展:①国际法主体增加,从国家到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等;②国际法的领域逐步扩展,由国家安全到国际事务各方面;③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④越来越体现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⑤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由欧洲到全世界;(4点8分)
意义:①有利于国际法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②有利于国际社会进行更广泛的合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③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2点4分)
18.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学习先进文化成果、变革发展、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在进化论的影响下,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心灵。而无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着重批判了以儒家“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并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变与重构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超越自身的传统文化,对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