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
第十课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表明该观点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故A项错误。肯定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正义性;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可知,马克思论述了鸦片贸易的危害,故C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南京条约》严重危害;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沿海航运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表明列强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正确。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沿海航运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的主要危害。
4.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径派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材料主要体现反映( )
A.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B.上海英租界的建立
C.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D.地方官员擅权误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决定将洋径派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表明英国在中国设立“租界”,故B项正确。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地方官员擅权误国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D项错误。依据所学,1901年的《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的主要危害。
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中“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和所学知识可知,“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故D项正确。“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体现出其侵略本质;“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故A,B,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本质。
6.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侵略。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客观上( )
A. 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 B.摧毁中华传统文化
C.传播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 D.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西方的入侵损害了中国政治、经济上的主权,但是客观上促进西方科技、民主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所以A,B,D项属于西方入侵带来主观上的侵害,C项属于客观的影响。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文明史观的概念。
7.“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
A.禁止吸食 B.整顿吏治 C.严惩贩卖 D.断绝外贸
答案: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表明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整顿吏治,故B项正确。禁止吸食;严惩贩卖;断绝外贸与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不符,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禁烟运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所给材料的主旨。
8.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表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足,故B项正确。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D项错误。依据所学,鸦片战争后相继发生了多次侵华战争,故C项表述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9.2012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其中第二展厅的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军”“城下之盟”“香港”可知此事件与香港被割让有关,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均没有关于割让香港的规定,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南京条约》的内容。
10.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 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表明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故C项正确。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与题干中“断鸦片烟可”不符,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治外法权 D.公使驻京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五口通商”顺应了当时世界潮流,故A项与题意相符。协定关税、 治外法权损害了国家的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故B,C项与题意不符。公使驻京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皇帝为咸丰帝,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与危害。
12.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侵略战争,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的通商只是其借口,这是西方的史学家在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没看到战争的本质,混淆了现象和本质,故B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本质。
13.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中国律师团的追索被法国法院驳回后,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在巴黎拍卖了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青铜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掠走兽首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次侵华事件中(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并火烧圆明园,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均没有火烧圆明园,故A,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干中“英法联军”不符,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中“将鸦片战争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和所学知识判断。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鸦片战争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的作用,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与近代化趋势不符,故A,B项错误。依据所学,在客观上,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故C项表述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近代化的概念。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表明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必然性,故A项正确。偶然性;可能性;必要性与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不符,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可知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故C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除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夸大了近代中国的外交能力,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在中国投资设厂
C.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D.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可知中国人口众多,棉纺织品的消费量与人口小国洪都拉斯相比却成反比,这说明了中国的市场没有打开,因此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便于其倾销商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8. 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B.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的起因 D.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使陷于穷窘之地”“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表明作者认为林则徐对待输入鸦片的外国人态度恶劣,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发生故B项错误。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D项错误。依据所学,鸦片战争的爆发根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故C项表述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D.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从革命史观角度上说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它客观上却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的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受到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碰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B,C,D项正确。从社会史观上说,主要指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生活及习俗的变化,而不是民族工业兴起,民族工业兴起应该是从现代化史观说的,故A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概念。
20.“圆明园自康熙46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梦幻般存在150年。到2010年,以残骸、废墟遗世又150年!其兴败存废,写照着中国近现代史。”圆明园被焚毁与下面哪些国家有关( )
A.英法 B.英俄 C.美日 D.俄日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860年秋被焚”可知,材料讲述的火烧圆明园。依据所学,这是发生在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A项正确。英俄、美日、俄日与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不符,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与国家。
二、材料解析题
2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2分)他这样做的实质目的是什么?(2分)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鸦片战争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等国决心挑起战争的原因有哪些?(6分)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资政新篇》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经济主张?(8分)试说明其进步意义。(2分)
答案:(1)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2分) 实质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辩护。(2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或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 (2分)
(2)扩大侵略权益;利用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6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2分)
(3)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近代交通业;实行专利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允许私人建立银行,发展近代金融业。(8分)进步意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解析:
分析:(1)依据所学判断。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或者说是直接原因。英国学者的说法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经济侵略的本质。
(2)依据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强烈愿望。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无理要求,就是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武装侵略。
(3)第一小问,题干所给材料中“兴车马之利”体现了发展近代交通业;题干所给材料中“准自专其利”体现了实行专利制度;题干所给材料中“造精奇利”体现了发展近代工业;题干所给材料中“兴银行”体现了允许私人建立银行。第二小问,进步意义要从顺应世界潮流即发展资本主义符合世界潮流作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1至1840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至少在一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银货流通总额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总收入的十分之一。......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甚至清朝官廷内部也有吸食鸦片者。
──选自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二 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材料三 亲身参加革命洗礼的林伯渠同志曾感慨而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发生前我国的社会状况。(4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成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的理由。(4分)
(2)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请你给出正确评价。(4分)
答案:(1)白银外流,引起政府财政困难;银价上涨,加重人民负担;毒害人们健康;政治腐败。(4分)中国门户被打开,中国有完整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经济思想,走上近代化的道路。(4分)
(2)辛亥革命是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4分)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的主旨是在描述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的外流,经济上加重人民负担,政治上加重官员们的政治腐败。第二小问,“鸦片战争成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的理由主要从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传统社会”指的是封建社会,而“现代社会”指的则是中国的近代化。
(2)本问其实就是变相的让考生回答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等。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对262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艾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2分)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3分)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4分)
(3)鸦片战争在经济上对中英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案:(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政体。(2分)
道光帝:独裁专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3分)
(2)中国:皇帝没有掌握全面、充分的情况,根据个人判断做出了决策。(1分)
英国:议会就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做出决策。(1分)
区别:人治与法治。(2分)
(3)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败解体,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了英国海外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6分)
解析:
分析:(1)依据所学,中国在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国王统而不治。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分析可知英国通过议会最初充分的讨论,总结了战争的利弊。中国则是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依据所学,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制度的上的不同。中国是人治,英国是法治。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步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也逐步开展,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英国来说,开辟了新的市场,对资本的积累有很重要的作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 别 中 国 英 国
综合国力 落后封建国 世界强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3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3分)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明你的理由。(7分)
(3)辛亥革命为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做出哪些重大举措?(6分)结果如何?(2分)
答案:(1)信息:清代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旧制。(3分)
根源: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3分)
影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3分)
(2)有道理。
理由: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力量增强,企图开辟中国市场,而封建落后成为其扩张的目标,战争无法避免。(7分)
(3)举措: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国民的基本民主权利。(6分)
结果:失败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实行专制独裁。(2分)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清代......‘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归纳总结。第二小问,结合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回答“根源”。第三小问,联系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及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归纳总结。
(2)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表格中两国各方面的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外政策,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总结。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重要措施即可。第二小问,对于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措施及结果,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和探讨、论证问题的能力。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6分)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请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2分)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分)
材料三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答案:(1)根本原因:落后的中国社会制度难于对抗先进的英国社会制度。(2分)说明:①在英国人的炮口逼迫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2分)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品尝落后挨打的滋味;(2分)③鸦片战争使中国人从经济生活到思想觉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分)(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总分最高分不得超过6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分)成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分)
(3)主要原因:①中国一直遭受外国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②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直未曾改变。(2分)努力: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通过变法,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体;
②孙中山等人通过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国家民主化进程;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为实现国家民主化奠定基石。(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4分。)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的“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知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制度的落后。第二小问,应该考虑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等变化;新思想的萌发等。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相反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近代社会的100年屡遭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没有好的环境;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直未曾改变,制约中国的近代化。第二小问,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的努力主要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通过变法,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体;孙中山等人通过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抗争探索的历程。
陈列馆展厅分布
第一展厅:“英军入侵”
介绍 * * 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第二展厅:“城下之盟”
主要介绍《* * 条约》产生的过程
第三展厅:“丧权辱国”
介绍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展厅:“香港回归”
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
以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