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君子少年-【学习任务单】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君子少年-【学习任务单】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19: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单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学校准备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君子少年”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请你写一篇以“晒晒我班的牛人”为题的征文,并由此来开展“少年君子”评选活动。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字词积累,夯实基础任务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任务三:明确任务,做好规划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陋室铭》精读《爱莲说》精读《驿路梨花》精读《青春之光》精读 5课时
整合联读课 《驿路梨花》《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整合联读 1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选材方法指导任务二:写作实践 2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回顾课文,梳理概括任务二:回顾品味,运用手法任务三: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1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会写重点字词,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能够了解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3.了解单元学习任务,能做好学习规划。
【课前预学】
1.熟读本单元的课文。
【课中探究】
任务一:字词积累,夯实基础
自学 给五篇文章标注段落序号,自读文章,边读边勾画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识记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互学 小组讨论、整理易错字音、易错字形、重点词语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挑选音、形易错的词语出互测题(每一课至少整理3——5个易错点),同桌互相测评。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重点成语:
任务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自学 选择本单元中你最喜欢的一位作者,并向小组成员介绍他。
互学 小组成员互相补充作者介绍。
展学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对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
任务三:明确任务,作好规划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作好自己的学习规划。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熟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陋室铭》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短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课中探究】
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初读课文,读准以下字词的字音并看清字形,理解词意。
吾( ) 德馨( ) 苔( )痕 鸿儒( ) 调( )素琴 案牍( )
2.找出韵脚词(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音韵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
3.放慢语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任务二:细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同桌互助,扫除阅读障碍。
2.理解难句,把握全文大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孔子云:“何陋之有 ”
全文翻译:
3.美读课文,标出课文的三个层次,读出三个层次的不同感受。
4.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5.由形及神,把握“陋室”的真正含义。
提问:作者真的就只是在写陋室不陋吗 为什么
任务三:精读课文,赏析写法
请从文中任选一句,写一段赏析《陋室铭》的文字。
提示:可从文章的构思、层次、语句、手法等角度赏析。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提示:可从“德馨”体现在哪些地方,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
第三课时 《爱莲说》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课中探究】
任务一:初读,知文意
1.听范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任务二:再读,感形象
1.读课文第一段,请找出作者直接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笔下的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莲的?
2.思考探究。
(1)最能概括莲的形象的句子是哪句(原文)
(2)从作者的描写中,莲和君子有什么共性的地方?
(3)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对它们分别是什么态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任务三:品读,赏语言
1. 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2.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任务四:比读,学写法
通过比较《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总结全文。
1.学生背诵课文。
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试着写一个片段,通过某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四课时 《驿路梨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还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课中探究】
任务一:理解标题之美
研读标题,理解标题的美妙。
任务二:体会构思之妙
1.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略读全文,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概述,再按课文记叙的顺序概述。
(1)师解析。
知识积累:略读的阅读方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即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性地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确定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方法: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抒情议论等细节进行扫读。
(2)学生默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②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3)比较哪种写作顺序更好。
2.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1)师解析。
确定阅读重点:情节中的悬念和误会。
知识积累: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2)学生快速略读课文,找出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熟读课文。
第五课时 《驿路梨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2.品读课文,弘扬雷锋精神。
【课中探究】
任务一:细读文段,品析小说之美
1.细读第1-2自然段,品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批注: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批注:
2.细读第7-12段,这一部分作者对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3.品析梦境在文中的作用。
任务二: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理解并批注“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联系现实,请你以“我心中的梨花”为题,写写新时代梨花精神,完成一篇小作文。
第六课时 《青春之光》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抓住小标题等关键信息,梳理黄文秀的感人事迹。
2.通过品析人物的多面描写,感受黄文秀的人物形象。
3.思考黄文秀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中探究】
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那些事件表现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的?完成“黄文秀扶贫档案卡”。
黄文秀扶贫档案卡
姓名 黄文秀 性别 女
职务 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 任职时间 2018.3.26-2019.6.17
工作内容 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我心中的长征
仿佛她还在一样
工作成效
2.思考:小标题是否可调换顺序?
3.讨论:小标题是否可以删去?
任务二:把握人物形象
1.聚焦言行细节。
从文中找出对黄文秀形象概括性的叙述或细节性的具体描写的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概括性的叙述
(2)细节性的具体描写
2.聆听他人之声。
文中很多人是黄文秀故事的见证者,他们对黄文秀有着许多不同的评价。勾画文中不同人对黄文秀评价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3.还原心路历程。
勾画文中黄文秀驻村日记中的句子,按行文顺序标上序号,并依次以“她说:_______”的形式朗读,思考其表达效果。
任务三:探究文章主旨
1.扶贫“长征”路困难重重,支撑黄文秀一路前行的力量有哪些
提示:尝试从党组织的教育、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等角度思考她精神品质的来源。
2.本文主角是黄文秀,但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提及全国那300多万名干部 说说你的理解。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阅读黄文秀日记片段,撰写读后感(300字),聚焦“青春的选择”。
第七课时 《驿路梨花》《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探究,学会多角度解读文本,掌握阅读策略。
2.通过拓展学习,树立积极人生观。
【课中探究】
任务一:对比阅读,知识梳理
自学:快速浏览三篇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篇目 文体 主要情节(或观点) 核心主题
《驿路梨花》
《青春之光》
《有为与不为》
任务二:细节勾连 ,对比分析
自学:再次阅读三篇课文,尝试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如有)、结构安排等方面对三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下面表格。
对比维度 《驿路梨花》 《青春之光》 《有为与不为》
写作手法
语言风格
人物塑造
任务三:链接热点, 精神呼唤
链接资料:
彭宇案
事件经过:2006年,彭宇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车站目睹老太太徐寿兰摔倒,上前搀扶后却被老太太及其家属要求赔偿,最终彭宇被判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
影响与反思: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扶不扶”问题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因此陷入道德困境,担心做好事反被讹诈,导致在面对类似需要帮助的情况时犹豫不决,甚至冷漠旁观。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信任的缺失,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
大学生社会冷漠现象
调查数据:根据相关调查报告,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较低,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够,甚至在面对校园内外的不文明行为或不良现象时,选择沉默或漠视。
具体表现:例如,一些大学生在校园内看到同学或陌生人摔倒、受伤,会选择视而不见;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需要让座的老人、孕妇等群体无动于衷;对于社会上的贫困、疾病等现象,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青年网民社会心态中的冷漠倾向
消费观念:《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显示,部分青年网民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情价比消费”的特点,即在追求个人情绪满足的同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度较低。例如,一些青年网民愿意为虚拟商品、游戏道具等高消费,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或支持缺乏积极性。
社交与情感需求:调查报告还提到,青年网民已迈向“悦己时代”,在情感需求方面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自我满足,对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关系的维护相对忽视。
自学: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本单元课文所传达的精神价值?”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与发言。
展学:抽生回答,积极引导。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在公共场合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请结合《有为有不为》中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第八、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
2.能够写出主题鲜明、选材精当的作文。
【课中探究】
任务一:选材方法指导
1.在选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什么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 目 内容
你想写的“牛人”是谁
他(她)“牛”在哪里 (中心)
哪些材料能表现他(她)的这
种“牛”
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同学们写作“亲情”类文章时用到的材料,想想它们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1)妈妈为我打伞,妈妈的衣服被淋湿,我感动得哭了,抱着妈妈说爱妈妈。(2)补习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推让一小瓶矿泉水。
(3)妈妈给我去买盒饭,结果被冻坏,因为她没有穿羽绒服,我感动万分。
(4)我生病了,在医院睡了一天一夜,醒来看见妈妈爸爸眼睛里全是血丝,原来爸爸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
(5)妈妈在医院守护我,结果着凉感冒了,她只得回家休息。第二天中午她又到病房来看我,我就哭着说:“妈妈,我想你!我爱你!”妈妈也说:“妈妈也爱你。”
《散步》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再塑生命的人》:“我”丧失了视觉听觉,莎莉文老师用在手掌中写字的方式,唤起了“我"的求知欲,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孙权劝学》:大字不识一筐的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刻苦攻读,才略大进。后来他与鲁肃议论事情,竟然让年龄比他长、地位比他高、威望比他隆的鲁肃惊叹无比。鲁肃由衷地夸奖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不仅如此,鲁肃还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了好友!
任务二:写作实践
1.写一篇以“晒晒我班的牛人”为题的征文,并由此来开展“少年君子”评选活动。
提示:要求选取最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材料——基于生活真实,也可以对生活材料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加工,如果能够找到“越出生活常轨”的材料更佳。
2.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与修改。
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 组评
选材 能从生活中围绕中心选材,生动形象地写出事件,有意识地注意了写作顺序(5星)
能从生活中围绕中心选材,较生动地写出事件,有一定的写作顺序(3星)
能从生活中围绕中心选材,事件不突出(2星)
结构 能按照一定的线索、顺序叙述故事,故事有波澜,详略得当(5星)
有意识注意写作顺序,完整叙述故事,详略较得当(3星)
思路不够清晰,详略不够得当(2星)
手法 1.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以小见大、夹叙夹议、象征、托物言志等),能够运用议论、抒情对人物展开评价或表达情感。(5星 )
2.能够使用某种手法,能够使用关键句揭示中心、或总结过渡揭示文章脉络等(3星)
3.不能运用相关手法提高表现力(2星)
情感 1.描写真实感人,突出人物美德。(5星)
2.描写较真实感人,突出人物美德。(3星)
3.描写欠缺真情实感,写出人物美德。(2星)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梳理概括,加深对中华美德价值的理解。
3.通过品味手法,体会引用之妙。
【课中探究】
任务一:单元回顾,梳理概括
本单元课文或写人记事,或辩证论述,或借物写怀,以多样的方式表现出中华美德的价值与魅力。再读课文,梳理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美德,选择其中一种,作深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诠释。可以讲一个故事,发一段议论,也可以借助一个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全班交流,并将讨论的成果加以整理,办一期主题壁报。
任务二:回顾品味,运用手法
写文章或讲话时,恰切地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往往可以使表达更加凝练典雅,富有意味。本单元的多篇课文都用到了这一手法,比如,《驿路梨花》结尾处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题,增添了文化韵味。找出本单元其他课文中引用的语句,体会引用所带来的多样的表达效果。从学过的课文中摘抄一些名言佳句,想一想自己会在哪些情况下加以引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积累和设想。
任务三: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
内容 完成情况
能运用略读的方法,够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在阅读过程中,能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写作中能围绕中心选材,做到真实、新颖。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在学习中能汲取名人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阅读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