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六课抗日战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六课抗日战争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同步练习
一、单选选择题
1.下表选自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由此可以反映( )
姓名 身份 牺牲时间 牺牲原因
左权 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2 反“扫荡”
张自忠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 枣宜会战
戴安澜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200师师长 1942 赴缅参战
诺尔曼·白求恩 加拿大和美国援华医疗队医生 1939 抢救伤员感染病毒
①抗日英烈都牺牲于相持阶段②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③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④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左权是共产党人,张自忠是国民党人,二者都是英烈,所以能体现出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民政部的做法本身就体现了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故②,④正确,应选C项。抗战英烈都牺牲于相持阶段;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①,③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和所学知识判断。1937年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卢沟桥抗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
3.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百分之九十四
中方 百分之六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日方 百分之五十六
中方 百分之四十四
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 武汉会战前 四十公里
1939年底 二百公尺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表格可知,武汉会战前,日军进攻次数占绝大多数,中国军队几乎全部处于防守状态,日军推进迅速;而会战后,双方进攻次数基本持平,日军几乎原地不动甚至后撤。这充分体现了抗战中中国军队持续抵抗的效果,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故A项错误。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只反映了武汉会战后的状况,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的持久抗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表格的主旨。
4.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反映出( )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当时蒋介石作为国家的领袖,其命运如何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老百姓对西安事变的关注,体现了老百姓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
5.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和所学知识判断。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故A项正确。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八路军在敌后发动的战役;台儿庄战役的地理位置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武汉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抗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平型关战役的历史意义。
6.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由此可见( )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D.国共两党已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1940年”“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体现了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国民党的重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国民党主要的抗战方式为阵地战,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共主要的抗战方式为游击战,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故A,D项错误。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是从1937年到1938年,这与题干中“1940年”不符,故B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的抗战策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
7.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下面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铁证”有:( )
①美国牧师约翰 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的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影像②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 拉贝撰写的反映日军暴行的《拉贝日记》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印有222名“历史证人的脚印”的铜版路④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所著的《南京安魂曲》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影像和撰写的日军暴行的《拉贝日记》是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的,故①,②正确,应选A项。铜板路、《南京安魂曲》只能作为二手史料的,故③,④与题意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南京大屠杀,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第一史料和第二史料的区别。
8.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40年的抗战史实。依据所学,1940年8月至12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故D项正确。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均发生在1937年,故A,B,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共的敌后抗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9.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 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 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 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D. 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中“194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重兵卒”的意思是应该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战,故D项正确。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与194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故A项错误。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与中共坚持抗战的政策不符,故B项错误。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属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共的抗战路线,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体现的时代背景。
10. 蒋介石在1938年底的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控湘、黔、贵诸省,稳扎稳打……如此,日本则一定多行不义必自毙”。蒋介石的讲话可以反映( )
①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②没有四川,抗战一定失败③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④四川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了大量壮士
A. 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控湘、黔、贵诸省,稳扎稳打……如此,日本则一定多行不义必自毙”体现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和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故①,③正确,应选B项。没有四川,抗战一定失败和四川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了大量壮士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②,④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虽然作战失败了,但是……它改变了中日战略轴线……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据此,说明( )
A.蒋介石准备拉开战场的反攻序幕 B.正面战场的溃败促使蒋介石改变抗战路线
C.蒋介石认识到了本国的战略优势 D.蒋介石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精神支柱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表明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战略优势,决定持久抗战,故C项正确。“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A项错误。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其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属于党外合作,故D项表述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的抗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抗日战争的分期。
12.《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表明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由南往北,故A项错误。各阶层人民积极性;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应为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等地的失守,而徐州会战发生于1937年,故①表述错误;徐州会战是,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暴行采取绥靖政策,故②表述错误,应选D项。;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与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符,故③,④表述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
14.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
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B,C项错误。依据所学,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开始于1937年,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5.1937年,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该日本记者目击的是( )
A.日军在旅顺对当地和平居民实行的野蛮大屠杀
B.八国联军在北京的骇人听闻罪行
C.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英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的南京惨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中“1937年”和所学知识判断。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故C项正确。旅顺惨案发生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英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的南京惨案是在1927年,故A,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6.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有( )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②消除了外来侵略的威胁及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故①,③,④正确,应选A项。抗日战争并没有结束外来侵略威胁,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需要长时期才能恢复,故②表述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7.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执行了灵活务实的政策,故D项表述正确。依据所学,第二次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国共两党各有各的武装和政权,故A,B项错误。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等能力。注意把握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特点。
18.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表明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积极抗日,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9.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的“(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他从未动摇过决心”“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可知,作者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故①正确;由于材料是由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所述,所以③,④符合题意,应选C项。依据所学,国民党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②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0.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持久抗战”“实寄于全这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等可知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民心团结的重要性,故①,②,③正确,应选A项。依据所学,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共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这与题干中“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不符,故④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
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分)
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分)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2分)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分)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2分) 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2分)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2分)
解析:
分析:(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座位次序之争。题干所给材料中“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反映了清廷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表明英国国力强盛,态度强硬。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知,清朝处于屈辱的被动的外交地位。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当时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积极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而当时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可知,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第二小问,依据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分析即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这也是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敢于斗争的主要原因。
(4)依据所学,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影响外交的主要因素。
22.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大局,隆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我们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两岸交流合作良好势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国共两党曾经的亲密合作也彪炳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什么特点?(6分)
(3)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6分)
答案:(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4分)
(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党外合作;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答出3点给6分)
(3)后果: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2分)
认识: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分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分)
解析:
分析:(1)依据所学,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依据所学,两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形势有着很大的不同。从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到第二次的党外合作。军队掌握方面,中国共产党有着自己的军队。群众存于程度也大大提高。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国内混战,这给帝国主义侵略带来了便利。第二小问,从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角度进行归纳。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一直是合则两利,离则两伤。两岸人民应加紧促进两党的再次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
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下表是正面战场抗战中日军伤亡人数部分统计。
会战 时间 国民党伤亡人数 日军伤亡人数
淞沪会战 1937.08.13—11.12 333500余人 50000余人
南京保卫战 1937.12.5--12.13 50000余人 12000余人
太原会战 1937.09—11 100000人以上 近30000人
徐州会战 1938.01--05 100000余人 32000余人
武汉会战 1938.06.11—10.25 400000人 40000余人
南昌会战 1939.03.17—05.09 100000余人 24000余人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0914—10.15 40000余人 20000余人
枣宜会战 1940.05.01—06.24 36983人 7000余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09.07—10.09 54000人 5184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01.16 28116人 1591人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在抗战的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
——郭徳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2分)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4分)
答案:(1)日本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2分)
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4分,答两点即可)
(2)地位: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2分)
原因:全民族的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答两点即可)
(3)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都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4分,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1)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第一段文字表明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第二段文字表明清政府的腐败、在战前没有认真准备、国民民族意识淡薄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会战,毙伤大量日军,也造成国民党军队的巨大伤亡”可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结合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在抗战期间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等。
(3)材料一中,反映了甲午战前,中国方面没有从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造成战败;材料二、三反映了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抗日,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战争胜败的关键点是民族精神。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24.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近代英国与德国政治体制比较表》(4分)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的权力 国王“统而不治” ①
政府产生方式 ② 皇帝任命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③ 宰(首)相、议会对皇帝负责
政治体制 ④
下列图片情景分别发生于哪一年?(2分)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片情景相关的两次战争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何不同?(4分)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
(2)根据上述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和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有何不同?(4分)这一变化反映出该时期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答案:(1)①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②议会选举(首相组阁) ③政府(首相)对议会负责 ④君主立宪制。(每空1分,共4分) 1895年,1945年(2分) 不同影响:甲午战争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分)
(2)不同:50年代:阻止大陆解放台湾(武力保护台湾);(2分)70年代: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逐渐撤出所有在台军事力量。(2分)
变化:从对抗走向缓和。(2分)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在填表格的时候关键是要看清比较的项目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左边的图片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是在1895年;右边的图片是“南京,侵华日军投降仪式”,是在1945年。第三小问,依据所学,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国际地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第一小问,材料中的“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是防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材料中的“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中美关系也发生了从敌视、对抗到合作、缓和的重大变化。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欧美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中美关系演变的历程。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02-10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引起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4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3分)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答案:(1)态度变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
(2)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答出具体会战也可)。
(3)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百团大战(其他只要举例正确皆可以)。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解析:
分析:(1)依据所学,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5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也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2)考查的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表现,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3)第三问考查的是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地位的变化。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最典型的战役就是百团大战。
(4)回答时,注意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去分析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胜利是国内与国际的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也离不开国际发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支持。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抗日战争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 页 (共 1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