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8 18:0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有(  )
①与英法历史文化联系密切  ②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③确保美国在协约国的利益  ④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与①无必然因果关系。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一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夫里诺·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是指什么事件(  )
A.萨拉热窝事件      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 D.马恩河战役
答案:A
解析:
分析: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即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导火线,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3.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两个月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灭,其破灭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
答案:A
解析:
分析: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梦想破灭的是马恩河战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马恩河战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 1917年美国宣布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其实质目的是(  )
A.远离战火,避免战争 B.利用中立国地位同交战国双方扩展贸易
C.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进行反击 D.维护美国的利益,夺取世界霸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质目的即根本目的,一战中美国参战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同时在战后瓜分
世界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以便美国夺取世界霸权。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参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战事
5.下列事件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基尔港水兵起义  ②《和平法令》的颁布  ③俄国二月革命  ④索姆河战役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是1918年11月;②是1918年3月,③是1917年2月,④是1916年7月。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一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C.布列斯特
D.萨拉热窝
答案:D
解析:
分析:漫画描绘的场景是:巴尔干地面上堆满了干柴与其他危险品。漫画的“?”处应为“导火线”。点燃巴尔干战火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7.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A.德国和法国  B.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意大利和法国 D.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
答案:B
解析:
分析: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宣布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马恩河战役陷入旷日持久的堑壕战以后,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主要是因为(  )
A.协约国军队的战斗力相对强大 B.战略主动权已转到协约国一方
C.俄军在东线击败奥匈帝国军队 D.德国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失败
答案:D
解析:
分析:马恩河战役陷入旷日持久的堑壕战,意味着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的失败,使东西两线作战的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马恩河战役中的堑壕战没有直接关系。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9.《圣诞快乐》讲述的是一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1914年战争的重心在西线,爆发了著名的马恩河战役,1915年转移到东线,到1916
年战场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一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远离战火,借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大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同交战双方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德国“施里芬计划”失败  ②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协约国展开强大攻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一战后期”这一信息,①时间不符;③与史实不符,苏俄退出战争
后,德国从东线调回大批军队,准备在西线孤注一掷,同协约国军队决一死战。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时在两线作战的国家是(  )
A.英、法、俄 B.英、法、德
C.德、奥 D.德、奥、塞尔维亚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中的西线、东线、南线及其交战国的地理位
置分析,选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是在 (  )
A.英法参战后 B.俄国参战后
C.德国参战后 D.美国参战后
答案:D
解析:
分析:美国的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在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也纷纷对同盟国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
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答案:B
解析:
分析:普林西普的子弹射向了在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演习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5.一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有(  )
①避免战争对本国的破坏 ②趁机与交战国扩展贸易 
③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经济实力低于欧洲各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美国采取“中立”政策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在战前其经济实力就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因此③④应排除,故A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美国的中立政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一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
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绞肉机”、“地狱”等字眼上可判断战役伤亡
人数特别巨大。
点评:试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8.下列关于1914~1916年一战战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互有攻守,难分高下 B.战况惨烈,消耗巨大
C.双方皆感精疲力竭、力不从心 D.向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面转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后,双方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
形势对同盟国不利,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施里芬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 
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要紧扣凡尔登战役的影响分析,亦可采用排除法。④不正确,规模最大的战役应是索姆河战役,可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是一个高中生,叫博伊默尔。1914年8月,德国卷入了战争,政府、学校、老师都积极鼓励我们投笔从戎。我们的校长也不停地向我们进行长篇大论,于是,我们在“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自告奋勇地来到战场……
每次恶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正在不断减少,有的新兵一上阵就被枪弹击中。而停火后的战场,一眼望去:有的人还活着,但他们的头盖骨已经给炸开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的双腿已经被炸断,他们仅仗着炸剩的残肢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手在地上爬了两公里的路程;……我再也找不到校长所说的光荣与自豪感,反倒为痛苦和死亡困扰着。
回到后方后,人们对战争痴情依旧,并嘲笑我对待战争的态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来,“我们年纪很轻,才20岁;可是对于人生,却除了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悲痛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迷惘浅薄之外 ,一无所知……”
我又重新回到战场,10月,我阵亡了。据载:“他是往前面扑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样,脸上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沉着,差不多是满意的样子。”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战报上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请回答:(1)博伊默尔参加的是什么战争?博伊默尔为什么会自告奋勇地来到战场?政府鼓励学生“投笔从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答案:(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别人的鼓动以及认为战争具有正义性。
真实目的:要学生充当炮灰去实现德国统治者的霸权和利益。
(2)简述这场战争的性质。
答案:(2)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3)博伊默尔在战场上所碰到的敌人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答案:(3)英国、法国等。
解析:
分析:本题相对较简单,情景设置新颖。第(1)问博伊默尔自告奋勇来到战场是别人的鼓动以及认为战争具有正义性;而政府的真实目的则为实现统治者的霸权和利益。第(2)(3)问结合教材所学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联系材料二,用一句俗语或成语概括美国在大战初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
答案:(1)政策:保持“中立”。
目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2)原因:美国的借款主要在协约国,不希望同盟国获胜,即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关系太深。
(3)综合以上材料,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策实质是什么?上述材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3)实质:无论初期“中立”,还是后期参战,均是为了其自身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战后称霸。
基本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分析:第(1)问要求回答美国在一战初期的政策及目的。政策可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其目的要注意题目要求,用俗语或成语回答。第(2)问回答美国在一战后期参战的原因,不要泛泛而答,而是根据材料二信息,从经济角度分析。第(3)问要求回答美国政策变化的实质及遵循的原则,首先应理解“实质”的内涵,即夺取世界霸权这一根本目的,遵循的原则应从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着手思考。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1914年8月德国媒体广泛宣传的海报。
宣战消息发表后,德国士兵热烈欢呼,奔赴前线
材料二 17世纪与18世纪的战争,其战略目的多半不是摧毁敌人的军队,而是耗竭敌方的经济资源,因此打的是消耗战、疲劳战。18世纪要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最好是避免战斗。到了20世纪则改用诱敌法:发动一些进攻,但并不期望获得重大战术成功,只为了迫使敌人更快地用尽其资源。1916年德国人进攻凡尔登,正是这个意思。英国人1916、1917年在西线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完全一样的话,区别只在于更延长了时间。一位英国将军直率地说,钱袋最长的一方必将取胜。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人民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们看来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德国人民的热诚参战说明了什么?
答案:(1)德国人民不清楚战争的非正义性,以为是拯救民族或保卫祖国,维护正义的战争。
说明:德国人民没有认识到战争的非正义性,战争是一场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用谎言欺骗人民参战,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你认为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2)原因:同盟国物资资源缺乏,即经济实力上处于劣势。
特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解析:
分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资产阶级政府和普通民众的角度分析“德国人民热诚参战”说明的问题。第(2)问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一战的突出特点结合材料信息“延长了时间”等归纳。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16年9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2.3亿美元的子弹,6.7亿美元的火药,10.16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亿美元的枪炮,5.25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足怪。
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罗曼·罗兰日记(《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请回答:
(1)为什么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
答案:(1)因为美国忙于向交战双方销售军火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
(2)举出“两年来,欧洲正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
答案:(2)欧洲主要大国竭尽全力进行拼杀,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破坏,给欧洲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交战双方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
(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德国及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3)说明德国已经精疲力竭,正在作垂死挣扎。
影响: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加深了德国人民的灾难,并激化了国内矛盾;另一方面使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延缓了大战的结束。
解析: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把获取的信息与设问结合起来进行解题。第(1)问的“为什么”是答原因。第(2)问要求答史实。第(3)问一答“说明”,二答“影响”。按此分步作答,注意答案的简明、规范。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中)法军凡尔登筑垒地域横跨默兹河两岸,正面宽112公里,纵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御阵地,前三道为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备工事和两个筑垒地带构成的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1)阵地战及战争的残酷性是大战的特点;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构成大战的主要特征及战役特点。
答案:(2)大战特征:大炮、战壕与士兵构成了大战的主要特征。战役特点:阵地战,
采用化学武器,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一战的几幅图片与文字说明为主题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关键是把这四幅图片分成两个部分,战壕中的士兵反映了一战中阵地战的情景,其他三幅图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的情况。第(2)问结合图片和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防御阵地”“毒气弹和催泪弹”等来概括特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