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情境教学】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09:13:16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辩论之趣。

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这两个人就是庄子和惠子。
今天,我们将观看这场辩论,召开班级讨论会,进行情境表演,分享阅读感悟。
任务情境
读千古之辩
活动一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辩手介绍
惠子
惠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辩手介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rǔ)/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朗读正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悠闲自得
濠水上的桥
一种白色小鱼

怎么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译文注释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
本来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译文注释
固然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本源
疑问代词。哪里
已经
译文注释
析千古之辩
活动二
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庄子:知
正方观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不知
反方观点:子之不知鱼之乐

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辩题展示
情境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双方在论辩中的语气变化。
辩论重演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轻松愉悦
反问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超然
赏析辩术: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结合具体语句,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赏析辩术
第一回合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本回合,庄子避开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据理力争,足见他的机智。
辩论之术一:避其锋芒,反守为攻
赏析辩术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庄子,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
辩论之术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二回合
赏析辩术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从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辩论之术三:回转话题,偷换概念
第三回合
辩手评选: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谁负?
从故事的结果和讲述人的角度看,庄子胜。
结尾处,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辩手评选
从逻辑上,惠子胜。
惠子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偷换概念,才得以在争论中维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
悟千古之辩
活动三
感悟辩论
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文中的“鱼之乐”,其实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感悟辩论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庄子
智辩重欣赏
好辩重分析
惠子
在这场巧妙绝伦的辩论中,你更欣赏谁
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一:欣赏庄子
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示例二:欣赏惠子
“从庄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宽容。
悟千古之辩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的更通透。”
易中天
于丹
《庄子心得》
如今,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应以一种诗意的眼光、从容闲适的心境来看待世界。让我们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悟千古之辩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1)请循其本( )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追溯
已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庄子〉两则》中的第二则,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庄子有所了解,这篇文章也比较简单,故通过设计活动分析讨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技巧,进一步解读庄子的人生智慧。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辩论之趣。
3.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体会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辩论之趣。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这两个人就是庄子和惠子。
今天,我们将观看这场辩论,召开班级讨论会,进行情境表演,分享阅读感悟。
活动一:读千古之辩
辩手介绍: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辩手介绍:惠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rǔ)/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疏通文意:A.对照注释,解释重点字词。B.同桌合作,快速翻译课文
活动二:析千古之辩
1.辩题展示: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正方观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反方观点:子之不知鱼之乐
2.情境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双方在论辩中的语气变化。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轻松愉悦)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问质疑)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针锋相对)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胜券在握)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从容超然)
3.赏析辩术: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结合具体语句,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辩论之术一:避其锋芒,反守为攻
本回合,庄子避开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据理力争,足见他的机智。
辩论之术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庄子,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
辩论之术三:回转话题,偷换概念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从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4.辩手评选: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谁负?
从故事的结果和讲述人的角度看,庄子胜。
结尾处,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从逻辑上,惠子胜。
惠子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偷换概念,才得以在争论中维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
活动三:悟千古之辩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文中的“鱼之乐”,其实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2.在这场巧妙绝伦的辩论中,你更欣赏谁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名家点评:
易中天:“从庄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宽容。”
于丹:“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的更通透。”
师:如今,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应以一种诗意的眼光、从容闲适的心境来看待世界。让我们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1)请循其本( 追溯 )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已经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