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
平衡水中学状元笔记
考点突破五古代文化常识
了核心素养展示
课程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解读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
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本考点文化常识涉及
古代文化常识。
的面越来越广,重点考查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历史常识、礼制常识等。要在
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核心素养养成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知
识面的广阔度,为此,我们需要熟悉命题者在试题中关于古代文化常
识的设误类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心中有数。
一古代文化常识题命题“8设误”
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个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
职权范围。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名师点拨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文化常识是我们了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
解传永传统文化的重要
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
途径,作为新考纲的独
立考点、,体现了高考对
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
本部分知识的重视,这
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个考点、内容复杂,涵盖
面广,复习推度较大,
3.弄错官职任、免、辞
啸要明确复习策略,适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
当练习,把握规律,触
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
类旁通,
设误。如“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
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
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
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如“姻亲,指
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
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
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
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衡水中学状元笔记不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
高中·语文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名师点拨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
有一些模拟题的文
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
化常识命题有偏、准、
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
怪的现象,导致学生认
为文化常识考查面太
的,应是“殿试”。
广,付出与收获极不相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符,做题全凭运气,所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
以轻视甚至放弃本考点,
的备考.其实文化常识
难以区分。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
侧重“常”,也就是阅
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读文言文常用的知识,
8.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要侧重常用知识与课本
文化常识复习,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
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如“‘践阼’原指踏上古
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
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区分。
【备考必记卡片】
1古人的名、字号
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名师点拨
→对名、字知识要多
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
了解,这不仅关系到文
字,供平辈或晚辈称呼。
化常识备考,还关系到
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
弄清人物关系,读懂
抒发某种情感。有时,人们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也可称号。
文章
2.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是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根据其
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算
名师点拨
→滋号复习注意哪些
是盖棺定论。分为三类:
人有谥号以及谥号和谥
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号的区别·
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同情的意味。
谥号与庙号区别:
恶谥,如:厉、灵、炀,含有批评的意思。
称呼中有”祖””宗”
都是庙号,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
称祖,后继者称宗,但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
帝才都有了庙号,所以唐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在称呼时,庙号常
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皇帝的全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用来表示年
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汉武帝以前无年号,史书中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
称。明代以前,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两朝
的皇帝多称年号,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3.陛下、殿下、麾下、足下、阁下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
者,因群臣进言时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对王侯或皇太子的尊称。唐以后只称皇太子、皇太后、皇后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