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8 18: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二单元
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B.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C.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D.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D
解析:
分析: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机独霸中国,美、英、日在亚太地区海军军备竞赛激烈,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更是有目共睹。但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则与史实不符。这从美国企图控制国联而未能实现就能说明这一点。故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叙述错误的是 ( )
A.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 B.美英联合对抗日本
C.美英矛盾是主要矛盾 D.英日在战后的关系比在战前紧张
答案:C
解析:
分析: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是正确的,美英联合对抗日本也符合史实,但美英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二者虽有矛盾,但也是抑制日本势力扩张的合作伙伴,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3.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衰落”的开始,刺激了西半球和远东的世界权力中心的成长。这里的“世界权力中心”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
A.美国和中国    B.苏俄和日本   
C.美国和日本    D.苏俄和中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美国大发战争财,战后凭借实力成为权力中心,而日本则借欧洲国家忙于欧洲战争,在远东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战后的权力中心指的是C项。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根本原因是(  )
A.抑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限制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
C.维护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权益 D.帮助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努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战后列强在亚太角逐中,美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是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为
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其实质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亚太地区,
尤其是在中国的权益。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5.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地位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 )
①《四国条约》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②《五国海军条约》规定英美的海军基地不得靠近日本海域
③日本保留在山东部分特权
④“门户开放”原则在中国得到实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虽然拆散了英日同盟,但《四国条约》的签订也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五国海军条约》中美英在海军基地方面做出让步,使美英丧失了靠近日本海域的可能;1922年中日签订的《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使日本在山东保留了一些特权。而“门户开放”原则的实现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打击了日本。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试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
A.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特权或优势
B.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
C.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整体归纳能力。A项指《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条约》的影响;D项指《九国公约》;C项不符合史实。归纳三个条约内容和影响可知B项是共同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7.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答案:D
解析:
分析:美英态度的变化显然和国家利益有关,结合华盛顿会议的背景可知,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严重威胁到美英的在华利益,因此美英竭力遏制日本扩张势力。A项是原因但不是造成列强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B、C两项都不是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国务卿休斯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这个“条约”是( )
A.《四国条约》 B.《五国海军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
答案:C
解析:
分析:通过《九国公约》列强获得了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利益,与“门户开放”的目的一致,所以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9.列宁曾说过:“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不包括(  )
A.《四国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 D.《五国海军条约》
答案:B
解析:
分析:华盛顿会议前夕,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矛盾,而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成为最大获利者,日本扩张势头受到了抑制,为日后日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B项属列强在欧洲地区利益的调整。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性因素是( )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答案:A
解析: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他们在东西方的关系,国际关系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性因素是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B、C两项本身不正确,D项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五国海军条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B.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C.日本的海军势力得以扩大 D.海军军备竞赛得以平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A、B两项内容可以通过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加以印证。至于C项,在《五国海军条约》中,明确规定日本的海军实力要强于法国和意大利,这就明显使日本的海军实力得以扩大。《五国海军条约》是列强间暂时妥协的结果,通过一纸条约,不可能起到抑制海军军备竞赛的结果。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
给材料的主旨。
1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主要表现在 (  )
①拆散了英日同盟   ②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确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的签订,虽然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但是,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与美国争夺的主要对手,因此,④的内容是不符合事实的,将带④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从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③会议暂时协调了矛盾,又埋下了新的隐患  ④会议均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操纵;会议分别确立了战后列强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统治秩序,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关系;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能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 (  )
A.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两次会议签订的条约公正合理
C.各国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 D.都属于协约国集团,具有合作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分析: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关键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实力的增强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经过战争的消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趋于均衡。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5.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 (  )
A.都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结果 B.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宰割殖民地的结果
C.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D.都扶持建立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华盛顿体系中,不分战胜国和战败国,也没有扶持建立新的民族国家。宰割殖民地只是两体系的部分内容,更为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点评:试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
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
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①符合德国,通过道威斯计划,德国经济得到恢复;②符合英国;③符合法国,通过该体系,埋下了德国对法国的仇恨;④符合苏俄,苏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被排斥在国联之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一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实质是(  )
A.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继续 B.金元外交政策的推行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 D.独立侵华政策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分析:考查有关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在选择题中比较常见。一般来说,政治角度的题目可从其阶级性和真实目的来看,美日争夺的表象是中国,而本质则在于帝国主义对亚太地区霸权的争夺。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8.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最能准确反映此结论(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分析:《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成为最大获益者,美日矛盾进一步激化,后来导致日美战争的爆发。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山东问题,产生于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  )
A.国联会议 B.巴黎和会
C.海军军备会议 D.华盛顿会议
答案:D
解析:
分析: 1921 年 11 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 年 2 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中国山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角逐的整体格局的特点是(  )
①英、法、俄、德、美、日六强争夺   ②英、美、日三家争霸 
③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  ④中国问题是焦点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战后,俄国爆发革命;德国战败;法国削弱;大英帝国余威尚存。亚太地区美日矛
盾是主要矛盾,处于远东地区的中国成为焦点和争夺对象。故A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指导东亚行为的新原则,这些新原则包括:第一,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第二,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不再谋求新的在华特权和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的援助;第三,开放原则的国际化和制度化。经过两个多月,三十多轮的艰难谈判,中国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终于在1922年1月31日达成协议。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争执的“边缘”谈判宣告结束。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大家总希望和平以后万事复原,还有一种所谓永远和平的理想。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元气恢复,却是遥遥无期。永远的和平,更没有一个人能够保险。试就国际上情形而论,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愈结愈深。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确立了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原则,为国际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山东问题的解决;但也出现国际共管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亚洲情况分别举出战后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加深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矛盾加深带来的影响。
答案:亚洲:中国山东问题得不到解决。山东问题引发中国爆发五四运动;日本侵略势力也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解析:
分析:第(1)问注意限定词“对中国的影响”,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第(2)问“仇恨加深的表现”即史实,“这种矛盾”属承前省略的代词,需明确其指代的对象,然后解答其“影响”,结合亚洲情况回答,可以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回答中日民族仇恨加深的表现及影响。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2.一战前后英国与日本在亚太问题的勾结斗争复杂而又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把我们的海上政策建立在同日本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政策了。
——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
材料二 无论如何,你们已经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的葬礼
——华盛顿会议日本代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为什么反对英日结盟?
答案:原因:①日本的崛起使英国在远东地区受到排挤;②战后英国经济的衰落和对美国财政依赖使美、英两国成为抵制日本扩张的伙伴,政策迅速接近;③美国的压力,美国政界人士认为英日同盟保护了日本扩张,要求将其废除。
(2)材料二中“盛大葬礼”指什么?对日本有何影响?
答案:“盛大葬礼”指《四国条约》。
影响:日本扩张的野心受到了遏制,同时,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又得到了大国的承认。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确立,应怎样评价这一体系?
答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都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之上,具有不稳定性,它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只能暂时缓和各种旧有的矛盾,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随着新矛盾、新斗争日益激烈,原有平衡逐渐被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终将被颠覆,和平也随之不复存在。
解析:
分析:第(1)问,原因的分析,考生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注意从英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英国经济衰退和美国方面的压力等角度来思考;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四国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日同盟的解体;影响的作答,可从抑制日本扩张野心和日本权益的部分满足等角度来思考;第(3)问,评价要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角度来思考,不要遗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当即表示同意接受邀请?
答案:巴黎和会未解决日本侵占山东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存在矛盾,有利于中国解决主权问题。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与材料二相关的会议是如何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的。
答案:《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获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削弱了日本,增强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实力;《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要结合华盛顿会议的背景来思考回答。第(2)题从地图看出是亚太地区,可知是华盛顿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后亚太局势: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争激烈,日美矛盾最为突出,中国则是它们争夺的关键。
材料二
材料三 《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美矛盾最为突出”这种局面是怎样出现的?为抵制日本在亚太的势力,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首先做出了什么举措?
答案:出现: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太多利益,便把注意力集中于亚太地区,而日本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扩张了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并且还要继续扩大,造成美日矛盾尖锐。举措:签订《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争霸亚太地区的一大障碍。
(2)扼要叙述材料一、二、三之间的关系。
答案:关系:面对亚太地区的重重矛盾,美国为得到更多的利益,称霸亚太地区,首倡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而《五国海军条约》即为解决此问题而签订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海军地位的变化,指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变化:英国失去了世界第一海军大国的地位。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英国,经济地位下降;而美国经济实力大大超过了英国,使得美国足以能与英国抗衡。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需要抓住每则材料的中心,简单概括。第(3)题第一问要仔细审清表格,第二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分析原因。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华盛顿体系的构建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动——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
答案:美日之间的矛盾。
(2)引用材料一中的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
答案: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营谋特别权利”(或“不得谋取……优越权力”或“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即取消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3)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明“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是否能真正得到调整。
答案:不会。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条约》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以上条约都限制了日本的发展,但日本并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埋下了下一场战争的火种。
解析:
分析:第(1)问首先根据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判断材料一是《九国公约》,结合其背景分析是针对美日矛盾,材料二中“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也可以判断是美日两国。第(2)问可围绕材料中“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等信息,从直接限制和真正含义等角度进行归纳。第(3)问深化对材料的认识,华盛顿会议加深了美日之间的矛盾,日本没有放弃称霸野心,埋下了更大的战争祸根,列宁的分析是正确的。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