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份选择性考试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份选择性考试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2 22: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2.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历史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
4.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囷(圆形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鎛(chúbó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B.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D.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5.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通过技艺,提高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6.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表中国近代前期丝织品出口数值表
1860年 1879年 1889年
丝织品出口值(单位:万海关两) 212.38 449.90 717.50
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 5.34% 6.22% 6.57%
注:表格数据来自《海关关册》
A.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
C.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下表数据是《新青年》指涉的部分国家“革命”出现的次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国家 卷别 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 卷9 季刊 不定期刊
法国 24 7 11 7 8 10 8 8 16 4
俄国 1 26 6 16 3 29 48 99 106
美国 3 1
英国 5 1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幻想完全破灭
C.对救亡道路进行新的探索D.社会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8.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这里的“另一件怪事"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实践B.蒋介石对根据地围剿和共产党反“围剿”
C.中共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D.共产国际正确指导和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9.如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B.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C.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10.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一报告()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B.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D.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11.狮子山遗址位于两河流域北部,该遗址6B层(约公元前3080-2900年)T1号墓由一个椭圆形墓坑和一具石棺组成。棺内随葬品有大量铜制矛头和剑以及一顶刻有浮雕图案的精美头冠。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A.手工业生产实现专业化B.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早期国家政权职能形成D.国家统一基本实现
12.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1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B.在制宪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分歧
C.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D.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14.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以及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奉献
15.阅读下列表格,该表格表明()
1913年和1999年世界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单位:占总额的百分比)
1913年 1999年 1913年 1999年
世界 100 100 拉丁美洲 8.3 4.5
欧洲 58.4 46.2 非洲 4.4 1.8
北美 14.1 18 大洋洲 2.7 3
亚洲 12.1 26.5
-上述材料引自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
A.一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B.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
C.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权D.20世纪亚洲经济一枝独秀
二、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卑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海外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明太祖宝训》
材料二湘军打败太平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既恢复了各民族人民的和平生活,也稳定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保存了抵御外侮、抗击侵略的基本条件。......由于中亚浩罕国侵入新疆,沙俄强占伊犁地区,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督率以老湘军为主力的西征大军挺进新疆,经过血战,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此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摘编自郑佳明《湘军与晚清国家安全》
材料三杜鲁门指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美国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自由社会的完整性和生命力”,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随后美国在欧洲构筑北约;在亚洲同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建立“轮辐式”双边军事同盟;在其他地区,以各式各样的安全合作协议将多国纳入自身主导的国际安全体制中,逐步构建起美国二战后新的国家核安全局。
-摘编自张昭曦《美国国家核安全局:形成、特征与》
材料四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观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形势,形成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前,根据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提出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更重视国际安全合作,更注重“中国作为”在国际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逐步形成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据和晓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太祖的国家安全策略及其动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湘军对晚清国家安全的主要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9分)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新中国国家安全观发展进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以下材料是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
材料一
1890年-1936年近代中国新设电力工业数量(民营)
-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国电气事业统计”和“中国工业电厂统计”
材料二1890年-1936年不同省份新设电力工业数量累计(民营)
省份 数量(家) 省份 数量(家) 省份 数量(家)
安徽 14 江西 14 河南 9
察哈尔 2 辽宁 1 黑龙江 7
福建 27 热河 1 湖北 15
甘肃 1 山东 27 湖南 15
广东 39 山西 10 吉林 16
广西 3 陕西 1 江苏 107
河北 25 四川 18 浙江 88
云南 3 绥远 2 西康 1
-建设委员会出版“中国电气事业统计”和“中国工业电厂统计”
(1)结合材料,概括指出1890年至1936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90年至1936年间促进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发展的因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逻辑关系图示
-据郑华《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2025届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份选择性考试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C
  16.(1)策略:防御西北边患,同时不对外扩张。
  动因: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因为过度扩张而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2)贡献:维护了国内稳定,为抵御外侮保存了基本条件;收复了新疆,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3)特点:强调意识形态安全,即保卫自由制度和价值观;重视军事同盟,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军事同盟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构建全球安全体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安全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具有浓厚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4)政治智慧: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国家安全战略;以人民安全为核心,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调内外兼顾,既维护国内安全,也加强国际合作;安全与发展并重,保障安全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17.(1)特点:阶段特征明显,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90 - 1911 年处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 1912 - 1927 年间近代中国民营电力工业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三个阶段 1928 - 1936 年新增较少,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分布广,大部分省份都有民营电厂,沿海地区的省份数量多,内陆地区的省份越往西越少,地区分布不均衡。整体发展具有曲折性。
  (2)因素:从政治局势角度来看,国内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政局的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际局势角度来看,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看,清末新政采取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措施;北洋政府采取的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南京国民政府颁发了有关电力工业的法律法规;从经济条件(工业基础)的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工业用电量出现了急剧的增加,推动电力工业发展。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看,如煤炭资源分布、水力资源分布和交通便利性等。实业救国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18.例 1 论题:国家间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
  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势力膨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体系;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总结:国家间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变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