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两伊战争中,两方互有攻守,当伊朗进攻时,为扫清前面的地雷,伊朗成千上万的少年怀着能升入天堂的梦想,冒着伊拉克炮火,冲进布雷区,被称为“肉弹”。这说明了伊朗少年( )
A.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是一种战争狂热
C.是一种极端宗教狂热 D.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C
解析:
分析:紧扣题干中的“升入天堂的梦想”,说明当时伊朗少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原教旨派,主张可以为了一切而献身,该教派更能激发人们的宗教狂热情绪,故本题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一般认为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统一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欧洲各国联合起来,组织反法联盟,企图干涉和镇压大革命,此时,法国为了维护和捍卫民族利益和领土完整,极力宣言民族主义,动员法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催生了民族主义,故本题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3.在中世纪的法国,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然后认为自己是居住地区例如勃艮第人,
最后才是法国人,这说明 ( )
①法国人民还未形成民族主义意识 ②天主教居领导地位,人们宗教意识浓厚
③民族主义意识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中涉及到的“首先认为是基督徒”,说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强烈,故②正确;最后才意识到自己是法国人,说明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淡薄,故①正确;③的表述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针对( )的国家。
①奥地利 ②普鲁士 ③法国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早期民族主义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法国面临欧洲反法联盟的军事威胁,故产
生了民族主义,而反法联盟的核心力量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故本题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5.下列不属于民族的国家的是( )
A.奥匈帝国 B.德意志帝国 C.梵蒂冈 D.俄罗斯帝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和自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概
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
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
的政体构成的国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据此标准判断,ABD都符合民族国家的含义,梵蒂冈是罗马教会形成的宗教国家,故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一战”前夕,统治阶级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直接目的是( )
A.动员民众参战 B.夺取殖民地
C.维护本民族利益 D.保卫国家
答案:A
解析: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极力宣扬民族主义,号召国民投入到战争中去,故本题选A项最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潮流。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7.极端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是( )
A资产阶级向民众灌输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的意识 B.自由主义运动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民族主义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结合教材知识作出判断。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
指南。”这则材料( )
①宣扬了真正的爱国主义 ②宣扬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
③宣扬了民族主义优越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中认为“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说明了民族利益至上,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并没有否认侵略的非正义性,认民族就是一切,故本题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9.极端民族主义的内容有( )
①宣扬民族优越论 ②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将涉及外国的纠纷当作事关国家“权利”和荣誉的事情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极端民族主义极度推崇本民族的文化,宣传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极力毁灭其他民族
文化,并消灭本民族的不同文化。凡是与外国的纠纷和纷争都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这不利于民族的健康发展,故本题选A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的内涵,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坚决谴责这场战争(一战),在国会中以大无畏精
神孤身一人投票反对军事预算,李卜克内西的行为( )
①是极端民族主义行为 ②是爱国行为 ③是反战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面对德国进行的对外战争,作为德国人的李卜克内西能够站在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这场战争,并极力在国会中反对这场战争,这说明他是真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体现了他的反战精神,而没有被极端狂热的民族主义裹胁,故本题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在战前表示反对战争,但是在战争爆发后,它们宣称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卫”和“保卫祖国”都是无可指责的。这表明它们( )
①认清了战争的实质 ②支持战争
③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④走向了极端民族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中的信息说明了这些人并没有认清战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战争,而是把它
上升到自卫和保卫祖国的高度,这说明了他们对战争持支持态度和走向了极端民族主义,故
本题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2.下列关于民族主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情感或者思想 B.一种运动
C.形成的标志是法国大革命 D.人类产生之日,就是民族主义出现之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因民族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政治学上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形的民族主义,其形成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故本题ABC三项均正确,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全面认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
A.欧洲列强对外侵略的工具 B.亚非拉地区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的武器
C.保卫祖国的一面旗帜 D.民族团结和睦的桥梁
答案:D
解析:
分析:民族主义极力宣扬本民族的优越性,主要是为了凝聚力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故本题ABC项表述均正确,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下列哪个不是极端民族主义的特征?( )
A.披着“爱国主义”外衣 B.民族优越论
C.对其他民族莫名其妙的仇恨 D.民族团结和谐共处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极端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肆意掠夺资源。据此判断,本题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5.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为( )
A.沙文主义 B.泛日尔曼主义
C.泛斯拉夫主义 D.资本家的利益是全民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分析:泛日耳曼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只是提倡拥有日耳曼血统的民族应
具有共同的“种族意识”,尔后则致力于操德语居民和德语地区的政治联合,并统一为一个国家。这符合极端民族主义的特征,故本题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下列哪种行为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
A.掀起军国主义浪潮 B.在国会中投票赞成军事预算
C.组织反战游行示威 D.参军参战支持战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所谓的真正爱国主义,其实质是爱民,因此,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的话,反对战争是一
种真正爱民的体现,故本题选C项。
点评:试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起到了
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历史事件最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 )
A.反封建斗争精神 B.反侵略的决心
C.爱国主义精神 D. 探索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主要是反侵略,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侧重于反封建,故B项错误;这三场运动都体现了先进的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努力,体现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故本题选C项;D项错在“经济建设”。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8.一战爆发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煽动民族仇恨情绪,抹煞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界限
B.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本民族进行极端标榜,对其他民族无限歧视、排斥和伤害
C.将本民族凌驾于民和自由原则上,漠视其他民族自由
D.主张用恐怖袭击的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恐怖主义产生于上世界末和本世纪初期,而不是一战前,故本题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下列关于极端民族主义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反理性 B.反和平
C.反民主 D.反爱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极端民族主义就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宣扬反理性、反和平和反民主,故本题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要真正成为一名爱国的民族主义者,我们不应( )
A.既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民族
B.对民族利益视而不见
C.要独立、理性判断各种思潮,不要陷入狂热的民族情绪中
D.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真正爱国的民族主义者,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对本民族
利益视而不见,体现了漠视国家利益的行为,这体现不出爱国,故本题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中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背景,由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民族主义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人们把民族主义的这种作用比作政治双刃剑,它在20世纪的战争中起过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并且在战争数量上占有很大比例。
——王云飞《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民族”等角度指出二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
答案:原因: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意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一战”战败以及战后被制裁成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催化剂;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德国产生极权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政治双刃剑”的含义。
答案:含义: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例如:旨在推翻专制统治的中国辛亥革命;旨在获取民族独立的美国独立战争;旨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
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也产生过消极作用。例如: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美国发动的旨在干涉别国内政和建立霸权主义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西方国家发动旨在争夺石油资源的中东战争。
解析:
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民族等角度分析,从政治上看,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意识;从经济上看,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从国际环境看,“一战”战败以及战后被制裁成为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催化剂,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德国产生极权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2)依据材料二“(民族主义)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信息可知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举例说明即可。依据材料二“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信息可知,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也产生过消极作用,举例说明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其中有大塞尔维亚运动、泛斯拉夫运动、泛日耳曼运动、法国复仇运动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欧洲因而分裂成两大敌对集团,地区事件演变成国际纠纷。1919年9月11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圣路易发表演说:一战“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
中国之所以参加“一战”,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日益边缘化,精英们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寻求国家认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一若中国加入一方成为战胜国,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挽回半个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一战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逐渐凸显。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几乎影响了后来中国六十年的政治走向。
——摘编自张卉妍《一战全史》和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1)根据材料,从原因方面,指出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参战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不同点。
答案:相似:民族主义推动。
不同: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故因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霸权的矛盾激化。中国参战因于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和社会精英的推动。
(2)有学者说,一战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思潮方面归纳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影响:社会精英对西方制度失望;向欧美学习的政治思潮逐渐被以俄为师取代;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相似,从“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和“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挽回半个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可知二者的相似原因是民族主义推动;第二小问不同,从“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其中有大塞尔维亚运动、泛斯拉夫运动、泛日耳曼运动、法国复仇运动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可知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故原因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从“一战“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可知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出于经济的原因,是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霸权的矛盾激化,从“中国之所以参加“一战”,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日益边缘化,精英们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寻求国家认同”,可知中国参战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和社会精英的推动。(2)从“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可知影响是社会精英对西方制度失望;从“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可知影响是向欧美学习的政治思潮逐渐被以俄为师取代;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答案: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答案: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答案:独立、富强(或民主)。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答案:概括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一步分别具体说明如鼓舞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的消极作用。
解析:
分析:第(1)问,结合瓦尔密战役的背景来分析战争的性质,当时欧洲反法联盟为了扼杀法国革命,联合起来侵略法国,故对法国来说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第(2)问,内容的作答,可从民族利益至上的角度来思考;背景的回答,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是欧洲国际关系的角度,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当时的欧洲形势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的信息,归纳即可。第(4)问,评价可从积极和消极作用的两个角度来思考。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应用的力量。……人类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顺应这些自然本性的各项中央权力,都喜欢和鼓励平等,因为平等特别便于中央行使权力,使中央扩大和巩固权力。……政府是爱公民之所爱,并且自然是恨公民之所恨。这种感情一致的共同体,在民主国家不断将每个公民和国家元首结合在同一思想之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隐秘的和恒久的同情。……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他们对它的信任就几乎是无限的,并准备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献给它。
——摘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康有为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更明白说道:“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从利娅·格林菲尔德对民族主义兴起之感情动力的论断来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可以说已经略具刍形,呼之欲出。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认为的国家产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答案:方式:国家的产生方式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
背景:法国是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美国公民和政府是“感情一致的共同体”。
答案:原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制。克服了邦联松散的弊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民主;民选总统和议员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各阶级、阶层逐渐联合起来反侵略,求民主。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学习苏俄”的思想变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2分)
要求: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解析:
分析:(1)依据材料“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产生方式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结合卢梭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2)根据材料二“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政体和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和议员的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等。(3)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上结合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史实分析,经济上结合实业救国思潮分析,思想上结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分析。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5.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37年—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 14 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 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 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 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 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原因: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影响: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公民利益和权利(“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亦可)受到关注。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出战争唤醒民族意识,由材料一中“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得出民族语言的使用为民族国家兴起奠定了基础,根据宗教改革的内容得出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得出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由材料一中“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 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得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由材料一中“从前那种只知有教, 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得出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由材料一中“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得出民族国家注重公民利益和权利。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把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中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意识的因素回答出来即可;第二小问民族主义的发展,由材料二中“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及材料三中“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材料三中“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得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是不同国家对计划和市场的利用的认识,题目只要隐含有关计划和市场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分。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极端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