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美】 海明威 ◎ 著
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把握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掌握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
分析选段的艺术手法,掌握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探讨人物形象。
把握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学
习
目
标
导入情境
“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展示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任务情境
当现实的狂风骤雨猛烈的吹打着我们的生活之时,当为了生计,我们不得不乘风踏浪,扬帆远航之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面对风雨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桑迪亚哥写一则颁奖词,并联系现实,找到类似桑地亚哥精神的人物吧!
非凡的经历孕育出他的“硬汉”性格。1953年,他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又因《老人与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知人论世
20世纪美国小说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中学毕业后进入报界,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被炸成重伤,身上中的炮弹片有200多块;在大西洋上做过渔夫,在非洲坦桑尼亚猎过猛兽,在西班牙当过斗牛士。
海明威
(1899 —1961)
海明威:现实和文学世界的硬汉
写作背景
在一战落幕之后,海明威选择迁往古巴,并在此地结识了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其乘坐的船只不幸沉没。在这危急关头,富恩特斯挺身而出,成功救起了海明威。自此,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频繁携手出海捕鱼。到了1936年,富恩特斯在捕鱼过程中捕获了一条体型庞大的鱼,然而,由于鱼体过于巨大,并且在返航途中遭到了鲨鱼的猛烈攻击,最终,这条鱼仅剩下一副骨架被带回。
当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 于是1951年开始动笔创作,仅用八周就完成了初稿,获得了友人们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观看老人的搏斗历程
阅读课文,按照表格提示,梳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情节。
攻击者
数量
作战工具
结局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条
灰鲭鲨
鱼叉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两条
加拉诺鲨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一条
铲鼻鲨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两条
加拉诺鲨
短棍
两条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成群结队
群鲨
短棍舵把
大鱼只剩下残骸
作者是怎样描写老人与群鲨搏斗的场景的?有什么效果?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原文
触觉,是失去武器前手上最后的感觉
从视觉层面渲染出紧张气氛
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对手的强悍
动作描写
侧面衬托
心理描写(内心独白)
小说通过描写紧张的搏斗过程,为我们展现了老人的形象。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
动作描写
老人听到了大鱼肉体被撕裂的声音,随即用力将鱼叉猛然刺入鲨鱼的头部,准确击中了两条想象中的线条交汇处——一条从眼睛延伸至鼻子的线条,另一条从鼻子直通后脑的线条。实际上,这些线条并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那块沉重且尖锐的蓝色鲨鱼大脑。老人用尽全身的力气,用被鲜血染红的手紧紧握住鱼叉,将它深深地刺入了那个位置。
可见老人反应迅速,体现出老人经验丰富,沉着、勇敢、智慧。
侧面衬托
作者多次对鲨鱼进行描写的目的何在?
(1)用鲨鱼反衬
写鲨鱼游得快,身子强健,武器好,凶残嗜杀,会去咬桨或船舵,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鳍状肢咬掉。这样描写鲨鱼是为了反衬老人坚强的决心和十足的自信,突出勇敢、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例如:“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
(2)用自然环境衬托
赏析:文章开篇通过云层的聚集与消散,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这暗示了圣地亚哥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提及“整夜的小风”预示着老人对海洋的深刻理解,他的航海经验之丰富可见一斑。一位经验老道的渔夫预见到即将到来的艰难境遇,这一情节为后续老人与鲨鱼的激烈对抗,以及他凭借丰富经验和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不断战胜鲨鱼攻击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又如:“现在一片漆黑,不见光亮,也没有灯火,只有风在吹……”
(2)用自然环境衬托
赏析:写出了圣地亚哥所处环境的黑暗、孤寂、苍凉、危险,远离人烟,深不可测。表现圣地亚哥无助的悲凉,反衬他的勇敢和坚强。
内心独白
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较矛盾,他经常会自我否定,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1.“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39)“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82)
—— 厌烦、焦虑、后悔、想放弃
2.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70)“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63)“天知道最后那条鲨鱼要掉了多少鱼肉”(45)“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老人毫不理睬”(88)
——无奈失望
不矛盾
老人心理也有动摇的时候,这与打不败的精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贴近生活。每个人在经历了一场耗尽体力的战斗后,都会短暂地感到犹豫和恐惧,这是战斗者的本能反应。然而,当危机降临,他又能毫不犹豫地重返战场。
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老人与鲨鱼的激烈对抗中,更体现在他与内心动摇、充满怀疑、试图放弃的自我之间的斗争中。这种内心的胜利,更深刻地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不应被自己的内心所击败。打不败精神的真正意义,正是在于此。
任务说明
你认为,桑地亚哥是一个 的老人。请仔细阅读文中词句,寻找自己的答案,并说出依据。
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人
勇敢无畏的老人
在与鲨鱼搏斗后不断鼓励自己“想点开心事吧”“什么也别想,也许结果会很好的”“醒着,掌好舵。也许你的运气还不小呢?”“丢掉了40磅,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乐观积极的老人
“他攮进去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这两条线是桑迪亚哥脑子里的,非常精准地指出鲨鱼的弱点。
敢于挑战大海到很远的地方捕鱼;与鲨鱼进行生死搏斗直到赤手空拳;“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是永远不会打败他。”
永不服输的“硬汉”老人
坚持不懈的老人
第93—95段的动作描写,回到家的老人明明累到极致,几乎不能动,但作者偏要写他艰难的动作,突出了老人内在钢铁一般的意志。
钢铁意志的老人
年迈的他独自挑战大海并屡受打击,从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三天三夜,老人与饥饿、疲倦、困倦、伤痛,孤单地与鲨鱼作战,拼尽全力,永不服输,精神不倒。
“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即使老人已经精疲力尽,但是他依旧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
仁慈善良的老人
在杀死鲸鲨后,“此外我还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
海明威借助《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之口喊出一个硬汉子的宣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生活中哪有战无不胜的勇士啊,有的只是不惧风浪、不臣服命运的勇敢者。
在你看来,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这是一场人类与自然力量抗争的震撼悲剧。老人在每一步胜利的背后都承受着巨大的牺牲,最终却一无所获。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未曾向命运低头,无论遭遇多么强大的对手,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都凭借自己的勇气、坚韧和智慧勇敢地战斗。尽管大马林鱼未能保全,他却守护了“人类灵魂的尊严”,展现了“个人极限所能达到的高度”。王小波曾这样评价:“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看到了一个英雄的传说。”肉体的桑地亚哥在疲惫中艰难前行,最终倒在报纸上;而精神的桑地亚哥则在胜利的荣光中升起,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大海。
桑地亚哥是一位胜利的失败者,一位失败的英雄,也是“硬汉子”的典范。
任务说明
桑地亚哥作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的硬汉形象,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硬汉”形象的代表,是“硬汉”精神的化身。请为“硬汉精神”写一个词条!
永不言败的信念
直面挑战的勇气
坚韧不拔的意志
不可侵犯的尊严
了解“硬汉形象”
“硬汉形象”指的是海明威作品中描绘的一系列人物典型。这些人物往往来自社会底层,如拳击手、斗牛士、渔民、猎人和战士等,他们生活艰辛,屡遭打击,却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意志。他们坚守着人的尊严和勇气,展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毫不畏惧,即使在逆境中也绝不气馁。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他们展现出一种沉着、冷静的意志力,维护着人的尊严和勇气。
请你为“硬汉精神”写一个词条: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面临厄运甚至绝境,都能无所畏惧。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都不失掉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勇于向人类生命的极限挑战。这就是自强自信、敢于挑战、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精神”!
在海明威的《午后之死》一书中,他曾阐述:“若散文作家对其所描绘的主题了如指掌,他便能巧妙地省略那些已知的信息。而对于读者来说,只要作者笔触真实,他们便能敏锐地感知到那些未被言明的部分,仿佛它们已被作者细腻地描绘。”这一观点便是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他认为,如同海中的冰山,其宏伟庄严仅因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深藏水下的庞大体积才是其真正的支撑。
知识支架:
掌握“冰山理论”(文学创作理论)
八分之一
八分之七
文学作品中的
文字和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构成的四大要素:
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情感;④深刻的思想。
“冰山理论”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蕴含在前者之中
具体可见
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与鲨鱼搏斗的几个回合
圣地亚哥的心理活动
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显而易见的:
看不见的八分之七
“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有意省略掉的理想部分在小说中,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由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等意象组成。海明威就是要让读者凭借经验去体会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本文中的四个描写对象——老人、大马林鱼、大海、鲨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老人
象征着英雄气概、完美人格、象征了一切有信仰的人们都将经历多灾多难的命运,最终在精神上得到永生。
象征了人生理想,人的最高境界。大马林鱼很美,但得而复失,象征理想高不可仰。
大马林鱼
本文中的四个描写对象——老人、大马林鱼、大海、鲨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大海
象征了神秘莫测的命运。有时候命运既恩施于人,又捉弄人。象征了人的生存环境,象征了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和谐的关系。
象征了与人对立的邪恶势力、不可知的自然力量,包括厄运、劫难等。
鲨鱼
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海明威运用“冰山创作”理论创作,使文章呈现出文风简约明快的“电报式风格”,请结合作品,谈一谈这种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了解“电报式风格”的艺术特色
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写颁奖词
请同学们给桑迪亚哥写一则颁奖词。
写颁奖词
你,只是深海中一位普通的渔夫;你,只是时代年轮下一位平凡的老者。海浪翻滚,你从不退缩;鲨鱼袭来,你从不畏惧,只因为你守着“人,可以被摧毁,不可以被打败”的信念。
当困难来临时,你毫不畏惧——与鲨鱼斗争;当失败降临时,你漠然视之——保持乐观。没有什么可击垮你,没有什么能伤害你,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海洋上的愚公,手提鱼叉的战士,灾难与坎坷磨炼了你的性格,坚韧和执着造就了你的不屈。桑提亚哥,你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勇敢,你用行动捍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
写颁奖词
你用行动证明了一位老人的自信自尊;你用敢勇诠释了强者的不屈和坚韧;你用坚定的信念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最美的赞歌献给你,生的强者——桑提亚哥。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无畏,能证明它的人是桑提亚哥;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执著,拥有它的人是桑提亚哥;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人叫英雄,他的名字叫桑提亚哥。美利坚民族不朽的丰碑,全人类精神不朽的丰碑。
黑夜的孤独摧不垮你的意志;寒冷的海风扳不倒你的身躯;凶猛的鲨鱼打不败你的傲骨。你的信念,你的毅力,你的勇敢,你的智慧,让你站着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死,死后永世不朽。
主题探究
《老人与海》通过老人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不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圣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体现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
张定宇
(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
拓展延伸:
【颁奖词】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联系现实,能否找到类似桑地亚哥精神的人物,请举例说明。
高考题链接
2020年全国卷小说阅读《越野滑雪》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根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效果。(6分)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说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落花生》里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藏与露”为话题,写下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 字。
话题解读:
“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躲藏、隐藏”“收存”“储藏”;“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显露、表现”。 “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藏与露”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立意时可以主张“藏”批判“露”,也可批判“藏”主张“露”,或者是辩证地看待。
藏
露
范文展示
隐藏与显露
有人说,人生在世,要时时注意不要太锋芒毕露,要懂得隐藏;也有人说,是金子就要发光,当仁不让,何需隐藏呢?是呀,“藏”还是“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要看时机,当“藏”则藏,当“露”则露。前者是一种睿智,是韬光养晦;后者是一种策略是宝剑出鞘。 (中心论点)
当“藏”则藏,是因为时机未到。明智地选择隐匿,是“十年磨一剑”的沉淀,是“闭关修炼”的耐心。韩信忍受屈辱,是为了“日后有所作为”;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积聚力量”后的复兴。他们隐忍不发,磨砺人生,该隐匿时便隐匿,最终成就了封侯拜相的荣耀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他们所隐藏的锋芒,不显则已,一旦显露便光芒四射。南阳躬耕的卧龙诸葛亮,原本是一位胸怀天下的隐士,但面对东汉末年的动荡,他选择隐藏自己的才华,“在乱世中保全生命,不追求在诸侯中的名声”,仿佛一位普通的布衣。为何他能够成为一代布衣?因为时机尚未成熟,该隐匿时便隐匿!直到明主刘备三次拜访茅庐,他的真诚才促使他在草庐中规划天下,指点江山。诸葛亮可谓擅长隐匿,他对于显露才华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才能成就三分天下的伟业!由此可见,智者懂得隐匿,这种隐匿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等待一鸣惊人的那一刻!
当“露”则露,这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过分内敛,无原则地自我贬低,往往会导致错失众多良机。唯有懂得适时展现自己,尤其在专业人士面前展现,才能吸引更多的支持。展现自己,就是要勇于表现,勇于竞争,就像在行家里手面前展示斧头。美国曾有多所知名大学同时邀请华罗庚做讲座。面对这样的机会,这位年轻的学者欣然接受。当被问及感受时,他幽默地回应:“我不需要在门外汉面前炫耀,只有在同行面前展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他在美国的演讲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国际数学界熠熠生辉。是的,该展现时就展现,有了实力,何愁不会成功?然而,我们的一些国人却一味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格言,缺乏那种敢于张扬的勇气。更有甚者,总是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才华却选择内敛,不露锋芒,结果错失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这确实是令人惋惜的。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该隐藏时绝不张扬,该显露时绝不暗淡,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才能让人生绚丽多彩,才能让事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