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 )
A.建立天皇的专制统治 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C.废除旧的封建体制 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明治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目的在于建立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3.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
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
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
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
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
答案:C
解析:
分析: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已经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已经资产阶级化。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是封建特权。取消封建特权,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明治维新时期取消武士的特权,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4.“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关键信息“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5.“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9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主要表现在( )
A.贵族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分析: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规定: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的批准方能生效,实际上表明天皇拥有立法权,这就违背了自由原则。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后果,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6.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
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明治维新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和服被保留、茶室是人们的精神净地、歌舞伎等都体现了日本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多元共存的特色,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7.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扶持的对象主要是( )
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 B.资金缺乏的私人企业
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 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
答案:D
解析:
分析: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废除等级身份制后实行的“四民平等”政策也只是形
式上的,政府对私人资本的扶植也大多是针对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或有特权的大商人。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8.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并没有改变,B、D说法错误;A不符合史实。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9.关于17世纪30年代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吸取中国的经验教训 B.并没有完全隔断同外国的联系
C.导致了日本封建制度的瓦解 D.直接造成了近代挨打的悲剧
答案:B
解析:
分析:锁国政策,在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和日本都实行过,但是中国的锁国政策与日本是不一样的,也无所谓经验可谈;日本封建制度的瓦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挨打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西方的殖民掠夺本性,并不是西方看到日本锁国才来侵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10.19世纪初期,日本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幕府统治成为各阶层反对的目标,主要表现在
( )
①农民受到沉重剥削与压迫,起义不断
②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
③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级武士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④1837年,大盐平八郎领导武装起义,表明部分大名产生了反抗思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幕府的腐朽统治下,农民、工商业者、中下级武士都产生了不满情绪。1837年,
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领导武装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④中“大
名”说法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1.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D
解析:
分析:考查一个事件的性质,要从其动因、内容、领导者、结果等方面考虑。A、B两项不符合史实。明治维新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判断其性质的主要依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性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2.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者包括后者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③两者斗争矛头都直指幕府统治 ④两者是孤立的两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倒幕运动胜利后,德川幕府形式上结束了统治,但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政权。为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倒幕派决定彻底打垮幕府,继续进行倒幕运动,这就是戊辰战争。据此判断,④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倒幕运动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3.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之下人”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为废除封建身份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学习借鉴西方的民权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体现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针对的是日本等级制度严重的现实,为日本明治维
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四个方面均是正确理解。
点评: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4.下列有关幕府统治危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民生活困苦,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②封建领主经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③中下级武士等不满现状 ④西方列强入侵,主权开始丧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幕府统治危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的矛盾,即封建领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发
展与幕府专制统治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民族矛盾。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
主旨。
15.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还涉及到( )
A.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工业 B.改革行政制度,强化中央集权
C.宣布制定宪法,确立立宪政体 D.传播西方文化,革新教育内容
答案:C
解析:
分析:埃及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向欧美引进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两国改革内容中都注意强化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阿里改革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而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正确;传播西方文化,发展教育,这是两者相同之处,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可推知“国之强弱”最终取决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故在其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即“殖产兴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
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用武力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③明治维新的措施行之有效 ④西方列强暂时停止了对日本的侵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④因果关系颠倒。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并非西方列强暂时停止了对日本的侵略。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8.“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 )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可推知“国之强弱”最终取决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故在其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即“殖产兴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以下贯穿远东近代历史最普遍的线索是( )
A.学习西方,走工业化的道路 B.学习西方,走民主化的道路
C.学习西方,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D.学习西方,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近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在亚洲表现为在受到侵略的同时,不断学习西方文明,走近代工业化的道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刘天纯在《日本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
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C.鼓励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 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没有体现地主和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B项与“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
封建式”不符,故B项错误;C项政策与题干的“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
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
的“殖产兴业”政策,D项是该政策的内容,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分析题
21.向西方学习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吴延谬《日本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策)改变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是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的模式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国]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少。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分析他们有此感受的主要原因。
答案:感受:羡慕西方文明,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原因:当时的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
答案:特点:学习的国家十分广泛;学习的领域比较广阔;有选择地吸收其优秀成果。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的状态;成为亚洲强国,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西化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原因:日本有向他国学习,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经济、政治等全方位改革。
解析:
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可得出羡慕西方文明,从材料“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可得出有强烈自卑感;第二小问,结合当时日本是封建主义国家,受外国侵略的史实总结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日本学习源于不同国家,而且学习不同国家不同内容,可以总结其特点是学习的国家十分广泛;学习的领域比较广阔;有选择地吸收其优秀成果;第二小问,结合学习的内容归纳其产生的影响。第(3)问结合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可知日本有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从两则材料可知日本学习西方不是盲目的,并且是全面的,这些因素有利于日本西化的成功。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2.“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答案: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答案: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答案: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 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自天皇以下……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及涉及的服饰、饮食、谈论的内容等,即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的结论;由“众人趋之若鹜”即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的结论。第(2)问的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从为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认识全盘西化的危害、认识到传统文明的价值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近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元平治以后,朝纲废弛,兵权终坠武门之手,国为封建之势,人有兵农之别,降至后世,名分皆泯灭,其弊不可胜言。……大政维新后,四民渐得自由之权,此乃平均上下,齐一人权之道,亦即兵农合一之基也。于是,兵非从前之士,民非从前之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报国之道本无其别。
——(日)由井正臣《日本近代思想大系》
材料二 第732条 户主的亲属且在其家者及其配偶,谓之家族。
第749条 指定家族成员的居住地点;家族成员不得违反户主之意而自己决定其住所;若不服指定,户主可免除对该成员的抚养义务,直至使其离籍。
第750条 家族成员的婚姻和有关实行收养等事宜,要经户主允许,否则可使其离籍并拒绝其复籍。
——1898年《明治民法》
材料三 子敬感父母乃人情自然的流露,忠孝之大义乃发自此至情。……我国以家族制度为基础,举国成一大家族,皇室乃我等宗家,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忠孝一致实乃我国体之特色。
——(日)唐泽富太郎《教科书的历史》
材料四 谈近代化,仅强调工业化和经济近代化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近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近代人格、近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使“四民渐得自由之权”的具体改革措施。“四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对日本历史发展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现象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3)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措施:明治政府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贵族称号);宣布“四民平等”(规定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通婚)。
意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现象:个人依旧受到家族(家长)的控制;利用家族亲情宣扬忠君思想。
影响:使日本近代化带有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答案:观点:人是近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或近代化的实现必须保障人的自由与权利)。
认识: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并未真正实现人的近代化。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涉及到“四民渐得自由之权”的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和宣布四民平等;第二小问意义,从该措施对于日本历史发展的意义来说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第一小问现象,材料二体现了具有封建性,户主仍然享有很重要的权力,家族成员要受制于户主,材料三“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体现了家族亲情与忠君思想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从上述现象与明治维新的特点和影响的角度来回答。(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四可以明显的看出人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前提,或说人是近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认识,材料一、二和三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来讲,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材料四从明治维新未实现人的近代化角度来讲。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 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做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
——明治维新领导人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案:前提条件: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依据材料二,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答案: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修铁路;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
(3)材料三说明了明治维新存在什么局限性?
答案:局限性: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泛滥,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解析:
分析:第(1)问前提条件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要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以其中的问号、省略号为节点归纳概括)。第(2)问关键是挖掘四幅图片中隐含的明治维新措施的信息。第(3)问需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
点评:明治维新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题角度新颖,使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多注意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改革后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活发生的变化等,多加留意与明治维新相关的新材料和图片。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答案: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
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答案: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
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
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
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解析:
分析:(1)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 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