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3 09: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自然的语言
1. 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2.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3. 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学习目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说明事物的内容和形态、本质和归来,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初读感知
文体知识
初读感知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按照时间的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
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安排说明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等等。
根据事物的空间结构来安排说明顺序,可按照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介绍。
初读感知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 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用一系列的数字介绍……物的……的特征,准确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内容形象易懂。
作比较: 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引用: 通过引用……有力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果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放在文章开头,还能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初读感知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诠释: 对……进行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摹状貌: 通过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增添可读性。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文体知识
竺可桢( 1890—1974 )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翩然( ) 农谚( ) 连翘( )
ménɡ( )发 次dì( ) yùn( )育
海tánɡ( ) 悬shū( ) xiāo( )声匿迹
周而fù( )始 草长yīnɡ( )飞
piān
yàn
qiáo








字词积累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道观
shuāi
cuī
qiáo
qiào
chā
chāi
chà

guān
guàn
zhǒng
zhòng
luò

lào
多音字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感知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1.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细节探究
(1)①纬度;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2)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经度差异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逻辑顺序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理清说明的顺序
你争我抢大家讲
以下内容分别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打比方)
(下定义)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掉。“许多”表示 ,在这里说明 ,
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 ,
与实际情况 ,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掉。“左右”表示 ,
在这里说明 ,
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 ,
与实际情况 ,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1.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小练习
小试牛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古代农谚选粹
1.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2.立夏小满雨水足,庄稼喝饱长势足
3.处暑雨如金,谷米变成金
4.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5.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6.冬雪是宝,春雪是草
7.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古代农谚选粹
8.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9.立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
10.麦盖三层被(雪),来年枕着馒头睡
11.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12.谷雨前后,栽瓜种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