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8 17: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895年6月,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由此可见清朝末年(  )
A.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国社会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
B.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C.西方国家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
D.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造成政治制度变革的大趋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正是西方的侵略,才使中国政局开始变革,故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题干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是革命进程中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其政治用意是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康有为的用意主要是借鉴法国暴力革命的血腥,以此来坚定光绪帝变法的决心,故本题选择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主要是指(  )
①“开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  ③维新变法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同治、光绪年间”、“改革”。同治、光绪年间大约是1862—1908年,期间发生的改革事件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发生在道光年间,可排除①,故正确选项是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新志士的宣传和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为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A、D两项随着变法的失败而不再具有深远影响。B项表述不准确,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不是戊戌变法促使的结果。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如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认为只要清帝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能“庶政尽举,民心如戴”,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可以看出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7.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 )
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核心是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开始 ④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维新派进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还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封建不彻底,但变法部分触动了封建制度,故D项为最佳选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9.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钱穆意在强调政治制度与本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国情。而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制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的中国水土不服,故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在形式上有很多缺点,故A项错误;梁启超没有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故B项错误;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梁启超在材料中强调戊戌维新之精神作用很重要,有利于以后改革,说明他肯定了维新变法的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2.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历史知识的能力。考察戊戌变法,ABCD都是康有为建议的变法的要点,但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ABC都是属于表面的特征,D项才是主要的内容,即选拔了解世界大势的官员。故本题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的全面认识,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干
所给材料的主旨。
13.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
A. 梁启超 B. 谭嗣同 C. 刘光第 D. 杨深秀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思是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这是谭嗣同诗作《狱中题壁》。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 )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 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看,“百日维新”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B、D两项都是次要的。失败的关键还是维新派和顽固守旧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
主旨。
15.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答案:C
解析: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和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这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这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材料“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故B错误;由材料“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故A错误;议院是如何产生的,材料并未涉及,故D错误;材料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正确选项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
主旨。
17.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
A.科举考试 B.君主专制 C.纲常伦理 D.军机六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用人标准带来的弊端,故本题选择A;B清朝不可能推翻君主专制;C和D不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
主旨。
18.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分析:A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推翻清朝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本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故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 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
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有为)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 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态度及原因: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答案: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解析:
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既有支持也有反对;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得出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从4月14日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得出上书时间长;“ 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得出有组织;第二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2.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康南海官制议》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答案: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答案: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
解析:
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和“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可知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根据材料一“以级尊卑任官”“族任官”和“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可知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根据材料一“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和“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可知官员的素质低下。第(2)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调动与应用所学知识能力,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和“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根据材料三“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既然要变政,还需培养和选拔变政人才,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同时考查调动与应用所学知识能力,根据材料四“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可知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根据材料四“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第二小问属于历史认识类试题,启示主要要结合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结合第一小问失误之处,可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特点: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
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共同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材料三:日俄变法取得成功;材料四:中国风气未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缺陷: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启示: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改革阻力。)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可以归纳出“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结论,依据“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可以归结出“慈禧握有实权。”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以归纳出慈禧太后“不反对光绪帝改革”。(2)依据材料三中“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以及材料四中“以君权雷厉风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材料四中“中国风气未开”的信息来概括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启示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等角度说明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4.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答案:观念:全民教育。
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
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答案: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观念,据材料一“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瓜分危机。(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中“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材料二“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得出兴学堂,据材料一“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得出办报刊,据材料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得出立学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中“读书人无不喜阅”得出宣传维新思想,据材料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得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得出扩大政治参与。(3)据材料一得出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据材料二得出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5.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
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
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答案: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3)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