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地回忆》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山地回忆》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18: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山地
〖孙犁〗
回忆
同学们,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牺牲似乎是战争留给人们定式化的印象。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血腥、残酷、悲痛的记忆呢?当然不是。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一篇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品——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及行文顺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描写方法及语言特色,把握人物形象。
3.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军民鱼水情。
01
知人论世
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HERE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当代小说家,荷花淀创始人。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
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以表现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一定艺术特色的小说流派。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此派作品大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灵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性强,富有诗情画意。
写作背景
孙犁的《山地回忆》写于1949年12月,发表在当时《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1944年,孙犁在去往革命圣地延安途中在山西忻县一个村庄吃饭。到河边洗脸时与一位在下游洗菜的妇女吵了几句,悻然归队出发。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上尤其需要加强军民团结。作者便以此事为基础,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山地女孩,创作了这篇小说。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
情节
环境
绽( )
裁( )
黍( )
激 ( )
襟( )
jīn
shǔ

瘪 ( )
biě


盈 ( )
yínɡ

cái

zhàn


爬山( )岭

沤 ( )
òu
摞( )

luò
袱( )

fu
挂火:
盈余:
陪送:
蓝士林布:
穷山恶水:
激荡:
指因某事或者某种状况而感到羞愧、脸红,所以觉得面部发热,好像起火一样。 还有就是生气、恼火、发火。
有富余,有剩余,文中指剩余的钱。
①旧俗结婚时娘家送给新娘(嫁妆)。 ② 嫁妆。
旧时代的一种青蓝色的布被称为士林蓝布或士林布,它是一种使用士林染料染成青蓝色调的布料。它在旧时代因其色泽鲜亮、耐磨耐用等特点而广受欢迎。
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因受冲击而动荡;冲击使动荡。
02
整体感知
说出本文写了哪两件事?并分析各自的叙事要素。
一是我为进城来的农民代表卖布。
二是当年一个小姑娘给我做袜子。
文中主要讲述了“我”买布和回忆与妞儿一家人的交往这两件事,它们既不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也未在同一地点,作者是如何将其串联起来的呢?请分别在文中找出他们的叙事要素,完成下表。
事件 地点 人物 起因 结果
“我”为进城来的农民代表买布
当年一个女孩子给“我”做袜子
事件 地点 人物 起因 结果
“我”为进城来的农民代表买布
当年一个女孩子给“我”做袜子
“我”看见他还穿粗布裤褂,想起他女儿为“我”做袜等事
女孩子看见“我”冬天没穿袜子,后来给“我”做了一双袜子
买两身蓝士林和一身红布,还买一点红布和黄布送他
发展为“我”与这一家的革命情谊
“我”和女孩子一家
“我”和一个农民代表



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庄
“布”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八年后 八年前
情节:①天津想买蓝布②农民买织布机③洗脸遇妞儿④我帮农民贩红枣⑤开国典礼买蓝红黄布⑥妞儿带回家做袜⑦黄河冲走袜子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1.洗脸遇妞儿、2.妞儿带我回家做袜3.我帮农民贩红枣、4.农民买织布机、5.我和黄河冲走袜子、6.开国典礼买蓝红黄布、7.天津想买蓝布。
采用了哪些叙述顺序?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叙事作品往往要讲究一点儿“曲折”
【知识链接·记叙顺序】
顺叙:发生一发展一结局
插叙:发生→发展一其他内容一结局
倒叙:结局→发生一发展
补叙:发生→发展→结局→补充叙述
“做袜子”事件
放在全文来看
“买布”一事从中间劈开,放在文章首尾讲述,把内容最丰富的“做袜子”一事放在中间叙述。“做袜子”这件事对“买布”一整件事的叙述又是插叙。
作为独立事件来看
“我”因袜子和这一家人结缘(5段)→ 妞儿和“我”吵架,后来看见“我”冬天没穿袜子,后来给“我”做了一双袜子(6-65段)
“买布”事件
我陪农民代表参观展览(1段) → 临走想要送布给他(1段)→
我们一起去买布(84段) → 他还想买其他色回去做国旗(85、86、87段)
顺叙
插叙
倒叙
03
探究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人物描写+具体事件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环境描写,身份,评价性语句
直接描写: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语言描写
表现妞儿心直口快、泼辣,甚至带有点儿野性。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
貌似责问,其实是希望“我”不要客气,这更能反应出密切的军民鱼水情。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你又装假了,你有钱吗 ”
妞儿心直口快、泼辣,甚至带有点野性。这更能反应出密切的军民鱼水情。
语言描写
直接描写:
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妞儿的俏皮活泼、率真可爱、天真爽朗、生活贫困,惹人怜惜
人物事件
妞儿给“我”做袜子(致使妞儿的父亲没有袜子穿)
妞儿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妞儿的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
表现了妞儿的质朴善良。
侧面描写
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下剩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通过老大娘和妞儿爹的话,侧面衬托出妞儿的天真、爽朗、质朴善良,要强好胜,勤劳能干。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凿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写出山地环境的恶劣,可见以“妞儿”为代表的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从中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能干,为后文写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做好铺垫。
社会环境
【第5段】“那是个冬天,该是1941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第13段】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社会环境。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为后文写“我”与女孩子发生冲突埋下伏笔。 “烧毁过几次的村庄”,以杨树叶为食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群众在抗日战争中所道受的苦难,这也是“我”妥协的原因。
标点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 ”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
子回来吧!”
表现了妞儿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也说明了她的勤劳干练。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看到了一个爽朗、热情、善良的妞儿。这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一贯风格: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写出人物的心灵美,性格美,人情美。因为在孙犁看来,女性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们付出的代价、牺牲往往比男人更多,不仅要肩起革命与劳动生产两副重任,而且还要照顾老人,抚育后代。因此,孙犁在表现女性时,“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
人物形象总结
冲突吗?
既然是为了体现妞儿的美好,为何要先体现冲突
(1)欲扬先抑;
(2)越敢吵,说明背后的情感越深厚,越亲近
04
写法探究
为何不给女主角取名?
“以小见大”①
用妞儿这个小女孩的形象象征中国广大劳动群众。
“我并不是真的遇到了那么一个女孩子。在山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女孩子,我从她们的言行中看到了闪亮的心灵。她们可爱的地方很多,我写这个女孩子是概括她们可爱的形象。--孙犁
劳动人民如此待“我’我”是怎样对待农民的呢 请从语言和行动两方面感受“我”这位军人对劳动人民的态度。
语言上: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很会说话!要紧的是她心眼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
理解同情劳动人民的艰辛,明白劳动人民对革命队伍的爱,对劳动人民用着乡土、亲近、质朴的口语
行动上:
和大伯送货贩卖红枣、给妞儿买织布机、送一家人布。
关爱、帮助劳动人民。【军民鱼水情】
“以小见大”②
以“我”对一家人的关爱、亲近,象征革命队伍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亲近。
军民鱼水情是通过哪2个物象串联起来?
布、袜子
袜子在小说中的作用是?
1.袜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妞儿怜惜“我”冬天光脚打仗,给“我”做一双袜子,表现了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
从“送袜子”到“做国旗”,有何用意?
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
05
语言特色
作家邓友梅回忆他读了第一本孙犁著作《采蒲台》后,曾说:"读完之后颇感意外:写的也是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画的也是根据地的革命图像,却不像喝胡辣汤那样热血沸腾,慷慨激动,而是像嚼青果般淡醇爽口,清心明目,余味无穷。原来歌颂抗战,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和音色,同样描绘人民,可以有不同的构图和色调。
“炕台”和“锅台”
“炕台”和“锅台”是孙犁作品中常见的生活场景元素,它们象征着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平凡。孙犁常以这些细节为切入点,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本文中,他通过描写农村妇女在炕台和锅台边的劳作场景,展现了她们的勤劳与坚韧。这种对平凡生活的细腻描写,既贴近现实,又赋予了生活以诗意,体现了孙犁作品“俗中见雅”的艺术风格。
“带霜的柿叶”和“上冻的红萝卜”
在本文中,孙犁用“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来描写一位农村女孩。这种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女孩的外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赋予了人物一种质朴的美感。这种用自然元素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感,还让读者在平凡的描写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人性的温暖。
通过这两组词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孙犁作品“嚼青果般的”艺术特色: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提炼诗意,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人性的温暖,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艺术的深度和美感。
同时,孙犁的作品常常能在“俗”与“雅”之间找到平衡。他的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但又不失文雅和诗意。例如,他在描写农村生活时,常常使用口语化的表达,但又通过诗意的构思和细腻的情感,将这些“俗”事提升到“雅”的境界。这种“雅俗共赏”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请谈谈你对这个标题《山地回忆》的理解。
“山地”是“我”战斗的地方,是“我”和妞儿们军民齐心誓死保卫的家园。那里“我”和妞儿一家有过互助互爱的交集,他们是当地百姓的代表,竭心尽力支持党的军队抗日,朴实、厚道、勤劳、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我”。“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和为抗日事业献出青春、热血、生命的光荣、自豪之情。
《山地回忆》以回忆为线索,通过“我”与妞儿一家的交往,展现了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深情。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妞儿的热情泼辣、善良勤劳,山地人民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对八路军战士的无私关怀与支持,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军民之间真挚的情谊,也让我们铭记那段艰难岁月中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体会到平凡人物身上蕴含的伟大精神。
文章主旨
06
作业布置
1.《荷花淀》月光下的女人
“女人们像藕节似的白胳膊,在苇眉子上游来移去,仿佛一群银鱼在月光里穿梭。”
——与“冻萝卜手”形成冷暖对照,共析孙犁对劳动女性的诗意礼赞。
2.《风云初记》老农速写“他的皱纹像干涸的河床,眼睛里却闪着新麦穗般的金黄。
——可用本地农作物仿写人物特征(如“奶奶的笑容像晒干的柿饼”)
3.《芦花荡》暮色炊烟
“家家屋顶的炊烟扭着秧歌,在枣树梢上摔成碎棉花团。!- 动词炼字:“扭”“摔”的拟人化
《采蒲台》芦苇意象4.
“蒲草像绿绸带子在风里飘,水鸟的叫声掉进苇丛,溅起一片银闪闪的寂静。
5.《铁木前传》麦收时节'麦浪在月光下翻滚,像老祖母抖开她存了半辈子的黄铜缎子。
老汉的笑声像晒裂的葫芦。
6.《山地回忆》删减部分她擦汗的手帕,像被露水打湿的牵牛花瓣
乡土生活气息的比喻句。【军民鱼水情】
用就地取材的农作物/农具/自然现象作喻体(萝卜节/麦穗等)
学生练笔
收集本地、故乡、家中“乡土气息”“生活气息”的物,编纂《我们的孙犁式比喻手册》。
要求:乡土/生活气息+诗意语言。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