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
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表明胡适强调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并非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故B,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2.“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 )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表明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故C项正确。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3.《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文中所说的“噩耗”指( )
A.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B.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答案: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和所学知识判断。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丧失了主权,故D项正确。《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均非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故A,B,C项与题意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4.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于1919年5月18日对一次学生运动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教授( )
A.赞扬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B.绝对认可学生的正义行动
C.肯定了学生的自由 D.主张人权与法治
答案: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表明梁漱溟教授主张人权和法治,故D项正确。赞扬了学生的爱国精神;绝对认可学生的正义行动;肯定了学生的自由与题干中“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不符,故A,B,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天所给材料的主旨。
5.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动力”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提倡民主科学、推动实业救国从根本上均从属于挽救民族危亡,故B,C,D项与题意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
6.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答案:B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由闭关到开放;由落后到富强;由愚昧到科学均属于第二次巨变,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五四运动的性质。
7.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对农民所受的各种痛苦的表示深切同情
C.已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
D.决定开辟农村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表明中共二大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故C项正确。A,B,D项均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共二大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8.金冲及在《毛泽东传》中说到:“中国人从五四运动前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在抗日战争时期,独立自主的立起了‘新民主主义’这面旗帜。”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
B.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C.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分歧渐趋消除
D.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故A项错误;在抗日战争时期两党之间分歧是根本上的阶级差别,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形式,故D项错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B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9.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表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一致;“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其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①,②,③,④正确,应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0.1920年,毛泽东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写道“假定无产者占三分之二……任其为三分之一的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且无产者既已觉悟到自己应该有产,而现在受无产的痛苦是不应该的,因无产的不安而发生共产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事实。……因此我觉得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日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各国共产党的壮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中国应该由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发动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
D.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现实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且无产者既已觉悟到自己应该有产,而现在受无产的痛苦是不应该的,因无产的不安而发生共产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事实”表明中国应该由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历史发展的必然与题干中“只是自然的结果”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共成立于1921年,这与题干中“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非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共的成立,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11.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指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的标志应为新中国的成立,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
1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表明五四运动打断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D项错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项错误。点评:
13.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我国政府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最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
A.辛亥首义,推翻帝制 B.革命武装,八一建军
C.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D.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辛亥首义是在武昌,八一建军是在南昌,“人民胜利,国旗飘扬”是在北京,“开天辟地,党的创立”是在上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共的成立,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地址。
1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革命火焰”为国民大革命,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故A项错误。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
15.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 )
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
C. 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
答案: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26年12月”“1927年1月”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6.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B.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高估了无产阶级力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表明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故C项正确。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项错误。高估了无产阶级力量与题干中“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不符,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7.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基本一致 D.革命对象和革命领导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A,D项错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最终失败,解放战争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等能力。注意把握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18.“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此段文字引自一份宣言,其发表的时代是(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可知应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其目的就是打到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反动军阀,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国共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任务不符,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的革命任务,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9.1922年,孙中山感叹到:“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孙中山后来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是( )
A.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联合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D. 发动民众,参加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1922年”“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所学知识判断。孙中山在屡次挽救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决定与中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故A项正确。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均发生于1911年,这些与题干中“1922年”不符,故B,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20.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
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根本原因”和所学知识判断。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民主革命目标即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是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基础,故A项与题意不符。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对推动两党合作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够成为根本原因,故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4分)依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4分)
(2) 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分)
答案:(1)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共国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4分)中国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牺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2)后果: 第一次分裂导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每点1分,共2分。)
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2)第一小问,第一次分裂的后果主要从在客观上使日本能够乘机逐步扩大侵华,使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的后果主要从导致国共内战,导致海峡两岸的分裂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第二小问,从国共“分合”的史实可以总结出合作双赢、斗争则两败俱伤;海峡两岸应该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22.“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中,曾出现几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它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在这时,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
材料三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旧式农民战争主要指的是哪场运动?如何理解“该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4分)
(2)1919年在中国发生的大事件是什么?有何标志性的意义?(2分)
(3)材料二中“俄国人的路”和之后毛泽东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4)按照材料三图片的提示概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主要活动。(4分)
答案:(1)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分)依据: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不可能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
(2)1919年发生的事件:五四运动;标志性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2分)
(3)俄国道路指的是:城市“中心论”(城市革命夺取政权)。(1分)中国特色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
(4)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第一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4分)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材料一中的旧式农民战争主要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小问,该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的主要依据是首先承担起了反侵略反封的历史使命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分析。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1919年在中国发生的大事件是五四运动。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承担了历史使命,所以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依据所学,“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城市“中心论”道路,即先城市后农村;毛泽东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国情不同于俄国,中国是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且城市中敌人又异常强大,所以不能照搬俄国人的道路,只有到农村去才能胜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两幅图是井冈山会师和遵义曙光。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第一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国共十年对峙,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意义。
2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材料三 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请回答:(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4分)
(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4分)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4分)
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是极其狭隘、偏激的汉民族主义运动。(2分)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新政权。他们对外国的侵略,没有做出积极反应。(4分)
(2)发展:国内小民族意识淡化,强调国内各民族组成一个大民族。(2分)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国内各民族与满清统治者的矛盾下降为次要地位。(2分)
(3)五四运动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而爆发,反帝爱国是五四运动最鲜明的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4分)
(4)抗日战争促进了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团结,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使广大基层民众参与到抗战中,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分)
解析:
分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民族主义观念进行评述,首先说明太平天国民族狭隘观,然后依据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新政权,他们对外国侵略,没有做出积极反应的角度进行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即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民族危机方面来考虑。
(3)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史实从巴黎和会引起五四运动爆发以及引起国内民族情绪导致广泛参与的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参加,群众基础比较广泛等角度来作答。
(4)依据材料中“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民族主义的概念。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1913—1919年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材料二: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
(1)材料一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是指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6分)
(4)以上三则材料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的主题是什么?(2分)
答案:(1)目的和理想: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2分)
(2)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3)经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建立国共合作。(2分)
影响: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国际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4分)
(4)主题:求独立,求民主。(2分)
解析:
分析:(1)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依据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来分析。
(2)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抓住五四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来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
(3)第一小问,经验结合材料出处的时间可推出十五个月指的是全面抗战的爆发,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国共合作抗日。第二小问,影响就是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
(4)民主政治的主题抓住材料一二中的五四运动,材料三中的抗日战争,从这两个事件的共性来考虑,结合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可归纳出。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5. 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大局,隆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我们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两岸交流合作良好势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国共两党曾经的亲密合作也彪炳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什么特点?(6分)
(3)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6分)
答案:(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4分)
(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党外合作;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答出3点给6分)
(3)后果: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2分)
认识: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分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分)
解析:
分析:(1)依据所学,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北伐战争;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依据所学,两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形势有着很大的不同。从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到第二次的党外合作。军队掌握方面,中国共产党有着自己的军队。群众存于程度也大大提高。
(3)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国内混战,这给帝国主义侵略带来了便利。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一直是合则两利,离则两伤。两岸人民应加紧促进两党的再次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国共两次合作,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影响两党关系的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7 页 (共 1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