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18 10: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第16个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下列叙述符合合理用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利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的优势毁林开荒,种植水稻
B.在城市郊区大量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C.大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提高草场利用率
D.扩大城市规模,把大量农业用地变为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入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入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四个选项中,毁林开荒、超载放牧、把大量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不属于可持续发展。而在城市郊区大量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属于可持续发展。
点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观。
下图“中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完成2—3题。
2.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是( )
A.新疆 B.内蒙古 C.西藏 D.宁夏
答案:A
解析:
分析: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现状饼状图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得比例最大,所以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新疆。
点评:结合题干要求,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3.全球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全球降水量减少 B.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C.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D.农民进城、土地抛荒
答案:C
解析:
分析: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全球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使地表缺乏植被保护造成的。
点评:注意题干中的“人为原因”,分析解答即可。
读中国、美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回答4~5题。
4.图中表示中国耕地总面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分析:从陆地总面积看,我国是960万平方千米,美国是937万平方千米,我国比美国略多。但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比美国多,而且干旱、高寒地区分布广,所以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少于美国。
点评:充分认识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情。
5.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于美国的原因是( )
A.中国的陆地面积多于美国 B.中国平原面积广阔
C.中国耕地总面积少于美国,人口数量远大于美国 D.美国“人多地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达1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美国人口是3.1亿,我国人口数量远大于美国,而耕地总面又比美国少,所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于美国。
点评:充分认识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情。
6.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众多的河湖发展淡水养殖
B.在内蒙古高原利用夏季高温的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水果
C.在西双版纳利用丰富的热量资源大量种植棉花
D.在山地迎风坡利用降水较多的优势大面积种植水稻
答案:A
解析:
分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入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入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四个选项中,在内蒙古高原种植热带水果、在西双版纳种植棉花、在山地迎风坡种植水稻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众多的河湖发展淡水养殖符合可持续发展。
点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观。
读我国某地区1976年与2010年同一比例尺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A.晋 B.冀 C.新 D.苏
答案:D
解析:
分析:读图可知该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所以该地应该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选项中位于南方地区的省区是江苏省,简称苏。
点评:结合题干要求,然后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8.该地区农业结构的合理变化反映出农作物的种植应( )
A.因地制宜 B.节约用水 C.推广良种 D.出口创汇
答案:A
解析:
分析: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读图可知,我国某地区2010年农业结构发生了合理变化,它们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种植了水稻;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了林业(果树、树木);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了畜牧业(牛场、畜牧区)等。这种农业结构的合理变化反映出农作物的种植应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点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9.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2%的耕地和林地。我国西部地区的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青藏高原区光照虽充足,但高而寒冷,土地生产力较低。所以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点评: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评价一个地方土地的生产力。
10.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其中最大的天然林区是东北林区,第二大天然林区是西南林区,东南林区是人工林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较为简单,牢记知识点解答即可。
读下表我国某地区地形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回答11—12题。
地形类型 占土地面积比例 海拔(米) 粮食作物
平原 20% <200 水稻
丘陵 60% 200~500 水稻、冬小麦
中、低山 15% 500~3000 春小麦、马铃薯
高山 5% >3 000
11.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丘陵 C.中、低山 D.高山
答案:B
解析:
分析:读图可知,该地区平原占20%,丘陵占60%,山地占20%(中、低山占15%,高山占5%),所以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形类型是丘陵。
点评:结合题干要求,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解答即可。
12.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 D.水土流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地区。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点评:结合题干,分析图表信息解答即可。
1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的高原、盆地 B.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C.南方的山地、丘陵 D.北方的高原、山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地区。北方半湿润地区以旱地为主;南方湿润 地区以水田为主;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牢记知识点解答即可。
14.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林地比重大 B.荒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D.大力植树种草,土地沙漠化消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东部为季风区,半湿润、湿润地区,这一地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以耕地为主,山地以林地为主;北方半湿润地区以旱地为主;南方湿润 地区以水田为主;大力植树种草,并不能使土地沙漠化消失。
点评:本题综合性比较强,但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5.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其选项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①水田②林地③旱地④荒地 B.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草地
C.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草地 D.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林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国各类型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 农、林、渔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 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集中了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
点评:熟练掌握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
二.填空题
16.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可以把土地分为 四种类型。
答案: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解析:
分析: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的利用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牢记知识点解答即可。
17.我国三大林区是指 。
答案:东北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
解析:
分析: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其中最大的天然林区是东北林区,第二大天然林区是西南林区,东南林区是人工林区。
点评:熟练掌握我国三大林区的名称和分布。
18.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是 。
答案:东北林区
解析:
分析: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其中最大的天然林区是东北林区,第二大天然林区是西南林区,东南林区是人工林区。
点评:熟练掌握我国三大林区的分布和名称。
19.我国占比例最大的土地资源类型是 。
答案:草地
解析: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其中草地占41.7%,林地占18.2%,耕地占13.6%,所以我国占比例最大的土地资源类型是草地。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20.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 。
答案: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解析:
分析:我国各类型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 农、林、渔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 毫米的西部、北部内陆地区。这里集中了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
点评:熟练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名称和分布。
三.综合题
21.读漫画“愁”,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母亲为何发愁?
答案: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如何养活人口而发愁
(2)这幅漫画揭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
(3)我国是否存在这些问题?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存在|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建设用地增加,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4)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
答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护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单产
解析:
分析:(1)读图可知,代表人口的箭头向上,表示增长,而代表耕地的箭头向下,表示减少。所以地球母亲是因为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如何养活人口而发愁。(2)读图可知这幅漫画揭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人口和粮食问题。(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快速增加,建设用地增加,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4)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护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单产。
点评: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2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从外地移植“成年”树木,进行“快速”绿化,打造城市“森林带”。山东省某学校高价从海南岛买来两颗椰子树,栽种在校园的绿化广场。
材料二 “砍树开荒”漫画图
(1)阅读材料一,有何感想?请谈一谈你的看法。(至少答两点)
答案:破坏了“成年”树木原地的生态环境|“成年”树木成活率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树木移植要因地制宜
(2)看了漫画,请你提一个问题,不要求回答。
答案:小鸟如何生存 (水土流失离我们还远吗?土地沙漠化离我们还远吗?)
解析:
分析:(1)从外地移植“成年”树木,进行“快速”绿化,整个自然接的绿化面积并没有增加,虽改善了移植地的生态环境,但却破坏了移出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成年”树木成活率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在移植树木时要因地制宜,如材料一中的山东省时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生长温带树木,而椰子树是热带树木,不适合在山东省种植。(2)根据漫画提出问题即可。
点评:根据题干要求,阅读材料和漫画,分析解答。
23.读“中国在世界人口和耕地中所占百分比图”和“今后我国人口和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以占世界______%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_____%的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迹。
答案:7|21
(2)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人均耕地变化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
答案:增长|减少
(3)目前国家对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人口方面,把实行“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耕地方面,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答案:计划生育|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好耕地
分布特点
解析:
分析:(1)读图可知,目前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迹。(2)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增长是5亿人→11亿人→16亿人,因此可以看出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增长;而我国的耕地是17亿亩→15亿亩→6亿亩,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耕地变化的可能趋势是减少。(3)我国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同时建设用地增加,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因此在人口方面,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耕地方面,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好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点评: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图中信息解答即可。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从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我国共失去耕地0.67亿公顷,同时新开垦耕地0.54亿公顷,净减耕地0.13亿公顷。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只有5.4亿人,1983年增加到10.6亿人。这样,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解放初的0.18公顷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0.1公顷。
材料2:我国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约50万公顷,草场则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地沙漠化面积近1个世纪来扩大了500万公顷,其中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这样我国用材林面积由过去的8243万公顷下降到7958万公顷。
(1)材料1中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多选题)
A.住房占用大量耕地 B.过度放牧,草场超载严重
C.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 D.污水灌溉和污泥作肥料,土壤污染严重
答案:AC
(2)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除耕地总面积减少外,还有 。
答案: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造成材料2中森林、草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解决措施是 。
答案: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合理的利用森林和草地,划区轮牧,植树种草
解析:
分析:(1)阅读材料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我国共失去耕地0.67亿公顷,同时新开垦耕地0.54亿公顷,净减耕地0.13亿公顷”,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只有5.4亿人,1983年增加到10.6亿人。这样,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解放初的0.18公顷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0.1公顷”,说明人口增长造成住房占用大量耕地。(2)阅读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除耕地总面积减少外,还有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3)阅读材料二中的“其中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可知造成森林、草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解决措施是合理的利用森林和草地,划区轮牧,植树种草。
点评:结合题干要求,仔细阅读分析材料,理解解答。
25.读漫画“水患感恩”,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是对 资源(资源类型名称)的破坏,这种破坏对山区来说,造成的后果是 。
答案: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2)这种资源的破坏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造成的后果是 灾害严重。
答案:含沙量增大|洪涝
(3)要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 。
答案:合理砍伐树木|植树造林|保护水土
解析:
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现象,所以是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对山区来说,如果森林被大量砍伐,则地面因为缺乏植被保护,雨季时,降水量大,对地面冲刷严重,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2)由于乱砍乱伐,使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使河流中的含沙量增加。河流中的含沙量增加,则会使河流的蓄洪能力减弱,从而汛期时易造成洪涝灾害。(3) 对于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植树造林,划区砍伐,规定合理砍伐量,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点评:结合题干要求,观察并且分析漫画内容,理解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