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4课
八年级下册
最近,一条“大诗人杜甫竟然怒斥小孩”的微博占领了热搜榜榜首。一时间,关于杜甫的种种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记者,你不辞劳苦、跋山涉水,终于见到了杜甫,向他了解事情的真相。
创设情境
一、采访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坎坷,忧国忧民,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早年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20岁时开始游历各地,增长见识。
仕途坎坷: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第,后因献赋得官,但官职低微,生活困苦。
晚年漂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离失所,生活更加艰难,晚年漂泊于西南地区,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
杜甫生平简介
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01
个人生活困境: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贫困,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一事件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02
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2
04
03
二、了解诗歌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叫做“歌行体”,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
篇幅可短可长。
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诵读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诵读诗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诗歌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第三节: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三、深入研读
1.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答案:秋风卷茅图、群童抱茅图、长夜沾湿图、广厦庇寒图。
第三节: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三、深入研读
2.第一段(秋风破屋)中哪些词句体现秋风的猛烈?诗人心情如何?
答案:“怒号”“卷”“飞”等动词展现风的狂暴;“三重茅”写出茅草被卷之多,诗人心情焦急痛惜。
第三节: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三、深入研读
3.第二段(群童抱茅)中为何称孩童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诗人叹息什么?
答案:并非贬义,实为战乱下民生困苦的无奈。
叹息自身老弱、孩童无知、社会动荡。
第三节: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三、深入研读
4.第三段(屋漏难眠)中“雨脚如麻未断绝”如何表现诗人的痛苦?“丧乱”有何深意?
答案:比喻雨密,突出生活凄苦;“丧乱”既指家庭不幸,更指安史之乱的社会苦难。
第三节: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四、探究升华,感悟情怀
1.身处困境,诗人想的是什么?
诗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三节: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四、探究升华,感悟情怀
2.末段诗人为何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由个人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体现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理想。
朴实自然: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但却能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分析诗歌语言
比喻的运用:诗人将秋风比作怒号的猛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风的猛烈和无情,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秋风对茅屋的破坏力。
拟人的运用:诗人赋予秋风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如“卷我屋上三重茅”,使秋风具有了人的主动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
六、主旨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背诵诗歌:要求学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学素养。
01
写作练习: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情感内涵。
02
拓展阅读:搜集杜甫的其他诗歌,比较其风格和主题,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03
七、作业布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