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2025届高考 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专题
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
【考点考情分析】
考点方向 细分考向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赏析叙述技巧 考向1: 叙述人称与视角 2024 简答题:安徽芜湖二模 赏析叙述技巧考点在高考模考中反复考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在重点积累基础知识(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同时注意联系课本内容,巩固所学。
2019 简答题:浙江卷
2016 简答题:全国卷
考向2: 叙述顺序 2024 简答题:广西北海三模
2018 简答题:全国卷
考向3:叙述详略 2024 简答题:河南洛阳一模
2021 简答题:新高考Ⅰ卷
【小说情节技巧手法】
【情节手法】“情节手法”也叫“叙事艺术”,叙事艺术关注的是小说的艺术形式,包含“谁在讲故事”和“怎样讲故事”两个方面的艺术技巧,涉及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方式、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等知识。
(一)谁在讲故事--叙述者、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叙述者-一作者安排、选定的“讲故事的人”
叙述者是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主体,与作者不是一回事,他有时是文本中的某个角色,如《祝福》百合花》中的“我”;有时以隐蔽形式藏在文本的“外面”,站在故事之外说故事,相当于作者的“代言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荷花淀》的叙述者。
2.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叙述者讲故事的立足点(角度)
(1)全知视角(零视角)
阐释:叙述者凌驾于故事之上,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进行评论,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传统小说多采用这种视角。
优点:①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叙述者不受时空限制,纵横掉圈,运用自如,便于全方位展现人物和事件。②便于叙述者自由地描写人物对话、深人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①读者的想象力被限制。叙述者轻松操控故事人物的命运,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②真实感不够,可信度被削弱,阅读亲切感差。
(2)限知视角(内视角、有限视角)限知视角的分类和特点: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叙述者是故事中的“我”)
见证人视角:①“我"是故事的目击者或参与者(次要人物)。作为见证人的“我"来讲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②“我"还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为作者间接介人提供了方便。③"我”和主要人物之间形成映衬、矛盾、对话关系,可以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主人公视角:“我"讲述“我”自己的故事,便于揭示“我"的深层心理,带有强烈的抒彩,也因此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使读者容易将自己代人“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叙述者虽然以第三人称去观察和叙述,但放弃了第三人称无所不在的自由,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也就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
优点:①由于只限写某个人物的所见、所思、所感,比全知视角更贴近生活实际,情感更真挚,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读者往往会有一种亲切感和代入感。②由于所知有限,也会留下更多的悬念和空白,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不足:叙述者叙述时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
(3)小说中几种特殊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叙述视角除有全知与限知之别外,还受叙述者本身的身份、年龄等的制约。叙述者本身的特点,也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叙事艺术。
类型 阐释 作用
儿童视角 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 明 的 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简单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的丰富想象和不谙世事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用儿童大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复杂、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类型 阐释 作用
老人视角 用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视角叙事。 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人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对自身、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③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女性视角 以女性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观察生活讲述故事。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来叙述情感更加细腻,容易发现常人不注意的“细小”“平凡”的生活现象,引人入胜;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类型 阐释 作用
动物视角 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将动物拟人化。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视角更客观冷静真实,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可以见到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4)视角与人称的转换
在小说的创作中,叙述视角并不是单一使用的,作者出于叙述故事的需要往往综合使用多种类型的叙述视角,以用此叙述视角之长去弥补彼叙述视角之短,立体地叙述人物和事件。与此相对应,叙述人称也会变换。
人称变换的作用:①从“你”到“我”式: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②从“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③人称交叉式: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的作用:①可以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更富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②强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
(二)怎样讲故事--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
1.叙述顺序
类别 释义 作用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懦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类别 释义 作用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人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人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2)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类别 释义 作用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拓展作品容量。
2.叙述节奏
事情的进展有快慢,故事的叙述也有快慢。在小说中,我们会发现有用几笔就写完十几年生活的片段,也有用几百页来描写一天生活的场景。故事时间长、叙述时间短,则叙述节奏快;反之,则叙述节奏慢。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叙事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加速之处,往往是次要情节或无关紧要之处;减速之处,往往是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小说的生命魅力与生动性恰恰体现在叙事速度的不停变化和恰到好处的叙述节奏上。
叙述节奏有以下五种形式:
形式 释义
省略 指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述时间为零,即在叙述中省略实际存在的事件,以此来快速推进情节或者留下空白以增加想象空间。如《孔乙己》只写了孔乙己几次到店里喝酒的情形,其他的事情都没有说。
概要 又叫“概述”,即叙述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是简短精练地叙述故事。小说中对故事背景、人物的基本信息的交代常采用这种叙述形式,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身世以及她初到鲁镇时做工勤快的描写。
场景 又叫“等述”,即叙述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是对故事实况的叙述。如《祝福》中“我”与祥林嫂关于“魂灵”的对话场景。
形式 释义
延缓 又叫“扩述”,即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对人物、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如《孔乙己》中讲述孔乙已坐着蒲包用手走到店里并走出去的片段。
停顿 又叫“静述”即叙述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使故事情节处于静止状态,文本中出现对其他事物的叙述或者评论。如《故乡》中对宗族祭祀的介绍。
3.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
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现身,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
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者隐藏在故事背后,不在作品中露面,只是将故事给读者客观地显示出来,叙述者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叙述腔调不太明显。为凸显“显示”的效果,运用较多的是对话和心理再现方式,它通常出现在对话体和意识流小说中。
4.叙述方式
(1)对话式
释义: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对别人的生活见闻的转述:可以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作用:①以对话为主体,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③语言简洁凝练,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④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2)独白式
释义: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用: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3)时空交织
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交织
释义:运用插叙,将过去的内容和当下的现实内容交织在一起。两个时空一主一辅,形成对接或穿插。
作用:①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②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灵活,层次分明,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③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④在变换的时光中表达不变的主旨,多层次地表现中心思想;⑤补足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交织
释义:“梦境(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两者形成对接或穿插。
作用:①使语言富有文采,优美动人;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生动活泼;③主题思想含蓄,意蕴深长;④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⑤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
(4)场景集中与转换
释义:场景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场景发生;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
作用:场景集中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是小说的环境的一种,可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5)叙述与写景结合
释义: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景物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放慢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突出主题。
(6)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
释义: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报道 、地方志、谈话等内容。
作用: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反复
释义:即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同的或类似的内容,包括事件的重复(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话语、细节的重复(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话语、细节)。
作用:其作用需要根据反复的内容具体分析,或突出人物形象,或突出某种氛围,或突出某种情感。
5.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
(1)悬念
释义: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
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2)抑扬
释义: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作用: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对比
释义: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4)衬托
释义: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5)突转
释义: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作用: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误会
释义: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作用: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7)照应
释义: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位置上的呼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8)伏笔
释义: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9)铺垫
释义:也称铺叙衬垫,指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叙。
作用: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10)线索
释义: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时,可以借助小说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间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作用: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技法点拨
情节技巧题规范答题“3步骤”
【课本衔接——《祝福》】
【叙述视角】《祝福》以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 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视角变化:①首尾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
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艺术效果:这样处理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情节更简洁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典例分析(2021·新高考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 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
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事艺术的能力。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
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使用重复叙事,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全部撤走了,生动刻画出小鬼子的胆怯;
第二处,“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通过重复叙事,控制了讲述的节奏,具有延宕效果,引起听众的好奇,从而发出追问。
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数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听众的情绪。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
答案: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典例分析(2020·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
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
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