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核心素养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李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苏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柳永
任务情境
某出版社编辑要出版《最美唐诗》一书,汇编唐代各类优秀诗歌。请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活动要求
出版社的《最美唐诗》需要征集优秀的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聆听名家朗诵,并根据诗歌感情变化进行朗读。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谱曲,它的旋律应是怎样变化的?它的意境应是怎样的?
思考:
活动一
示范朗读
读准字音
皆似霰
xiàn
扁舟
piān
汀上白沙
tīng
捣衣砧
dǎo
zhēn
滟滟
yàn
纤尘
xiān
西斜
xiá
芳甸
diàn
青枫浦
pǔ
碣石
jié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谱曲,它的旋律应是怎样变化的?它的意境应是怎样的?
意境含蓄隽永,婉转优美,就像一首小夜曲或梦幻曲。
月之初上时意境迷离、美妙,情感旋律高亢;
月光下诗人退思冥想,情感旋律平缓;
楼上思妇愁情不堪,情感旋律低回;
游子梦回故乡,情感旋律哀怨;
游子梦醒后更加孤寂,情感旋律悠长。
解题
春、江、花、月、夜
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
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春:
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夜:
具体背景
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月
月的变化
提示: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落
月是诗之魂
再读这首诗,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月下之景(1-8句)
景物美
月下之思(9-16句)
哲理美
月下之情(17-36句)
情感美
景物美:
赏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花月图
春江潮涌,与大海相连,气势磅礴,此时一轮明月随潮头缓缓升起。明月与江潮交相辉映,波光闪烁,春江的每一处都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之下。江水蜿蜒曲折,环绕着遍布花草的春日原野,花丛中闪烁着银辉,空中的月光宛如天降的霜雪,江边的白沙与月光交融,形成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意象
意境
情感
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
水绕芳甸
月照花林
流霜白沙
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
空灵梦幻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升”仅描绘了月亮的状态,而“生”字则蕴含着生机勃勃的灵性和活力。明月与潮水共同生长,月亮本身明亮清澈,加之大海的雄浑气势,赋予了它们生动的生命力,生动地展现了月亮随潮水涌动的景象,充满动感,既有水的声音又有月的色彩,景象宏大壮观。
“生”字体现了诗人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展现了一种胸怀宇宙、俯瞰天地的宇宙观。
景中之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诗人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皎洁,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哲理美:
悟月下之思
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张若虚的内心是纯净、无纤尘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这句特别纯真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月下之思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深入探究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深入探究
曹植与苏轼的诗歌表达了对宇宙恒久与人生短暂的感慨。而张若虚则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他提出个人的生命虽短暂,然而人类的存在却是延续不绝的,因此“代代相承”的人生与“岁岁如一”的明月得以和谐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名家点评
哀而不伤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哲理美
“待”与“送”二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技巧,赋予了月亮以情感,描绘出它为了等待心爱的人,能够年年明亮而不衰的情景。诗人从仰望明亮的月亮,转而低头注视长江“送”别的那江春水,自然而然地将笔触从上半篇的自然景观转向了人间中的离别之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情感美:
析月下之情
游子思归图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
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情中之月
“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 上的游子。
“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你从诗中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
意象积累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白云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意象积累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扁舟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思妇怀远图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画面,体会情感。
可怜楼上徘徊的月光,应该照耀在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梳妆台上。月光洒在玉门帘上,门帘翻卷,却卷不走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欲拂去月光却拂去又来。
这时相思之人共同望着月亮可是不能互通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去跟随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
情中之月
(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情中之月
此处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游子思归图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淌,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在潇水湘江的离人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画面,体会情感。
情中之月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前后意象区别: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情中之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小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为《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
经由一首诗,抵达一个灵魂
《春江花月夜》将“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熔炼成璀璨的五光十色,每个字都蕴含着景致、情感、思绪、想象与趣味。字字句句相互衔接,层层递进,连绵不断,让读者仿佛沉浸在讲述的故事、欣赏的画作、观看的电影中,目光难以移开。这五色奇光织成了一幅绚丽的锦缎,无法拆分,交织出耀眼的光辉,构筑了一个令人陶醉的艺术世界。它堪称“诗中之诗,巅峰之上的巅峰”。
“最美唐诗”推荐语
这美,朦胧如梦,幻境般轻盈,幽雅而飘逸。
这美,纯净无瑕,超脱尘世,宁静而清新。
它如细雨无声,滋润人心,洗净尘世的纷扰。
这美,穿越时空,千年不息,静静等待我们的探寻……
这就是那首历经千年,滋养无数心灵的诗篇——《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重返这神奇的世界,一同领略那份优雅,沉浸在这宁静之中吧!
“最美唐诗”推荐语
月是全诗的灵魂
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诗
哲理思考的凭借
灵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魂
审美鉴赏与创造: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核心意象,构筑了一幅朦胧、梦幻、神秘、深邃、宁静却又略带忧伤的画面。它描绘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以及游子思归图四幅生动的画面,不仅在思想上,也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单纯描绘自然景物的山水诗。它融合了“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思考,以及表达儿女情长、离别之苦的爱情诗篇。
课堂总结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 ? ”的遐思。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理解性默写
(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 , ”。
(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
(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理解性默写
(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 ?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