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下地理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下地理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22 05: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闯关东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6.1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准确的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区域位置,了解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2.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可以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和地势特征,了解东北地区的河流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3.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说出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和所处温度带;
4.通过结合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河流特征,分析东北地区林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山东滨县
哈尔滨
山海关
故事一:闯关东之客死他乡
闯关东之客死他乡
时 间:1940年
出发地点:山东滨县
到达位置:山海关进入
定居地点:哈尔滨
起因:
日军侵略华北地区
任务1:寻找关东
东北地区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53°N
38°N
118°E
135°E
经纬位置
纬度位置:38°N~53°N
经度位置:118°E~135°E
东三省
北半球、北温带
东半球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重要的战略位置
海陆位置
临海:
相邻国家:
相邻省份:
渤海、黄海、日本海
俄罗斯、朝鲜、
韩国
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
和山东省隔渤海相望
区域位置
位于中国的 部,位于亚洲 部的核心位置。
阅读地理图册19页
东北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决定
决定
地理位置导学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完成导学案
【任务2:关东计划】
小组合作
时间:3min
1、气候类型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下面为东北三个代表性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从图中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夏季:
冬季:
炎热多雨
寒冷少雨
(雨热同期)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降水较多,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
2、气温
大连
长春
哈尔滨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气温自南向北递减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温度带
漠河市
地处黑龙江省北部。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为邻,南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和呼中区交界,东与塔河县接壤,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原赤塔州)和阿穆尔州相望,是中国最北端的县级行政区。
大连
长春
哈尔滨
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 集中在夏季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3、降水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故事一:闯关东之客死他乡
跟随故事一的脚步,走进东北地区
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
【任务3:探路关东】
自主完成
时间:3min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辽东丘陵
1、主要地形
平原:
山地:
丘陵:
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长白山天池
Changbai mountain pool in the sky
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小 兴 安 岭
张广才岭
长白山脉
三江平原
黑 龙 江
乌苏里江
图们江
鸭绿江
2.分布特征:
地表结构呈
半环状的三带
沿45°N东北地区地形剖面
沿125°E东北地区地形剖面
南北两侧高,中间低;
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地势特征
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导学
东北地区的河流特征
地形、气候共同影响
河流特征导学
流速、流域、水能等......
共同 影响
完成导学案
【任务4:定居关东】
小组合作
时间:3min
东北针叶林的树种以落叶松居多,红松次之;阔叶林树种以杨、桦、栎为主。
东北地区的森林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的三江平原
课堂检测
1.(2024·湖南中考模拟)东北地区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高纬地区,降水稀少
B.地处内陆,空气干燥
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D.地势较高,气温较低
2.(2024·天水市第一中学中考模拟)东北三省的地形主要有( )
A.盆地和高原
B.高原和丘陵
C.山地和平原
D.平原和高原
C
C
课堂检测
3.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对其生长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1)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
(2)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