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12 词四首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课前预习
词与诗的区别
诗庄词媚:诗歌一般庄肃严整,词相对婉约媚气。
词 诗
历史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历史悠久,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
题目
题材内容 多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偏重作者个人情感 多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偏重社会性群体共有的情感
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
一般有题目,题目和内容密切相关
词 诗
形式 分段 一般分上下两片,层次感较强。 一般不分段
规格 规格复杂。按字数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句式参差多变。许多词牌都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规格相对简单。有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体诗长短随意。
押韵 平仄通押,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由不同的词牌规定。 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对仗 对仗灵活,没有统一要求。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
语言 偏于口语直白。 偏于典雅含蓄。
风格划分 习惯分为豪放、婉约二派。 传统上没有像词那样明确的两派之分。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
在内容上坚持“词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大流派
豪放派: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是成为了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婉约派
豪放派
广泛,尤喜选取军情国事
题材
较窄,多选取离情别绪、儿女情长等
主要特点
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语调高昂,汪洋恣意
意境柔美,语调凄婉,风格含蓄,文字清丽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柳永、晏殊、晏几道、李清照等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范
仲
淹
YU JIA AO QIU SI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0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02
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03
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第一次“先学后教”初步预习
自学指导:
1、查阅文体知识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都是分片的(除了极短的小令),层次感比较强。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词调),韵位因调而异。从风格上说,词比诗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多空灵婉转、回环往复之致。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大晏(殊)、小晏(几道)、欧阳修,婉约是其本色。
本课所选的几首宋词,是豪放派的词作。范仲淹作词不多,《渔家傲·秋思》可以说是豪放派词的先驱。苏轼的词,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又极大地推进了词体的革新,在词中融入更多爱国热情,以及怀才不遇的伤感。秋瑾的词也多豪放语,风格上与苏、辛的豪放词颇为相近。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其文章多指陈时弊,直抒怀抱。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背景链接
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武备松弛。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朗读《渔家傲·秋思》,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sài
zhànɡ
zhuó
yān
qiānɡ
mèi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有一种凄凉感;下片应把握好词人悲怆、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状元贴士
过片
词大多是分片的,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为“过片”。以双调词而论,上片与下片一般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曲的脉络。如本课前两首词,都做到了这一点。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西北边疆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
译 文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四周边塞特有的声音与军中号角声一同响起,层峦叠嶂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译 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羌笛,一种乐器。
征人夜深不能入睡。寐,睡。
出征的士兵。
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幽怨的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士的头发都白了,眼里流出思乡的热泪。
译 文
第二次“先学后教”赏析上阙词句
自学指导:
1、解析题目
2、赏析上阙词句:
(1)从炼字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解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结合上下文,讨论“异”在何处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题目, “秋”,点明季节;“思”即忧思之情。题目的意思是戍边将士在边塞肃杀的秋季思乡忧国。
词牌名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点明了地点。
点明了时间。
课文精讲
此词押“i”韵:异、意、起、里、闭、计、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边塞秋景与中原风光的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
【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侧面表现)反衬出边塞的荒凉寒冷和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用典】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外天气极寒冷,与词人家乡吴地截然不同,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边地的荒凉,表现戍边将士无法回家的凄苦。
从炼字、修辞、典故的角度赏析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凉气氛;
【炼字】一个“孤”字表现出守边将士孤独的悲凉之感。
“闭”字透露出战事吃紧、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
(2017河南)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景物描写、视听结合】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一点1分,共2分)
“长烟落日”的空旷和“孤城”的紧闭,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渲染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画面】边塞特有的声音混合着号角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层峦叠嶂里,长烟直上天空,夕阳西下,孤零零的城门紧闭,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思考:结合上下文,讨论“异”在何处 (上片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可从气候、声音、背景等方面分析
“异”在何处
气候异
声音异
形势异
“衡阳雁去”说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是中原所没有的
“长烟落日孤城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不同于内地城市华灯初上的景象
情感:这首词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表现了戍边者的辛苦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以及爱国、卫国的精神,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第三次“先学后教”赏析下阙词句
自学指导:
1、试着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3、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对比】“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勾画出戍边将士想借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返归无望而乡愁更浓的情状。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戍边战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
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将士们的一种心理矛盾: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词人和将士们既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亲念乡的复杂矛盾情感。(思乡与报国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
默写常考
思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揭示了词人和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考点
分析诗词情感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思念家乡,但又外患未除,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梳理
分析诗词情感
分析
概括
借助关键点理解,如诗(词)的题目或体裁、诗(词)眼、意象、注、序、作者等
用简明话语阐述情感或主旨,如忧国忧民、孤寂、恬淡等
结合具体诗(词)句或意象分析情感,可重点关注尾句
答题支架:
(河南中考)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考点
赏析诗词名句
定角度
析效果
赏析诗词名句
已给角度
未给角度
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
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结合作者、题材,分析诗(词)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
答题支架:
参考答案:
【景物描写】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视听结合】 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笛声与所看到的遍地浓霜,表现了将士们彻夜难眠的情状与思念家乡的感情。
【意象】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炼字】“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借音乐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将军”一句采用互文手法,写将军征夫思乡流泪,悲怆含蓄地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
①思乡泪
②英雄泪
3、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句内互文
互文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互文修辞手法
HUWEN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文学常识
Wen Xue Chang Shi
渔家傲·秋思
YU JIA AO QIU SI
即在一个句子内前后意义互见
排比型互文
句间互文
即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句义互补
课内延伸
Ke Nei Yan Sheng
渔家傲·秋思
YU JIA AO QIU SI
句内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
句间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排比型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第四次“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
1.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找一找上片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请用以下句式总结: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图。
3.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了怎样的气氛?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4.这样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结合时代背景,小组合作试着在下阕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的思乡之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
上片:写塞下秋景,景中含情
下片:抒思乡爱国之情,情中有景
1.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合作探究
2.找一找上片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请用以下句式总结: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
示例:
景物: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图画:落日归雁 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
3.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了怎样的气氛?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萧瑟、荒凉、紧张的气氛。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这样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结合时代背景,小组合作试着在下阕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浊酒一杯 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 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凄凉、别愁 ;
人不寐 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和泪 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秋来”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以及边地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描述风光的不同,大雁南飞,毫无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边地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静景;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景,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乡关之思。“羌管悠悠”一句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束,从写景转入写情,将军壮志难酬,壮士归乡无计。词的意境开阔,格调凄凉悲壮。
词境开阔,格调悲壮。
写作特色
渔家傲·秋思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雁去 边声 千嶂
长烟 落日 孤城
肃杀、荒凉、形势严峻
浊酒 归无计
羌管 人不寐
白发 征夫泪
凄凉、悲壮、慷慨、悲愤
思乡忧国
壮志难酬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
(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戍边将士们虽思乡心切,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家无期的复杂心理。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未勒归无计
燕然
当堂检测
DANG TANG JIAN CE
1)《渔家傲·秋思》点明西北边疆秋天风景与众不同,大雁飞去毫无逗留之意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渔家傲·秋思》中描写夕阳残照孤城的句子是?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抒发词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渔家傲·秋思》中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清的句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常考名句理解】
(1)《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渲染了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2.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
B
【解析】“边声、号角声”写的是声音,所以上阕后三句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知识过关检测
课后练,提能力
1.(2021河南)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2分)
【答案】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如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亦可)
2.(2017河南)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分)
3.(2017河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一点1分,共2分)
【答案】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4.(2021河南)“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2分)
【答案】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即可。2分)
6.(教材思考探究)《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示例:秋霜洁白,岁月流逝,我头发渐白,朝廷何时才能修武备,重边功,我和士兵们何时才能归乡啊?(描述合理即可。2分)
5.请以词人的口吻,简单描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词人的心理活动。(2分)
【答案】情景: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想象合理即可。2分)
思想感情: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1分)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者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共4分)
拓展延伸
下面的两首诗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其感情有什么异同?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同
都表现了边关战事紧迫,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以及慷慨雄壮之情。
异
【甲】诗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诗人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诗人在此引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他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渴望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乙】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表达了将士们思乡心切而不得归,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未成的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