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7 15:20:4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爱莲说周敦颐(宋)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
2、学习托物言志手法,培养高洁道德情操。
了解作者释题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率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偏重于议论。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蕃  淤泥 涟 亵 濯 鲜有闻
 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熟读课文 :停顿 扬抑 高低 快慢 情感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fán多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助词,的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zhuó洗涤美丽而不庄重竖立xiè,亲近而不庄重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我表转折,却更加唯独 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 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yī叹词Xiǎn 少,难得应当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品读指导1. “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
3. “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 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环境体态
香气风度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菊花→隐逸者→衬托·正衬莲花→君 子 →托物言志牡丹→富贵者→衬托·反衬借物喻人康乃馨
——给母亲的花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用“我喜欢… ,因为… ,来写一段话,仿照文章托物言志手法.
如:
我喜欢玫瑰花,因为它娇艳芬芳,热情奔放,诱人心弦.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高风亮节,圣洁高雅.我 是最棒的!背 诵 总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课下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返回关于《爱莲说》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现行北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德育目标: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会把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以花喻人的含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 教法和学法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学生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会多使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运用“合作讨论法”、“能力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文言语感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在教学准备上,我会先安排学生预习新课,扫清字词障碍,熟读短文成诵,并结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情感,了解写作手法。
六、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会以“学生如花儿幸福的开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姹紫嫣红。同学们想让自己这朵花开的更灿烂,更芬芳吗 ?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然后以有关古代仁人志士赞美莲花的诗句引入本课,然后我会安排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接着再请个别同学单独作答。 紧接着我就用下面的语言来引出本文的新课教学,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花也是情有独钟,并写出了赞美莲花的流芳百世的《爱莲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一传世名篇《爱莲说》。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讨论,巩固学生的语文成语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另外,又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让学生对莲产生一种喜爱和崇敬的感情。 2、简介文体及作者:我将以提问的方式介绍文体“说”及作者周敦颐的相关知识。 此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获得有关作者的信息。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①、请同学们先试读一遍短文,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读完之后进行总结和提示。 ②、教师范读(也可以示范背诵),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③、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④、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分段疏通课文的字词句。 我会在同学讨论的时候集中对个别重要的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 4、设疑讨论,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和主题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原因是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标。 总结让学生明确: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这个长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哪三种处世的态度?(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③问题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用菊从正面衬托,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回答此问题后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④问题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引导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进行小结后(齐读“噫,菊之爱,……,宜乎众矣。”) ⑤托物言志的写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那么,本文中又“托”了哪几种“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学生思考后,我会针对问题详细讲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5、拓展延伸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进行当堂训练,(训练内容:托物言志的生活联想,仿写句子)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然后以概括性的语言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6课堂背诵精彩句子或者喜欢的句子。目的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激励学生课堂背诵的能力
7、布置作业 。一是课下背诵默写,二是积累文言词句。
七、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课件设计都有,板书三朵花名。这样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既强调了课文重难点,又突出了文章的教学内容。
成武县天宫镇初级中学 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