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缓和与对抗交替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缓和与对抗交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8 18: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四单元
第17课缓和与对抗交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历任领导人进行了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但他们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真正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只是对该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最终阻碍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尼克松期间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最大不同是(  )
A.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B.对苏采取“缓和”战略
C.美在争霸中全面收缩 D.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
答案:B
解析:
分析:尼克松时期,美国在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对苏采取“缓和”政策,杜鲁门时期美国挑起“冷战”,对苏采取强硬政策,C项“全面收缩”错误,美国为确保争霸重点欧洲,从亚洲越南撤军,实行战略收缩。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尼克松与杜鲁门外交政策的对比,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3.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强调边界不可侵犯原则 B.规定禁止使用武力威胁
C.拒绝承认国家领土现状 D.提出文化教育领域合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 C项错误,《赫尔辛基宣言》承认国家领土政治现实。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有学者认为历史选择有时“是一项最费思量最耗能量最具荒诞的劳作。向北走的努力,有时得到的只是来到南端的结果。”下列史实中,和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绥靖政策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欧安会的召开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的意思是说有的历史选择主观努力和客观结果完全是南辕北辙。在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A、B、C三项都属于这种情况,相比较而言,D项与这一说法最不相符,以为欧安
会的召开的目的是维护欧洲安全,客观结果是使东西欧洲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
缓解。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5.下列有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与阿富汗政变直接相关 B.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
C.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 D.说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美苏关系对抗再次升级,美国总统卡特重新强调实力和对苏联军事遏制,美苏关系再次跌入深谷,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美国“卡特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遏制政策(  )
A.强调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B.放弃与苏联的对话和谈判
C.主张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 D.要求对苏联实行外交孤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里根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等各种手段遏制苏联,故C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对外政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应该是:见山不是山,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即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而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从“尼克松主义”到“卡特主义”,说明( )
A.美、苏关系由缓和到再度紧张
B.美、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
C.美国要收缩海外力量
D.美对苏战略转为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对方的“缓和”战略
答案:A
解析:
分析:“尼克松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趋势,而“卡特主义”主张用武力遏制苏联,使美苏关系陷入低谷,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颠倒了二者关系;C项是“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卡特主义”是用武力遏制苏联,强调的是实力和军事遏制,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9.里根当选总统后,于19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联的战略上看,实施“星球大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B.带动美国科技的发展
C.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美苏争霸到了80年代,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在核威慑和核军备战略方面,
打算通过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从对苏联的
战略上看”可排除B项,A、D两项仅是直接目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下图是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 B.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
C.苏联改变了对美国的政策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图片反映的是美苏争霸趋于缓和的阶段,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时说,1989年11月9日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幸运的一天”。“最幸运”是因为( )
A.雅尔塔体制彻底瓦解 B.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C.东西方“冷战”关系终于结束 D.德国揭开了国家再次走向统一的序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墙为德国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1990年10月两德终于实
现了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2.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看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
力的其他体系”,这句话很明显是在夸赞资本主义的好处 否认社会主义。“世界性的意识形
态斗争不再存在”这句话是在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已经结束。。而这一切都发生在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因此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实行全面收缩战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里根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B.戈尔巴乔夫具有和平思想
C.前苏联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 D.美国尖端科技占优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困难,对于美苏争霸中的军备竞赛力不从心,于是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放弃了早期扩张的部分所得。A、D两项是外因,B项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收缩外交的原因,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4.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目的在于 (  )
A.改变美国全球的霸主地位
B.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要符合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美国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将其对外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但这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选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尼克松的对外政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5.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  )
A.加紧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B.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进程
C.寻求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D.力求维持在阿富汗的侵略利益
答案:C
解析:
分析:戈尔巴乔夫外交战略上推行全面缓和,并采取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缓和中苏关系、从阿富汗撤军等措施。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动不同的是 (  )
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 
③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④新旧国际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制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都是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实现的,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苏联的解体直接引发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而此过程是通过各国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局面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导致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因此, B 项是正确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归纳、对比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失败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适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东欧社会主义模式不成熟,缺乏经验,发生了东欧剧变,但这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在
全球的失败。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并且发展迅速。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8.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还有许多人没有摒弃冷战思维,如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冷战思维最本质的特点是(  )
A.意识形态的对抗 B.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C.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D.依靠军事组织维护各自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
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
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冷战思维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
材料的主旨。
19.2009年4月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当日在伦敦共同宣布,两国政府希望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于今年12月到期前就削减战略武器问题达成新的协议。20世纪70年代美苏在战略核武器问题已达成协议,这说明 ( )
①美国拥有战略优势 ②美国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③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竞争重点发生转移 ④苏联经济已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增长,特别是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并采取积极进攻战略;美国则调整战略,整个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因此①的叙述是错误的,②则正确;苏联因发展战略核武器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但不是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故④错误;鉴于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超过了自己,美国把竞争重点放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拖垮苏联经济。可知③是正确的。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答案:A
解析:
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而是提倡以“民主社
会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片面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背离了社会主义原
则,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我们从中应吸取的最大教训是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教训,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苏联。“冷战”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答案: (2)①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②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3)你认为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答案:国家利益。
解析:
分析:第(1)问从引文“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中的时间信息中得出问题的答案。第(2)问结合时间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关苏争霸态势处于守势来思考。第(3)问要从国家外交政策的本质考虑。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制止进攻性力量的增长,将开始严密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转回。
本国的政策是把从古巴对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任何核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做出充分的报复性的反应。
——肯尼迪关于封锁古巴的演说(1962年10月22日)
材料二 ……因此,怎么可以得出您现在所做出的那种完全不正确的解释,也就是说,古巴的武器是进攻性的 古巴领土上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这一点我请您相信,而且,我们是应古巴政府的请求才把武器运往古巴的,纯粹是为了防御。可您却还在说这是进攻性武器。只要不发生入侵古巴或袭击苏联和我们的其他邻国的事情,这些武器当然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因为它们没有攻击目标。
——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962年10月26日)
材料三 ……我认为,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应当十分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例如我们根据东南亚条约组织对泰国的条约义务;但是,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自己承担起解决的责任。
——尼克松在关岛关于亚洲政策的讲话(1969年7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这次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焦点:苏联运到古巴的导弹是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它们是否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说明:苏联军事力量还处于劣势,战略优势在美国。
(2)根据材料三,指出“尼克松主义”(“关岛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这一新外交方针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答案:内容: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但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安全的全部责任;美国鼓励盟国自己承担起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
背景: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
目的:维护美国霸主地位,调整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概括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争论的焦点,这次危机的结果说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苏联军事力量还处于劣势。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主义”的核心内容、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1962年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是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 的“领导责任”。
——里根的讲话
(1)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案: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2)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答案: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据材料三,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答案: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答案: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着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
解析:
分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的时间及当时的主要形式。第(2)题注意材料二的时间及尼克松面临的严峻形势。第(3)题可从双方国力变化的角度分析。第(4)题注意应用“国家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关系”的理论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秋,以美国情报局前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一份题为《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体系,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
材料二 “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衡。……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 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的重要领域,里根政府想到了“以高技术计划盘活政治经济格局的高招”。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
答案:第三次科技革命。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有哪些目的。
答案: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答案: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背景。
答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战略,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解析:
分析:第(1)、(2)题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要结合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来回答。第(4)题,在回答时要将所学知识正确迁移,并结合材料信息组织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德国《明镜周刊》9月28日报道,今年10月3日是东西德统一2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德国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的日子。届时,德国政府将向法国政府交付6 870万欧元(6.23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
——国际在线2010年9月29日专稿
材料二 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表示:“柏林墙被推倒20周年提醒我们,能够让德国统一和欧洲团结,是多么难以置信和幸运。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从来没想过柏林墙在我有生之年会倒下。”“德国统一仍未完成……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无法达到(德国东部和西部)生活质素的平等。”
——金羊网2009年11月10日《柏林墙倒塌
20周年,默克尔:德国统一仍未完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争赔款形成的原因。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率先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等同盟国战败投降;1919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强迫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在军事、殖民地、领土、赔款等方面进行了严厉处罚;后来,德国被要求支付给战胜国巨额赔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是如何出现的。概括1871年和1990年德国统一的共同影响。默克尔认为“德国统一仍未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苏等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在美、苏两国冷战下,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20世纪60年代,东德修建起柏林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共同影响: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和国际关系的格局。
原因:两德虽然统一,但德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素仍然有较大差距。
解析:
分析:第(1)题要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起国、结果以及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处罚进行分析说明。第(2)题第一问可以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以及“柏林墙”的修建分析作答;第二问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等角度分析;第三问要联系德国统一后,东部德国和西部德国的状况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