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六章
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为此,周恩来提出了(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韬光养晦”
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故A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故B项错误。“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韬光养晦”提出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会议指的是日内瓦会议,而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故A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材料中有英国、法国和苏联,故B项错误。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日内瓦会议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处理国际关系”“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A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一边倒”方针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故B,D项错误。“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方针,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4.毛泽东指出,“我们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不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建国初,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不结盟政策 B.“一边倒” 政策
C.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表明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故D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一边倒” 政策;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这段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平等地与一切国家建交的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平等地与一切国家建交的愿望,故B项正确。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6.毛泽东在出访前的前一个月反复告诉苏联人,他希望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以替代1945年苏联与国民政府之间的条约。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较量后,苏联终于做出巨大让步,同意与中国签订同盟条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当的是( )
A、体现了“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不利于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C、苏联的让步有基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考虑
D、中苏结盟有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他希望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替代1945年苏联与国民政府之间的条约”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苏联的让步有基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考虑;中苏结盟有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
7.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毛泽东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
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体现了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题干所给材料中“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③,④正确,应选B项。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①,②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 B.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C.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 D.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所所给材料中“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表明我国奉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依据所学,其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故D项正确。“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是指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中苏于1950年结盟,这与题干中“1949年”不符,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含义。
9.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果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B项正确。 “消除了”的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不结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于20世纪70年代从对抗走向缓和,这些与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不符,故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B项正确。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是对“另起炉灶”的理解;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是对“三大改造和1954年宪法”历史意义的阐述;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是对“一边倒”的理解,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点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
11.“会议坚信,本宣言和各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条款的实施,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从此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在国际和平大家庭中起他们的作用。”这次会议(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D.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从此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在国际和平大家庭中起他们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B项正确。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的亚非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1961年,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2.新中国成立后,便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这表明我国政府坚定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哪一外交方针( )
A.“反对霸权主义”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别起炉灶” D.“一边倒”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便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B项正确。反对霸权主义;“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
1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学他们”和所学知识判断。为改变近代中国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求同存异”军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方针或表现,故A,C,D项与题意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4.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示意图中可知,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受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的“全方位”;B项中的“唯一主体”与题干所给示意图不符,故错误。中欧、北欧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与“一边倒”方针不符,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示意图的主旨。
15.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
A.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C.指导处理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D.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所建立国际关系满足各方面利益,跨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广大的适用性,故A项正确。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故B,D项与题意不符。指导处理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与题干中“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符,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16.游艳丽在《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中论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下列解读与材料不符的是( )
A.过于倚重苏联使新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B.不利于中国利用更多的外部条件和良机发展自己
C.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对抗
D.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体现了“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不利于中国利用更多的外部条件和良机发展自己;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对抗,故A,B,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求同存异”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这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
18.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表明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故C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回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这一看法后来发展成为下列哪一方针( )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不结盟”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求同存异”、“一边倒”、“不结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某些历史学家认为,1950年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因为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而且也包含苏联方面的因素,即争取苏联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支持。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 B.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D.赢得战争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50年”“即争取苏联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支持”和所学知识判断。1950年中苏结盟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故B项正确。A项出现在1949年;C项出现在1953年,D项也出现在1953年,这些与题干中“1950年”不符,故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中苏结盟的历史意义。
二、材料解析题
21.斗争和妥协是政治史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4)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答案:(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通过民主改革实现;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2)表现:议会是权力中心;保留了国王的地位;限制国王的权力。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4)共同愿望:反对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策略:求同存异,不强调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均是不断“妥协”,不断调和的结果。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遵循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妥协,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3)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拙于制度创新”可归纳出材料三作者的观点。针对作者的这些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对作者的观点可以持“同意”,也可以持“不同意”。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评述。
(4)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四中“共同愿望”“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并结合“周恩来亚非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归纳即可。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主要体现在:①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②发展本国经济等。各方采取的一致妥协策略主要体现在:①国家间“求同存异”,不强调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②国家间应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尊重他国政治道路的选择等。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含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答案: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国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后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
结论: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树立了更强大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
结论:
解析:分析:材料一的观点根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得出材料一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边倒”外交政策在新中国初期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等。
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得出材料二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很多消极影响,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析。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一边倒”方针的历史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3.5)
材料二 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 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 可以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
——1954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做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外交思维的特点。
答案:(1)意图:根除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终结旧中国的一切屈辱外交,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做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内容:确立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序幕,渴望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关系缓和。
(3)以阶级斗争和革命思维引导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外交色彩;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但也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以“统一战线”思维来处理外交,改善了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统战”与“外交”的概念,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外交环境。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直接得出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即是根除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终结旧中国的一切屈辱外交,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中共做法主要包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背景,即内容:确立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序幕,渴望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关系缓和。(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外交指导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即是以阶级斗争和革命思维引导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外交色彩;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但也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以“统一战线”思维来处理外交,改善了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统战”与“外交”的概念,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外交环境。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历史背景。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以上图片:
(1)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的重点是什么?并分别列举其主要成果。
(2)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外交上,其他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绩,请补充说明
答案:(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的重点:
第一,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如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第二,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如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第三,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或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其他领域的成就: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如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民主政治领域,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所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领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如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第二,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如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等。
第三,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或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等。(2)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初期除了在外交领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就外,在国内经济建设和政治民主化建设领域也取得了比较可喜得成就。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指出材料中“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答案: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 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条外交方针指的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一边倒”方针的含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