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_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_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3 10:5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精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其历史特点。
3.唯物史观: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家国情怀:坚持文化自信,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课前预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1)多元:黄河流域、________、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________。
(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___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________”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时期
(1)秦朝
①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②表现:推崇________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____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发展原因:随着________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玄学盛行。
5.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________的创新与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6.宋朝
(1)概况:儒、佛、道学说____________,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朱熹:强调“________________”,提倡“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提出“________”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____________。
7.明清时期
(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________”“知行合一”的学说。
(2)明清之际提倡________的思想出现。
①代表人物:黄宗羲、________、王夫之。
②主张:批判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_______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8.近代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____________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思想
(1)周公提出“____________”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________”,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________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
(1)表现
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____________。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③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________思想。
(2)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____________,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
(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________”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意义
①他们以朴素的________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____________,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张载“为天地立心,____________,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思想
(1)表现
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______________。
②孔子提出“____________”,主张以德治国。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____________,俊杰在位”。
(2)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__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
(1)表现:《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____________”“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和而不同思想
(1)表现
①西周太史伯说:“____________,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____________,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____________,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____________,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____________。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____________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____________提供了有益借鉴。
课后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然而最后传承下来的流派却只有儒、道、法三家,这说明儒、道、法思想( )
A.都符合统治者治国需要 B.具有大致相同哲学思想
C.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D.逐步融合形成新的义理
2.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
A.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 B.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C.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D.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3.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唐甄思想的落脚点在于( )
A.以民为本 B.重农抑商 C.选贤任能 D.反对专制
4.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中国( )
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D.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6.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多元一体的格局 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文化认同的理念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7.我国是玉的王国,古人对用玉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礼记》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记载: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则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上述用玉观寄托了我国古代( )
A.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 B.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
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 D.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谁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节选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平阳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摘编自尉英普《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平阳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长江流域、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礼乐文明、百家争鸣、法家、儒术、佛教、儒学、相互渗透、存天理,灭人欲、心、精神世界、致良知、个性自由、顾炎武、理学、文字狱、救亡图存、民主、中国实际
二、敬天保民、仁、人本、顺应民意、“仁政”说、民本、政治实践、道、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观、自然规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德”“敬德”、为政以德、尊贤使能、用人制度、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和实生物、和为贵
三、丰富多彩、博采众长、绵延不绝、精神动力、团结统一、道德建设
【课后练习】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最后传承下来的流派却只有儒、道、法三家”可知是考查儒、道、法三家传承下来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道、法三家思想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因此这三家得到了传承,C项正确;道家不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排除A项;三家哲学思想也完全不同,排除B项;法家、道家并未形成新的义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强调的是民族服饰的融合,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当时的汉族向心力明显高于周边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与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唐甄认为贤君通过举贤来图治,论功来举贤,养民来论功,足食来养民,而众多官职和事务最终归结于养民。这表明他的思想是围绕着养民展开的,强调民的重要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业和商业的关系,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B项;选贤任能只是唐甄思想中的一个环节,是为了图治,而图治的目的是养民,所以选贤任能不是落脚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唐甄对于民众的重视,没有体现出唐甄反对专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磅礴力量,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当下民族团结与凝聚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据所学,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材料与包容性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的是中华文化起源早,内涵深,材料讲的是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最优秀的文化”表述不当,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可知,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后,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至今这种名称仍然存在。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域外文化的吸收借鉴,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B项正确;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文明的积淀与传承、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等,排除A项;中华文化多样性是指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具有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宗族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连续性,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核心要素和主体民族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金、西夏皆学习儒家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文化传承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吸收儒家文化,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宋朝的统治特点是崇文尚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得知,儒家及东汉时期都将玉与人的品德相结合,体现出当时对崇高的品德修养的追求,故选C项。材料并非强调用人标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排除D项。
8.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样性。
(2)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解析:(1)内涵:据材料“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所学选择性必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相关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天下为公;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据材料“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所学选择性必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相关知识可知,连续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样性。
(2)原因: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可知雕版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据材料“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可知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据材料“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可知政府的重视;据材料“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可知文学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