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21:1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议论文写作
1
一、标题怎么拟?
如何提出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题文不符:题目偏离话题或材料的限定。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符,文不对题。如《复兴中学》
大而无当:题目过大、宽泛,没有针对性。如《论劳动》
冗长呆板:标题过长,语言不简洁,显得松散。如《只有热爱劳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无创造性:题目没新意深意,落入俗套,或过于平白直露,缺乏联想。如《热爱劳动》
拟题中的常见误区
1、脱离材料 2、拖沓冗长
5、错字病句 6、题不对文
3、大而不当 4、生搬硬套
7、俗套陈旧 8、缺少题目
目前学生材料作文中拟题存在的问题:
《劳动使生命更充实》
《在劳动中感悟人生》
《用劳动谱写青春乐章》
《劳动是青春的靓丽底色》
《让劳动之花开遍华夏》
《以劳动之风,扬强国之帆》
《青春正芳华,劳动正当时》
优秀作文题展示
(1)形式简洁、内容完整
(2)涉及材料、观点明确
(3)新颖别致、引人兴趣
《人民日报》议论文标题“六字诀”
——让、是、用(以)、把、不、动(宾)
让 之花,开遍 原野
是 之本(之基)
以 之火,点燃 引擎
把 种子,播入 土壤
诵 之诗,歌 之章
施以 ,方成 。
作文拟题方法(一)保守拟题法
以 之花,结 之果
聚 之火,然 之光
以 之我,逐 之梦
莫把 当 、
不息, 不止
怀守 之心,行平稳致远路
练习(改编自“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让”字秘诀
“是(乃)”字秘诀
“用(以)”字秘诀
“把”字秘诀
“不”字秘诀
动宾式秘诀
拟题示例
让天性之花,开遍心灵原野
顺应自然是处世之本
用顺应之花,结自在之果
把天性种子,播入心灵土壤
天性不失,真我不泯
怀守解牛之心,行游刃有余之路
保全天性是人生之基
以尊重规律之我,逐自在逍遥之梦
确定材料中心话题后,结合自己的中心论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各种手法予以润色。
作文拟题方法(二)创新拟题法
让顺应之花,绽放在生活的广袤原野;让天性之花,烂漫于心灵的无垠田园
顺应自然,是铸就处世的稳固基石;保全天性,是构筑人生的坚实根基
用顺应之芬芳花朵,结自在之甜美硕果;以尊重规律之自我,追逐自在逍遥之绮梦
把顺应的智慧种子,播撒进生活的肥沃土壤;把天性的璀璨种子,植入心灵的温润土壤
顺应的步伐不息,发展的征程不止;天性的光芒不失,真我的风采不泯
歌颂天性的壮丽史诗,唱响本真的激昂旋律;施以天性的温暖呵护,成就本真的绚丽风景
二、开头怎么写?
如何提出你的观点?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
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是一句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表面看来,这句话似乎只是在提示我们,做人要显得高贵,就要有高尚的灵魂;其实仔细看来,深深的品味,却有一番景致。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
例如:《坚守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例如:《雕琢人生,舍繁取精》
老工匠雕琢木头,木屑纷纷落下。小徒弟不忍,老工匠却笑说:“木屑虽多,皆是冗余,唯留精华,方成佳作。”人生亦如此。我们需学老工匠,懂得舍弃,抛却虚荣、浮躁与旁枝末节,专注于核心与本质,才能如精心雕琢的木作般,成就有价值、有深度且纯粹的人生。
4.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例如:《必须跨过这道坎》
急流跌宕险滩,潮汐遭遇暗礁,雄鹰卷进长风……造化注定给生命以劫难,没有坎坷崎岖的人生不能谓之完美充实的人生,而饱经磨炼愈挫愈勇的人才有机会飞上天空,拥抱云蒸霞蔚或是电闪雷鸣。
5.通过否定别人的观点,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思路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先否定别人的观点,然后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比较有针对性,有利于作者表达观点,梳理思路,铺排文章。
例如:《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相信别人,让别人决定自己。有人说:“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于是闭目塞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似是不可统一的矛盾双方,但二者却又统一的一面,它们正如我们的左臂右臂,缺一不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
练习(改编自“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开门见山式
《庖丁解牛》的刀刃穿越千年,划出文明发展的双重轨迹:既要 "依乎天理" 顺应规律,又需 "保全天性" 守护本真。从良渚水利系统的精准规划,到当代碳中和技术的创新突破,人类始终在寻找规律与人性的平衡点。这种辩证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自然的蛮力,而是如庖丁般游刃有余的和谐共生。
2. 名言警句式
《周易》云:"变通配四时。" 庖丁解牛的智慧恰在于此 —— 刀刃既随牛体结构而变,又始终保持自身锋芒。敦煌壁画修复师用矿物颜料重现千年色彩,航天工程师依天体力学设计探测器轨迹,这些实践都在诠释:顺应自然不是被动屈从,而是像刀刃般在规则中保持本真,在约束中实现自由。
开头示例:
3. 故事引入式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面对乾隆年间的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时,坚持用传统工艺修复发条。这种 "守旧" 的智慧,恰似庖丁解牛时 "以无厚入有间" 的从容。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领悟: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推翻传统,而在于像匠人般既遵循事物本质,又守护人性温度。
4. 比喻论证式
人类文明如同古琴演奏,既要遵循音律的客观规律,又需保留演奏者的个性表达。庖丁解牛的刀刃在骨隙间游走,正像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当智能算法在医疗诊断中辅助而非替代医生,当城市建设中保留古树而非全部推倒重来,这些实践都在书写新时代的 "庖丁智慧"。
开头示例:
5. 破立结合式
有人将《庖丁解牛》解读为消极避世的哲学,实则忽略了 "游刃有余" 的积极内涵。从都江堰 "深淘滩,低作堰" 的治水智慧,到现代生态农业 "稻鱼共生" 的循环模式,人类始终在证明:顺应自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像庖丁般精准把握规律,在规则框架内实现创造性突破,这才是文明发展的永恒密码。
开头示例:
三、主体段怎么写?
观点句、阐释句、
事例句、分析句、总结句
主体段的结构(第2、3、4段)
1、观点句:提出论点(一个句子,观点鲜明,含关键词)
2、阐释句:阐释论点(清晰简洁,明白易懂)
3、事例句:列举事实论据,名言警句(简明扼要,选材扣论点)
4、分析句:分析论据(揭示论据与论点的联系点、支撑点)
5、总结句:扣分论点(总结,或深化、补充论点,或归纳普遍规律)
第一种:观点+阐释+事例+分析+总结
青年有担当,中国有希望。(观点句) 青年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阐释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青年学生愤泪控诉,大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掀起了五四运动的序幕,让中国及至世界看到青年的力量。2019年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大会在上海举行,15岁的中国女孩谈方琳以“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事例句) 从古到今,中国青年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让中国希望之光一次又一次了引领中国走向富强,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分析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担当,中国就有希望,中国梦就会实现,中国姿态就会屹立在世界前端。 (总结句)
仪式感代表了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缩影。(观点句)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阐释句)张爱玲说:“仪式感更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吃饭前,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有人说他们是让手机先“吃”菜,他们会反驳回去说:“你们太没有仪式感了!”(事例句)是啊,现代人大部分都知道生活必须要有仪式感,在他们眼中,没有仪式感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有了仪式感,生活才能过得美好而精致。(分析句)生活中需要仪式感,它能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多了几分姿色,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多了几分情趣。(结论句)
【示例】以“仪式感“为话题,写一个主体段
练习(改编自“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凭决心绘风景,绘出一件已被黄沙打穿的金甲。(观点句)乡党委书记凭着过人的决心建设乡村,他成功了;孙权凭借“再有说者,便如此案”的决心,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邓艾凭着“积军资之粮”的决心,以偏师平定蜀汉;项羽凭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打败三十万秦军……(事例句)事例太多,但请君细想,若没有决心,曹操可能己一统天下,蜀汉仍能苟延残喘,反秦势力可能烟消云散,那历史大卷中那些亮丽风景岂不消失殆尽?(分析句)因此,我凭决心绘风景,定要绘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结论句)
第二种:观点+事例(排比)+分析+结论
我凭苦行守初心,守住一片美丽伊甸园。(观点句)一线战士们历经数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才有了我们从鬼门关里被抢救出的笑容盛开。我们在一个青春拼搏正当时的年纪,怎能不学习这样一种“苦行僧”式的坚持精神?(阐述句)南仁东为中国的天眼建设苦行,终有大国重器在世界为中国发声;邓迎香为凿出麻怀出路苦行,终有胜利号角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中吹响;王继才夫妇为保卫国土驻守苦行,终有象征和平的五星红旗在孤岛上飘扬。(事例句)他们,或是工程师,或是脱贫干部,或是巡逻哨兵,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苦行,为人民守护一份岁月静好,而我们又怎能不砥砺前行?(分析总结句)
【示例】以“行动“为话题,写一个主体段
练习(改编自“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刘勰曾有过“为情而造文”的说法,意思是作者感情充沛而强烈,需要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观点)如今的文抄公们,感情未必充沛,但追逐名利的心思一定是强烈的。但作品不再是表达的渠道,而是变成了商品,他们只会肆无忌惮地选择“走捷径”。(现象)在名利的诱惑性,他们对后果的畏惧远小于对“山寨”的追求。(根源)他们不会再像曹雪芹一样饿着肚子写作了,但百年后的人们依然能从他们的这些所谓的作品里,找到这个时代的影子——浅薄、雷同、急匆匆。(危害)洪自诚早就告诫世人,只有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方可成就脱凡之文章。(办法)
第三种:摆现象+挖根源+论危害+提办法(观点)
标题党导致受众阅读习惯低幼化。(现象)移动互联网快速、便捷和巨大的存储容量加速了新闻生产过程,这与受众日益提高的阅读速度和大量的阅读需求相互呼应,产生了指向明确、用词生动、短小精悍的文章,出现了碎片化阅读趋势。(根源)“标题党”对文章内容的放大和简化更易辅助读者进行观点预设。单一化的观点阅读会对读者反思的过程产生消极影响,减弱其对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辨识能力。(危害)在面对海量新闻的“轰炸”时,网络用户应该提高自己辨别新闻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对富有争议的新闻要以审慎、理性的态度应对,形成理性判断思考的能力。(观点)
【示例】以“标题党“为话题,写一个主体段
练习(改编自“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是人生智慧的一体两面。顺应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不过度干预;保全天性,是坚守内心本真,不随波逐流。古有陶渊明,厌倦官场黑暗,回归田园。他顺应农耕规律,“种豆南山下”,也保全了自己不慕荣利、热爱自然的天性。今有日本园艺师木村秋则,在培育苹果过程中,摒弃农药化肥,顺应果树生长规律,历经多年艰辛,种出高品质苹果,同时坚守对自然农法的信念,保全天性。他们的经历表明,顺应自然能让我们在行事时事半功倍,保全天性则使我们在喧嚣中不失自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在生活中汲取这一智慧,既遵循规律行事,又坚守内心本真,如此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从容且坚定,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一种:观点 + 阐释 + 事例 + 分析 + 总结
顺应自然、保全天性,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指引。徐霞客顺应山川召唤,一生志在四方,在游历中保全天性,成就《徐霞客游记》;李子柒顺应田园生活节奏,展现传统技艺,在质朴中保全天性,传播中华文化之美;乔布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在追求极致中保全天性,引领苹果走向辉煌。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顺应自然,让他们找到发展方向;保全天性,使他们拥有独特魅力。无论是探索自然、传承文化,还是创新科技,都需将二者结合。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顺应与保全中,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第二种:观点 + 事例(排比)+ 分析 + 结论
当下,违背自然、迷失天性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景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原貌;不少学生在家长安排下,奔波于各类补习班,失去兴趣爱好。究其根源,一是利益驱使,人们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自然规律;二是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担心孩子落后,过度干预孩子成长。这些行为危害极大。破坏自然,会导致生态失衡,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压抑天性,会使孩子创造力受限,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需秉持顺应自然、保全天性理念。旅游开发应尊重自然,合理规划;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兴趣,因材施教。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守护天性本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种:摆现象 + 挖根源 + 论危害 + 提办法(观点)
四、结尾怎么写
结尾段的要求
1.照应开头和标题,紧扣中心论点。
2.适当运用手法,比如引用、比喻、排比等等,增加文采。
3.结尾段不宜太仓促草率,要饱满充实。
练习(改编自“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庖丁解牛的刀刃在骨隙间游走千年,至今仍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流淌。这则寓言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庄子"依乎天理"的哲学智慧,又映照着现代人寻找生命本真的精神诉求。当我们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则经典,会发现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恰似车之两轮,共同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永恒追求。
顺应自然是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张衡观天地运行创制地动仪,李冰父子察岷江水性筑都江堰,这些彪炳史册的创造都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庖丁"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智慧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敦煌研究院运用数字技术复原壁画时,工程师们在虚拟修复中保留了颜料自然剥落的肌理,既延续了文物的历史信息,又尊重了时间的美学法则。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以自然之法养生命之性
保全天性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南山下守护着心灵的桃花源;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在赤壁江头找回生命的本真。这些文化先贤用生命诠释着保全天性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当人们困于"内卷"的焦虑中,李子柒的田园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她展现了一种回归自然、守护本真的生活方式。这种对天性的坚守,如同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现代人迷失的精神家园。
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将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相统一。德国工业4.0在智能化生产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研发注重人机和谐共处,这些创新实践都在证明: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当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保留生态廊道,在教育改革中提倡个性化发展,这些举措都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庖丁解牛"的智慧。这种智慧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创造;保全天性不是封闭保守,而是开放成长。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河姆渡人用骨耜翻整土地,到今天的"嫦娥"探月车在月球表面留下中国印记,人类始终在寻找与自然对话的最佳方式。庖丁解牛的寓言穿越时空,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既能像庖丁那样"依乎天理",又能如刀刃般"游刃有余"。当我们学会在顺应自然中守护天性,在尊重规律中实现发展,就能在现代化的征程中走出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彰显人性光辉的道路。这或许就是《庖丁解牛》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