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其二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目
录
目
录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
01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02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思考读书的意义,认识读书的价值, 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03
导入新课
01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整体感知
02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字词积累
jué
jiè
qū
jiáo
huò
cūn
càn
lī
要诀
劝诫
曲解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马南邨
王粲
哩
不求甚解:
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开卷有益: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文体知识
1.论证的方式:
立论和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文体知识
3.批驳的方法
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1)直接批驳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文体知识
4.一般论证思路
树靶子
(树立想要反驳的观点)
射靶
(进行批驳)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文体知识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1.作者树立的靶子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理由。
研读课文
03
研读课文
1. 作者是如何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的?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首先,
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
其次,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再次,
研读课文
1. 作者是如何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的?
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最后,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结上文
援例子、引语录
研读课文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1)道理论证
研读课文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2)举例论证
合作探究
04
合作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读书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 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合作探究
2.《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何异同?请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不求甚解》
课文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谈读书 》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课文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谈读书 》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都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前者论述较为 全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闻释说明
合作探究
课文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不求甚解》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都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后者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确立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
合作探究
3.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敲。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05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读书意义
文字可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板书设计
不
求
甚
解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
分
析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不
拘
表
象
把
握
实
质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
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第四单元《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3.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思考读书的意义,认识读书的价值, 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二、整体感知:
1.题目释义: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2.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3.字词积累
4.文体知识
(1)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3)批驳的方法
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5.初读课文
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树立的靶子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理由。
三、研读课文:
1. 作者是如何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
一是读书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何异同?请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3.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预设: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敲。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五、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