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激趣导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已早已洞悉自然的奥秘,创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而这一切的缘起,皆因——自然会说话。自然是如何说话的呢?她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作者名片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的。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背景链接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事理说明文
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说明 对象 抽象事理 具体事物
说明 内容 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 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等
说明 目的 使读者明白某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使读者了解、认识某个或某类事物
常用 说明 顺序 首要遵循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有时也会采用逻辑顺序
事物说明文:八上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整体感知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
以四季物候的变化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介绍了物候学,通读全文后自主归纳概括有关物候的知识。
考点
筛选概括主要信息
课文精讲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
(2)请结合全文,回答××的原因。
[答题技法]
1.信息提取。 2.信息理解整合。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速读课文,合作探讨:
阅读小标兵
[参考答案]
物候
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这些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返回
影响物候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精读细研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逻辑顺序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代三月的长城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现象——本质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逻辑顺序
原因到结果 现象到本质
概括到具体 主要到次要
整体到局部 个别到一般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说明。
阅读第11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由“首先”“此外”“还”“也”等词可知,作者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特别是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主要
结构梳理
列举丰富的物候现象
引出物候、物候学概念
现象
本质
性质
作用
次要
物候学促进大丰收
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3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第2段中的“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第2段中的“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合作探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段)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4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5段)
合作探究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8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7段)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0段)
合作探究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考点
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真题]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答题支架]
加点词能否删去
答题步骤
不能删。“××”表限制(程度、约数、推测、范围、状态等),说明了……,如果删去,就变成了……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1)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删去”。
(2)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3)若删去,句子意思由原来的……变成了……,与实际不符。
(4)“××”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
从用词准确的角度品析加点词语
答题步骤
“××”的本义是指……,在句中是指……,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1)分析“××”词语的本义。
(2)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3)“××”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
返回
[参考答案]
“许多”是“很多”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说明并不是全部如此。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精读细品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
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 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约表示大概,不确定,意思是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可能不到1°,也可能1°多一些,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科学性。
巩固加强
本文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除了这一特点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合作探究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合作探究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
语言生动形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合作探究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语言生动形象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
古代农谚选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本文从自然现象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