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课堂】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松鼠课堂】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09:21:10

文档简介

《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审题立意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第三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谋篇布局”准备,二者一脉相承。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但部分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审题不全面、立意不深刻、跑题等现象。他们对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方法指导,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写作理论理解较难,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素养目标
1、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和要求。
2、学会不同类型写作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3、能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实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写作的审题立意技巧。
难点:根据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立意,将审题立意的结果应用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避免跑题、偏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写作实践法
六、设计意图
以作文比赛落选为例,引出“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会审题”、“学会立意”、“写作实践”三个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例如“美丽的误会”、“初中生活二三事”、“生活是一面镜子”等,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练习题的设计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猫头鹰和斑鸠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立意练习,为最后的写作实践做好铺垫。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最近,小意满怀希望参加了一个作文比赛,但在初赛就落选了。评委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文不对题。谁能帮他分析分析问题的症结?
“文不对题”的意思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与题目或主题不相符合,即所写或所说的内容与应该讨论的主题不一致。小意落选的理由是他写的作文内容与主题不匹配,是审题立意的问题。
为什么小意的作文会“文不对题”?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和立意。
(二)齐读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和要求。
2、学会不同类型写作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3、能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实践。
(三)活动一:学会审题——慧眼识题
1.何为审题?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审题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确保写作内容准确、有效和有针对性的重要因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如何审题?
①审题应全面、细致,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例1:《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例2:《初中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初中生活”界定了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小学或者幼年时候的故事;“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来写,不要只记叙一件事,也不要拉拉杂杂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②审题应客观、准确,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正确理解题目的意义。
例:《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
3.审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只猫头鹰因叫声不被人喜欢而决定搬家的故事。斑鸠认为除非猫头鹰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这个故事的本意是: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
2.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①对待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②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则需要改变自己;
③当自己在某一环境中难以适应,无法得到人们认可时,主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④惟有自我反省,才能有所进步。
技法点拨——
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首先应该仔细审读材料,准确、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含义。其次根据材料意义确定中心,最后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四)活动二:学会立意——意在笔前
1.何为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立意通常在审题之后,是写作过程的第二步。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决定了文章的深度与亮点。
2.如何立意?
①立意要明确。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所以文章的态度必须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正确、积极、鲜明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例:《岳阳楼记》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
②立意要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努力挖掘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进一步分析其社会意义。
例:《孔乙己》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孔乙己个人悲剧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个体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问题。
③立意要新颖。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习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例: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五)活动三:写作实践——妙笔生花
请同学们完成作文后,根据以下量表,评价打分
作文评价量表
角度 评分标准 自评 互评
审题 立意 内容充实,突出中心,详略得当 立意新颖、深刻,情感积极向上 ☆☆☆☆☆ ☆☆☆☆☆
结构 结构完整,逻辑分明,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 合理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 ☆☆☆☆☆ ☆☆☆☆☆
语言 语言准确或生动 议论文论据充分,论证多样 记叙文中能够恰当运用细节描写或修辞手法 ☆☆☆☆☆ ☆☆☆☆☆
其他 字数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美观 ☆☆☆☆☆ ☆☆☆☆☆
1.写作实践二
同学们,打开课本看写作实践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技法点拨——
材料主题:
①对待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②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则需要改变自己;
③当自己在某一环境中难以适应,无法得到人们认可时,主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④惟有自我反省,才能有所进步。
分析、比较这些主题,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写作时不要跑题、偏题。
例文:
反省——成功的基石
轻轻打开一扇窗,静静啜饮一口茶,让窗外栀子花香与茶中馥香一道,伴我沉思,伴我品味反省的味道。
——题记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让生命之树永远茁壮。
叹——花落无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演绎了人间的悲欢情愁,“玉带枕中撞”林黛玉,柔情中透露着一丝倔强,智慧中不乏一丝高傲。命中注定你的悲剧,含泪葬花是你凄婉的结局。
黛玉,你何不反省一下,倘若自己多一丝旷达,少一份忧郁;倘若自己多一丝宽容,少一分小气,也许可以续写人生的喜剧。
赏——真情无语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国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爽,梧桐雨点点愁。”李清照你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曾与丈夫对酒当歌,欢畅淋漓,然而你也是不幸的,中年之后,独自悲秋,与你相伴的唯有愁。
清照,你何不反省一下,人生无常,寂寞常有,倘若你放开心胸,笑对人生,又怎会落得肠断无人诉,人比黄花瘦。
品——壮志无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独处汨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亲情,诉说自己的报国壮志,你纵身一跃,构成了最美的弧线。
屈原,你何不反省一下,既然皇帝昏庸,君王无能,你何必留恋,何必担忧。胸怀大志,也许这才是你人生的追求。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叹黛玉花落,赏清照真情,品屈原壮志,反省之花如影随形。
漫漫青青大道,我若有所思,反省是一朵娇艳美丽的花,反省,让我学会旷达,让我学会乐观,让我拥有豪情,反省,装点我们的人生,滋味无穷!
点评:
本文立意明确,以“反省”为核心,将反省与人生智慧、情感态度和壮志联系起来,使得立意不仅限于表面的自我批评,而是深入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
论据丰富且具有代表性,选取了林黛玉、李清照和屈原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富含深刻的反省意义,能够很好地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三个小标题对应三个历史人物故事,形成了并列式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穿插了古诗词,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
2.写作实践三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
1.“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
素材链接: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似的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选自杉美树子《只要翻过那座山》)
例文:
翻过那座山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山峰,它们阻挡着前行的道路,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决心。翻过那座山,或许意味着挑战自我,或许意味着实现梦想,更或许意味着人生的转折与成长。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们决定去郊外的一座小山进行徒步旅行。起初,我们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但随着路程的增加,疲惫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山势越来越陡峭,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汗水浸湿了衣服,呼吸也变得急促。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继续前进,是否能够翻过这座山。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前面的队友们,他们虽然同样疲惫,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我想起了我们出发前的决心,我们要一起翻过这座山,一起看到山那边的风景。我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背包,继续前进。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但每一步也都让我更加坚定。
最终,我们成功地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我们俯瞰着脚下的风景,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们互相击掌庆祝,分享着彼此的喜悦。那一刻,我明白了,翻过那座山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像是一座座山,它们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翻过那座山,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实现自我超越。
翻过那座山,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气,也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这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勇敢地翻过那座山。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题目“翻过那座山”,通过叙述一次具体的登山经历,展现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变化。作者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山,而是将其引申为更深层次的人生挑战,立意积极向上,深刻且具有启发性。
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描述细腻,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体验。文中抓住了登山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如“汗水浸湿了衣服,呼吸也变得急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六)活动小结
审题是写作的起点,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更要洞察其深层含义。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了我们写作的方向和深度。只有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符合写作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七、板书设计
写作 审题立意
审题:全面细致,客观准确
立意:中心明确,内涵深刻,独树一帜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审题立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并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范例,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共32张PPT)
写作
审题立意
最近,小意满怀希望参加了一个作文比赛,但在初赛就落选了。评委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文不对题。谁能帮他分析问题的症结?
“文不对题”的意思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与题目或主题不相符合,即所写或所说的内容与应该讨论的主题不一致。小意落选的理由是他写的作文内容与主题不匹配,是审题立意的问题。
情景设置
素养目标
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和要求。
学会不同类型写作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能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实践。
学会审题 慧眼识题
活动一
审题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确保写作内容准确、有效和有针对性的重要因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何为审题?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1.审题应全面、细致,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如何审题?
例:
《初中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初中生活”界定了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小学或者幼年时候的故事;“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来写,不要只记叙一件事,也不要拉拉杂杂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如何审题?
例:
《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
2.审题应客观、准确,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正确理解题目的意义。
如何审题?
例: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审题练习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只猫头鹰因叫声不被人喜欢而决定搬家的故事。斑鸠认为除非猫头鹰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
2.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①对待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②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则需要改变自己;
③当自己在某一环境中难以适应,无法得到人们认可时,主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④惟有自我反省,才能有所进步。
技法点拨
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应该仔细审读材料,准确、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含义。其次根据材料意义确定中心,最后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学会立意 意在笔前
活动二
立意通常在审题之后,是写作过程的第二步。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决定了文章的深度与亮点。
何为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岳阳楼记》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
1.立意要明确。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所以文章的态度必须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正确、积极、鲜明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如何立意?
例:
《孔乙己》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孔乙己个人悲剧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个体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问题。
2.立意要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努力挖掘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进一步分析其社会意义。
如何立意?
例:
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3.立意要新颖。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习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如何立意?
例:
写作实践 妙笔生花
活动三
请同学们完成作文后,根据以下量表,评价打分。
角度 评分标准 自评 互评
审题 立意 内容充实,突出中心,详略得当 立意新颖、深刻,情感积极向上 ☆☆☆☆☆
☆☆☆☆☆

结构 结构完整,逻辑分明,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 合理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 ☆☆☆☆☆
☆☆☆☆☆

语言 语言准确或生动 议论文论据充分,论证多样 记叙文中能够恰当运用细节描写或修辞手法 ☆☆☆☆☆
☆☆☆☆☆

其他 字数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美观 ☆☆☆☆☆ ☆☆☆☆☆
作文评价量表
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实践二
技法点拨
明确论点
拟写题目
确定结构谋篇布局
论据准确论证多样
①对待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②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则需要改变自己;
③当自己在某一环境中难以适应,无法得到人们认可时,主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④惟有自我反省,才能有所进步。
分析、比较这些主题,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写作时不要跑题、偏题。
材料主题
例:
反省——成功的基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演绎了人间的悲欢情愁,“玉带枕中撞”林黛玉,柔情中透露着一丝倔强,智慧中不乏一丝高傲。命中注定你的悲剧,含泪葬花是你凄婉的结局。
黛玉,你何不反省一下,倘若自己多一丝旷达,少一份忧郁;倘若自己多一丝宽容,少一分小气,也许可以续写人生的喜剧。
轻轻打开一扇窗,静静啜饮一口茶,让窗外栀子花香与茶中馥香一道,伴我沉思,伴我品味反省的味道。
——题记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让生命之树永远茁壮。
叹——花落无言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国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爽,梧桐雨点点愁。”李清照你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曾与丈夫对酒当歌,欢畅淋漓,然而你也是不幸的,中年之后,独自悲秋,与你相伴的唯有愁。
清照,你何不反省一下,人生无常,寂寞常有,倘若你放开心胸,笑对人生,又怎会落得肠断无人诉,人比黄花瘦。
赏——真情无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独处汨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亲情,诉说自己的报国壮志,你纵身一跃,构成了最美的弧线。
品——壮志无声
屈原,你何不反省一下,既然皇帝昏庸,君王无能,你何必留恋,何必担忧。胸怀大志,也许这才是你人生的追求。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叹黛玉花落,赏清照真情,品屈原壮志,反省之花如影随形。
漫漫青青大道,我若有所思,反省是一朵娇艳美丽的
花,反省,让我学会旷达,让我学会乐观,让我拥有豪情,反省,装点我们的人生,滋味无穷!
本文立意明确,以“反省”为核心,将反省与人生智慧、情感态度和壮志联系起来,使得立意不仅限于表面的自我批评,而是深入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
论据丰富且具有代表性,选取了林黛玉、李清照和屈原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富含深刻的反省意义,能够很好地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三个小标题对应三个历史人物故事,形成了并列式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穿插了古诗词,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
点评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实践三
提示:
1.“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考。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
素材链接
(选自杉美树子《只要翻过那座山》)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似的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山峰,它们阻挡着前行的道路,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决心。翻过那座山,或许意味着挑战自我,或许意味着实现梦想,更或许意味着人生的转折与成长。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们决定去郊外的一座小山进行徒步旅行。起初,我们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但随着路程的增加,疲惫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山势越来越陡峭,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汗水浸湿了衣服,呼吸也变得急促。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继续前进,是否能够翻过这座山。
例:
翻过那座山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前面的队友们,他们虽然同样疲惫,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我想起了我们出发前的决心,我们要一起翻过这座山,一起看到山那边的风景。我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背包,继续前进。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但每一步也都让我更加坚定。
最终,我们成功地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我们俯瞰着脚下的风景,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们互相击掌庆祝,分享着彼此的喜悦。那一刻,我明白了,翻过那座山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像是一座座山,它们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翻过那座山,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实现自我超越。
翻过那座山,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气,也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这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勇敢地翻过那座山。
这篇作文紧扣题目“翻过那座山”,通过叙述一次具体的登山经历,展现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变化。作者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山,而是将其引申为更深层次的人生挑战,立意积极向上,深刻且具有启发性。
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描述细腻,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体验。文中抓住了登山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如“汗水浸湿了衣服,呼吸也变得急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点评
审题是写作的起点,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更要洞察其深层含义。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了我们写作的方向和深度。只有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符合写作要求,不
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