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
A.商夏周      B.商周夏 C.夏商周 D.夏周商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约公元前17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故本题应选C项。
2.右图显示夏朝实行( )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相关图片正确解读的能力。图片中“禹”、“启”、“太康”等均为夏王,故排除A项;由图片中的信息“太康传位于其弟中康”即可排除B项;夏朝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排除D项,选择C项。
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托祖先转达”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王权与神权的相结合,故排除C项;D项中“完全通过”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4.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由第①项中的“皆太王之子”可知其应为王族;由第②项中的“师尚父”可知其应为功臣;由第③项中的“与周同姓”可知其应为王族;由第④项中的“舜后”可知其应为现代贵族。故本题应选C项。
5.解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环节。据下图推断,西周(  )
A.封国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B.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D.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片材料解读和迁移运用能力。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封国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故本题应选A项;分封制下的诸侯在地方上的独立性较强,故B项错误;周天子为了维护统治,多将同姓分封到政治中心周围即黄河流域,故C、D两项错误。
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江苏扬州、广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地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A.豫、冀;B.湘、鄂;C.鲁、晋;D.粤、桂。故本题应选C项。
7.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负有拱卫王室的义务,故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血缘关系、等级制度,故排除A、D两项;郡县制开始于秦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西周”,故排除C项。
8.《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
A.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分封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故本题应选D项;A、B两项均由D项所致,故与设问要求“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不符;题目中未涉及井田制的瓦解,故排除C项。
9.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有权征收赋税、任命官员、建立军队,故B、C、D三项“合法”,与设问要求“不具有‘合法性’”不符;西周分封制下的天子与诸侯之间存有森严的等级关系,A项违背了该原则,故本题应选A项。
10.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和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B项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即诸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故本题应选B项;A项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的义务,与设问要求“分封制遭到破坏”不符,故排除;C、D两项均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故设问要求“分封制”不符,故排除。
1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西周宗法制的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A、B、D三项中的唐太宗、宋太宗和皇四子均非嫡长子,故排除;C项中的“嫡长孙”即嫡长子的嫡长子,故本题应选C项。
1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信仰 B.地域 C.财产 D.血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尊祖庙”体现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本题应选D项。
13.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西周宗法制的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故本题应选C项。
14.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与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方国联盟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数典忘祖”、“不肖子孙”均强调了对祖先的尊崇,体现了血缘关系,故本题应选B项。
15.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避免出现‘废嫡......的混乱情形”可知此应为西周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本题应选B项。
16.“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体现了宗法制下宗族的团结和稳定,故本题应选C项;题目中未涉及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B、D三项。
17.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 D.为了教化子孙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可知家谱具有彰显家族的声誉、凝聚亲族和教化子孙的功用,故A、B、D三项的表述符合题意,与设问要求“不包括”不符,家谱属于某一家族的私密文件,故C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C项。
18.秦国自襄公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兄终弟及”、“次子继位”等与西周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不符,故本题应选C项;题目中未涉及分封制的瓦解,故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秦国内部对王位的争夺,故B项的表述错误;D项开始于秦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秦国”,故排除。
1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的主体应为王族,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结合,故本题应选B项;分封制下的诸侯在地方上的独立性较强,故A项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由周武王开创,故C项的表述错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远不止七十一个,故D项的表述错误。
20.《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世袭制 ④等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题目中的信息“皆有等衰”体现了等级制。故第①②④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题目中未涉及王位的世袭,故排除第③项。本题应选C项。
21.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有(  )
①在宗法系统里,天子和诸侯同时具有大宗与小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双重身份 
②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1*cnjy*com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在宗法制下,天子始终是大宗,诸侯具有大宗与小宗的双重身份,故第①项的表述错误;第②③两项是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第④项是宗法制的目的,故本题应选B项。
22.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  )21·cn·jy·com
A.推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宗法分封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C两项均开始于夏朝,B项开始于西周,D项开始于秦朝,故本题应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印象夏朝》
“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材料二 《印象商朝》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汤誓》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诗经·商颂》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三 《印象西周》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孟子·告子》
(1)从《印象夏朝》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2)商朝的政治统治具有什么显著特征?
(3)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同商代附属国与商王的关系有何不同?
(4)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信息:夏王朝是禹建立的;河南的二里头文化已被证明是夏文化;禹死后传位于益,从诸侯皆朝拜启可以看到王位世袭的影子,夏朝已产生早期国家制度。
(2)显著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商王与附属国之间无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有很大的自主性。西周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被分封的诸侯大多与周王有宗亲关系,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
(4)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突出基础知识和材料解读能力的考查。第(1)(2)两题可以从材料信息中直接得到答案。第(3)题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并注意对比分析。第(4)题在总结上述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案:(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围绕西周分封制及其瓦解以及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命题,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评分标准参照了SOLO分层评价法。第(1)题是基础题,属于识记能力。第(2)题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理;第(3)题要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综合概述其特点。
点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推行的依据,也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两者与礼乐制度一起共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和周王朝的统治。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 ,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答案:(1)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解析:本题以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评价入手,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第(1)题应结合材料判断这一制度为分封制,再回答分封制的特点。第(2)题材料二、三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
点评:宗法观念
积极性:(1)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消极性: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导致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