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兼
爱
学习目标
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墨子》的相关知识。
壹
贰
叁
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肆
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
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类比和举例说理的方法。
张知寒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毛泽东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余秋雨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导入:今人评墨子
任务情景
近日,为了传承古人智慧,学民圣人”墨子的思想,电视台拟录制最新一期《中国纪录片:墨子“兼爱”》,邀请我们同学参与此次活动。请同学们在研读文章《兼爱》的基础上,为电视台的录制提出更好的建议。
录制活动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诵读文本,走近兼爱
用心品读,理解兼爱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立足时代,心存兼爱
走进“平民圣人”墨子
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理清段意
观点
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用”等观点。
成就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
思想
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思想
政治
主张“尚贤”与“尚同”。
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
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
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
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
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了解《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兼爱》——文题解读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譬之如( )
弗能攻( )
恶施不孝( )
盗贼亡有( )
pì
fú
wū
wú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理清段意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思路。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问题)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判断句
所+V,构成名词性短语,即兴起的原因
于是
事务
治疗
一样
于是
不
于是
这样
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探究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方法: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
同“尝”,尝试
宾语前置,爱自己
使……受益
使……亏损
第二段
圣人视治理国家为己任,必须洞察祸乱产生的根源。探究祸乱的起源,发现它源于人们缺乏相互关爱。臣子与子女不孝顺君主与父母,便是所谓的祸乱。子女若只爱自己而忽视父亲,便导致父亲受损而自己受益;弟弟若只爱自己而忽视兄长,便使兄长受损而自己受益;臣子若只爱自己而忽视君王,便让君王受损而自己得利。这正是祸乱的实质所在。
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这样
家
伤害
自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第二段
即便是在家庭中,父亲若不爱子女,兄长若不爱弟弟,君主若不爱臣子,这样的行为也被视为天下的祸乱。父亲若只顾自己而忽视子女,便可能让孩子受损而自己获益;兄长若只爱自己而忽略弟弟,则可能让弟弟受损而自己得利;君主若只爱自己而忽视臣子,则可能让臣子受损而自己获益。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缺乏相互的关爱。即便是那些在天下行窃和劫掠他人财物的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心态。窃贼只爱自己的家庭,不爱他人的家庭,因此通过窃取他人财物来让自己获益;劫掠者只顾自身利益,不爱他人,因此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一切的动机,无不源于缺乏爱心。
第二段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卿大夫的封地
使动,使……受益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③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像
仍然
怎么实行
同“无”
同“又”
第三段
探究其根源,无不源于缺乏相互的关爱。若天下之人皆能彼此相爱,将他人之爱视为己出,那么还会有不孝的行为吗?若将父亲、兄长和君主视为自己,又怎会做出不孝之举?同理,若能以慈爱对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又怎会行不慈之事?因此,不孝与不慈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至于偷窃和劫夺财物之人,若将他人之家园视为己有,又怎会有人去盗窃?若将他人视为自己,又怎会有人伤害他人?所以,盗贼的行为也将随之消失。
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同“又”
侵扰
攻伐
安定、太平
第三段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探究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鼓励
互相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探究问题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探究一:品读墨子的论证说理结构
首先提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就像医生治病要先知道病源;
接着阐述“乱自起”的原因是“不相爱”,并通过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然后通过假设,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探究二: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探究三: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他们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什么?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他们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什么?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儒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墨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兼爱”理念将自私自利的观念创造性转变为相互关爱与互利共赢。这种理念强调的互利性、互助性、平等性以及以他人之爱如己之爱的态度,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和积极互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精神迷失、道德滑坡、价值观失衡等问题接踵而至,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挑战。通过学习墨子的思想,汲取其“兼爱”学说的精髓,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立足时代,心存兼爱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支持。
拓展延伸
墨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课堂小结
在2500余年前,墨子亲历了社会的种种不公,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平民福祉、缓解社会危机的策略与办法,这些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传承不息的基石。时至今日,他的“兼爱”理念依旧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蕾莎曾言:“爱若不付诸实践,便无实际意义。唯有行动,才能让爱真正发挥作用。”愿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秉持兼爱之心,携手同行!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题目解析
理论
部分
参考
立意
①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②携手共创,吾辈之责 ③心手相连,共筑未来④与你一起,共创世界未来 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推己及人、世界一体、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的思想
同一世界,互帮互助。
事例
部分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