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12: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音频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线上课堂!大家知道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人物。如岳飞、辛弃疾、陆游,还要文天祥。他们擅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这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出示课题:过零丁洋]
2、作者简介
(ppt展示)
文天祥(1236—1283)(1236—1283),江西吉安人,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20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临安危急,文天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1278年冬, 在广东兵败被俘。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写作背景
(ppt展示)
这首诗是一首咏志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听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根据朗读示范把握字音、节奏及情感基调。(ppt展示)
正音:干戈(ɡān ɡē) 惶恐(huáng kǒng)
三、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在朗读录音的示范下,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朗读这首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蕴。
(一)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
①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②过:路过、经过。
明确:路过零丁洋.
(二)学习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理解难点实词:
①经:经,经书;一经指一种经典。可见,文天祥他是读书之人。
②遭逢:不是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拓展资料:
隋朝以来,一个人要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必须刻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经”。1256年,文天祥20岁考中状元,出仕做官。但是奸臣当道,刚开始只是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直到1276年40岁时才官至丞相。
明确:首句文天祥追述了早年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2、理解难点实词:
① 干戈:指两种兵器,代指战争。
寥落:稀少,挺身抗敌的人日渐稀少,当时连太后都主张投降。
四周星:四年(从1275年正月勤王抗元到1278年12月被俘正好4年)。
拓展资料:
文天祥生活的南宋末年,正是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1275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京城临安。进攻京城意味着什么?南宋王朝灭亡在即。大军压境之际,在南宋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朝中大臣却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有很多人“主和”、“主降”。就在此时,39岁的文天祥正任赣州(江西)知府,他弃文从武,相应太后的勤王号召(“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他捐献、捐尽家中钱财,招兵买马组织起义军。在作战中,因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很多官员隔岸观火,他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1276年,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丞相害怕,连夜逃跑,文天祥被调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惧怕元军武力,他痛骂元军,被扣留。后逃出,继续组织部队与张世杰等人对抗元军,终因寡不敌众,1278年12月,战败被俘,这期间正好是四年。
明确:在如今兵器稀少,兵力薄弱的情况之下,文天祥已与元军苦苦抗争了四年。其中一个 “辛苦”,表明作者立志入仕报国,回顾发奋苦读的经历,感慨其中的辛酸 ;一个“寥落”,暗含着作者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慨,对投降派的谴责!
(三)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面对国家的破败和个人坎坷的命运,作者的心境是沉郁而凄凉的,而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心境的呢?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
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名存实亡,在“絮” 前着“风飘”,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就更显危急 ;自己的一生艰苦卓绝、坎坷不平,在“萍”前着“雨打”,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更显凄苦,这样可以更深切地表现出作者的家国之恨。
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国家灭亡了,个人还有什么依傍。在这里,作者将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颗——爱国心。
(四)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中的两个“惶恐”与“零丁”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他们的意思。
背景资料(ppt出示):
1、1277年,文天祥军队被元军打败,从惶恐滩一带撤退。惶恐滩,激流险恶,水势湍急,人们乘船渡过都惊恐害怕。他前临惶恐滩,后有追兵。同学们,对于文天祥来说考虑的是什么?如何能够闯过这就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这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可见当时形势险恶,他对当时国家的艰危时局忧虑不安。
2、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五岭坡被俘。1279年1月,元军率兵追击皇帝赵昺,文天祥被押解前行。元军主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仍在崖山坚持抗敌的张世杰。此时,随同他的将士多数已战死,军队溃散,家破人亡,一人被俘,个人境况危苦。路经零丁洋,他不免感叹自己——孤苦伶仃。
明确:这里所说的“惶恐”“零丁”其实是一语双关,既指“惶恐滩”“零丁洋”这两个地方,又指作者当时惶恐的处境和孤独的心境。诗人在这里将往昔的体验与今日的感受交错在一起,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五)诵读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丹心”“汗青”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联的意思。
明确: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永垂史册。
2、尾联表达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我们在诗的最后可以读出文天祥诚挚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被俘,他为了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已做好宁死不屈的准备,这种以死明志的决心、坚贞不渝的忠心、舍生取义的气节,今天我们再读再看,依旧不由得深深地为之感动和敬佩。
四、小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回想我国历史上,为拯救国家,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的英雄伟人很多,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衷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于世界。他们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无论以后身在何方,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五、作业布置。
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们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吗?请同学们任选其一,课后收集整理3个例子至你的随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